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贵州退耕还林相关因素

时间:2022-08-22 02:42:56

摘 要:贵州省的地貌特征是山高、平地少。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因素出发,探讨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相关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退耕还林时应遵循农业发展的原则,限制退耕还林的不利因素与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退耕还林的利用与建议。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提出林草结合种植,畜牧业与草业结合的方法来治理水土流失,从而达到退耕还林的目的。

关键词:退耕还林;原则;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7.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与粮食所需量增加。因土地的不断减少,特别是农业耕地的减少,形成了严峻的形势。一部分耕地被工业占用,导致耕地资源受到多样化的破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充分的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石漠化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的贵州。

贵州地形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为土层薄弱、坡陡的高山。那里生态环境十分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人与地的占有量产生激烈的矛盾,使得深林植物遭受到破坏,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导致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区域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退耕还林还草、进行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处理成为了首要的任务。

1 贵州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则

据贵州省开展的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的土地评价结果显示,贵州省利用土地结构变化和人类活动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为了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我们既要稳快的保障持续退耕还林工程,也要解决好现在的吃饭问题。提供退耕还林的有效方法,保障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我们应遵守以下原则:

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贵州的喀斯特地区具有自然环境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的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发展生态农业需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与情况进行分析,忌大家一哄而上,应因地制宜,着重突出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1.2 先易后难的原则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要实现生态农业发展,做好退耕还林项目,必须分步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要通过以点代面,先易后难来稳步推进。注重长效的发展和短时间的治理机会,确保退耕还林慢慢攻克。

1.3 “三效益”兼顾的原则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而且处于珠江和长江流域的上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要想从生态中获得经济效益,使农民脱贫致富乃至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在追求经济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农业也要为流域河流的上游建设绿色生态保障。做到生态、经济、农业3者的效益兼顾,使得它们相得益彰。

1.4 生态补偿原则

生态补偿是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治理受益区,为建筑长江和珠江两河流域的生态屏障,落实国家在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生态安全任务。治理石漠化,推动退耕还林的工程,为发展农业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由此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极大的公益性。如贵州省内的上游退耕还林的治理区,应坚持生态补偿的原则。

1.5 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退耕还林会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农民的生活,并有可能发生农民退耕后又重新返耕的现象。因此在退耕还林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重中长期项目与短期快项目的有机结合。

2 退耕还林中的相关因素

贵州省的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较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们发展林牧业。但在保障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利用非农业的土地资源。因此我们要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扩大林地种植面积,加强对林业的管理,使得疏林地、灌木林变成林地。以此来提高贵州省的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制定规章制度来防止人们过度的采伐、开荒和毁林。适当增加林地面积,调整植被的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山和草坡,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植被的储蓄量。我们也要坚持产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贵州省的西南地区,技术人员和农民大众长期实践和探索,创造出了陡坡地带花椒治理模式、石山、半石山河理模式。

2.1 限制的不利因素

贵州省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忽视草地的管理、保护和建设,且当地经济较落后、低投入,总是靠自然资源进行放牧创造收入,导致草地过度利用,耕地严重退化,以此影响耕地的有效发挥。林地与草地经历了从破坏开发到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最后到治理与开发相互结合。在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人们进行了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取得相关经验和奠定基础。贵州省的植被是多种植物共存、共同繁衍的,在自然资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因地形复杂、平地较少、山地较多,在采取退耕还林工程上受到多种限制。

2.2 发展面临的机遇

退耕还林工程促使另一种新兴产业即草业的产生,它即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在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我们将这种产业结构从试点开始渐渐深入探讨,增强人们的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得到长远的益处又可以获得近期的利益,这将增加人们的收入、发展产业以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节。

3 退耕还林的利用与建议

为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我们要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施,促使退耕还林得到实施与获利的双收。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植被类型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对试点进行示范并逐步推广。因此我们在退耕还林的工程上面给予以下建议:

3.1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坡度较陡,我们应以林业为主,牧业为辅,采用林牧结合的方法。并且选择抗寒性较强、耐阴的各种豆科草木和禾本科草种。

3.2在丘陵的地区

坡度也较大,同时此地的植被缺乏水资源的灌溉。这里我们可以采取林草一起相互交叉的间种的形式。俗话说“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就是告之我们要在山顶植树造林,在山的半山腰采取营造稀疏的经济林,在山地因为经济、人为等原因采取人工种植草被。这样的种植方式可以减轻水土的流失,又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

3.3在坡度平缓的地区

也就是人们常用来耕作的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地形来划分区域,种植人工割草地、营造适用经济林。

3.4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

种植各种草科,这样的成本花费金额不高,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又可以收获优质的牧草,此举双赢。

3.5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

从自然环境、气候的角度出发,这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地段。但是我们可以进行荒山治理来种植牧草,或采取多种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

根据贵州省的情况,治理水土流失,加快退耕还林的工程是紧急的任务。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营造绿色屏障。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周期性很长的工作项目,要形成良好生态功能的森林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应解决农民在退耕以后的经济发展,这将会涉及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林草结合种植,用畜牧业与草业结合的方法来治理贵州的水土流失问题及其生态农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及程度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5):58-61.

[2]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1(4):201-205.

[3]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29-33.

[4] 袁东海,王兆骞,郭新波,陈欣,张如良.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2).

[5] 李哲敏,高春雨,张劲松.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6).

[6] 彭贤伟,熊康宁.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贵州清镇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基地为例[J].中国岩溶,2003(1).

上一篇:糖爸OR棒爸,父爱不缺席 下一篇:浅谈热线系统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