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鎏金镶嵌剑M

时间:2022-08-22 03:18:47

近日见一铜鎏金镶嵌剑琥,长9.9厘米,宽2.8厘米。器面饰高浮雕螭龙,有阴线刻云气纹,两端铸有一大一小用于镶嵌的突台。器物通体鎏金(经检测鎏金部分的含金量为94.8%)。原先在龙体上应镶嵌有7颗、在两端镶嵌有两颗玛瑙珠、宝石或青金石等,惜年代久远部分剥落。龙嘴两侧有孔贯通,可供穿系饰物。由于曾被长期使用,剑M突出部位鎏金已磨掉,露铜处覆有红斑绿锈,使用痕迹明显。螭龙挺胸、塌腹、翘臂、甩尾,神态勇健,道劲有力,辅以流畅的云气纹,极富生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剑M绑缚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俗称文带。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盛行以玉饰剑,称为“玉具剑”。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器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汉书・匈奴传》:“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王莽传》:“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一柄完整的玉具剑上的玉饰物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剑首、剑格、剑M、剑。琥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剑M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M一股为玉质,铜质的少见。这只剑M从工艺、造型以及龙的形态判断,应为西汉早期之物。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源自远古时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其含义及形象也在逐步演变。其中龙与天象发生过紧密联系。古人将东、西、南、北、中五宫对应木、金、火、水、土五行,将二十八宿分为东宫苍龙、西富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中宫黄龙。以龙纹表示东宫星宿的做法在汉代广为流行。东宫星宿的名称就是根据龙的形象命名的,它们是:角(龙角)、亢(龙颈)、氐(龙胸)、房(龙腹)、心(龙心)、尾(龙尾)、箕(龙尾)。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一件绘有东、西宫星相及二十八宿的漆箱,为我们提供了战国早期东宫龙宿的形象资料。眼前这只剑M的龙体上从头至尾镶嵌7颗玛瑙珠,代表七宿;龙首和龙尾的一大一小镶嵌物应该代表;日、月。整个剑M上造型涵盖了日月星辰,蕴涵着古人心目中的宇宙模式。这是对剑琥纹饰的一种解释。

在古代,人们用龙形所表示的星相除东宫星宿外,还有天一三星。在上古天文学与星占理论中,天一三星位于中宫,在北斗斗口附近。用龙形表示天一三星的图像,以1960年湖北荆门县车桥大坝战国墓出土的“兵避太岁”戈上的纹像最为典型。“兵避太岁”戈内饰鸟纹和四字铭文,戈援有形如“大”字的神人像,头戴冠冕,左右分竖双羽,身着鳞甲之衣,腰间系带,双手和胯下各有一龙,左足踏日,右足踏月。学者对此多所讨论,曾将戈铭释为“大武阅兵”,以为戈援图像是与周代武舞(将武术动作与乐舞结合编成的舞蹈)“大武”有关。近年来,有学者将戈铭改释为“兵避太岁”,同时指出此戈与古代兵阴阳家的避兵之说有关。《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秋,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太一锋,命日“灵旗”。为兵祷,则太史以指所伐国。此记载说的是出征前的仪式:向“太一神”祷告,并以绘日月、北斗、登龙的“灵旗”指向敌方。这种“灵旗”有代表“太一”的北斗,代表“天一三星”的登龙(龙升之象),以及日月。学者认为,“兵避太岁”戈上的图像应当等同于《史记・封禅书》所说的“灵旗”,戈上神人就是“太一”,可与北斗互代与“兵避太岁”戈图像相近的还有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降兵图”。“兵避太岁”戈和“灵旗”反映的都是古代兵阴阳家克敌制胜的巫术观念。回过头来看这只剑M,龙体上从头至尾镶嵌的7颗玛瑙珠布局形同斗勺状,可以代表北斗七星;龙凌驾于云气纹之上,呈登龙状;龙足踏日尾搭月,剑M整个造型与《史记・封禅书》所说的“灵旗”完全一致。此为对剑M上纹饰的另一种解释。

以上两种解释,笔者倾向于后者。这只剑M所佩的宝剑可能为军队统帅所有,佩带在身可以摄护其军,克敌制胜,所向披靡。

上一篇:“黑萧”画风鉴识 下一篇:何为韩国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