课堂上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阅读

时间:2022-08-22 03:39:05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好语文,要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就要多读书。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的确读了许多书,但事实上,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并不快。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许多学生仅仅把阅读停留在完成任务的范筹,还没有真正达到语文学习的良性状态,没有从欣赏的角度出发。

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篇、段阅读都是有目的进行,阅读对他们来讲只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我们还是用原来的这种阅读方式阅读文本,这对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无疑是高耗低效的。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一种方式。面对文本,我们阅读时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应用欣赏的眼光品析文本。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品味文本的语言魅力

面对文本,首先感知的是一个个词,一句句话。如果我们仅仅感知文字带给我们的内容、思想,这只是泛读。选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用招使技等方面往往做得更加到位与出色,因而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的品析、探究。在阅读时,如果我们带着赏析的眼光去感受文字,则会给我们在阅读时带来另一种乐趣。赏析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好的字、词;可以是一个描写生动的句子;可以是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话;可是一句节奏感很强的话……面对这些点,我们在阅读时下功夫细细品味,好好品尝,这对我们平时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都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引自《愚公移山》)”中,“甚矣”这个谓语前置,是为了突出“你这个人愚蠢的程度”; 《老王》中的 “愧怍”是文章的中心词,有人认为愧怍之情无非出自人生慈悲心肠,是“幸运之人”赠给不幸者的“一份菲薄的祭礼”;也有人指出,作者的愧怍是与老王的交往一直是以金钱来衡量,没有体会到老王一贯对自己的好,总以为用金钱就能表示不欠人家的情了;作者自认为“平等”方面做得最缺失,这也正是作者愧怍的本意和内核。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良心”的代表。他们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就是理性、自由、公平等,批判与基本价值相悖的不合理现象,甚至为这些基本价值献身,推动这些基本价值的最终实现。从这个角度看,《老王》一文是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反省,有着极强的人类关怀意识。

二、感触文本承载的信息价值

如果说写作的核心能力是描写的能力,阅读的核心能力,则是概括能力。所以在课堂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这必然能快速地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时,我们可以对文本中事、理、情、景经常练习用一些关键的词句加以概括,如用笔在原文中做一些圈点勾画,或适当地做一些旁注,来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阅读小说《孔乙己》,分析人物形象前要理清故事情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过艰难的一生,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笑”中梳理出故事情节,再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起到良好的效果;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评人物、明道理、知写法的前提是理清童话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如果抓住关键词就可迎刃而解。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童话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表明事线的“骗”,一个是表明物线的“新装”。围绕事线“骗”很容易就可梳理出童话的情节:骗子行骗、官员助骗、皇帝受骗、小孩揭骗。文章标题为《皇帝的新装》,学生非常容易地可以抓出“新装”这一关键词,围绕物线“新装”更容易理清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

三、体悟文本带来心灵的震撼

阅读,除了可以使我们扩大知识面外,更主要的是引发我们思考的。阅读,应是用我们的体验同作者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结合自己的体验,不断地同作者进行交流。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怀疑。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思辨、完善,从而生发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或认知,来体悟文本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例如:《安塞腰鼓》中“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够了吧 不够还有哦;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信客》中“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两个句子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信客与众多的外出谋生者及其家庭的特殊关系。“血汗和眼泪”,包含了外出谋生者付出的艰辛劳动,付出后的收获,所遭受的辛酸乃至灾祸。作为城乡关系的联系者,信客受众人所托,肩挑生死祸福的重担,奔走于城乡之间,尽管有时会遭受猜忌、怀疑,蒙受委屈,但他为了乡情乡谊,不辞辛劳,任劳任怨,甚至忍辱负重.表现了可贵的人格和精神。当我们读着这样的语言,我们能不为作者的描写震撼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不上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有效指导,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材料相配合,让学生每天抽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平时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可以不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在那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欣赏、思考。让学生体验阅读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方法谈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目标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