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情 细微的爱

时间:2022-08-22 02:36:12

【左读典范作品】

母亲的心

吴春燕

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过来。

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捡回了珍宝一般小心守护着我。

久病初愈的我没有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舐犊情深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不安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母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母蟹,如是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的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母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不停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母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最能懂得做母亲的心吧!

(选自《温州日报》2011年5月6日,有改动)

写作借鉴

文中有情――一个母亲的爱子之情,一个母亲对另一个母亲(竟是一只螃蟹母亲)设身处地的理解之情,更重要的是文中有作者的动情,而且作者将这动情通过细节传达得那么真切,那么细腻。

动情细节一:景与人的细节对比。“春日”“夹竹桃”“树影”,那是万物被滋润的美丽;可母亲却是“憔悴”“瘦弱”的,因为一个漫长的冬季里母亲不眠、担心、操劳、愁苦,为了孩子她是怎样由冬熬到春。同时,母亲的精神状态却是“很好”。那是一个母亲在孩子大病初愈后如获至宝的惊喜与欣喜,她沉浸在喜悦中,所以意识不到自己的累。

动情细节二:艰难寻蟹。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母亲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她“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双手肿胀发抖”,这样的细节描写,呈现了一幅冰河寻蟹图,多么执著的爱子之心!而母亲寻得这样艰难的蟹最终却放了,更为下文作了铺垫。

动情细节三:艰难抉择。母亲满怀惊喜捞起螃蟹,可看到蟹肚皮底下无数只小蟹,她的手“止不住颤抖”,她“放回”又“捞起”,“捞起”又“放回”,最后“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蟹放进竹篓带出十几步路了,当听到母蟹“沙沙沙”的挣扎声,母亲又跑回溪边放下母蟹,禁不住“潸然泪下”。这里对母亲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节刻画,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她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吃到螃蟹了,但她又太能理解一个母亲要失去孩子的心情了,哪怕它是一只蟹母亲!这是一种朴素的善良,更是一种朴素的高贵。

最动人处莫过于情,而情从细节出。同学们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写好作文细节。

【右写文章模仿】

爱,还有一种写法

闵 莉

爸爸是一个憨厚又木讷的农民。将爸爸和妈妈相比,我更喜欢妈妈。妈妈的一笑一颦都荡漾出对我深深的爱。

在我的记忆里,爸爸对我没有过亲热的,也少有亲切的交谈,他甚至连笑也很少,只有在用粗糙的手接过我捧回的一张张奖状时才会“嘿嘿”笑两声。他只会埋头做事,家里家外默默地做,像一头背负重荷的老黄牛。

我不黏爸爸,也不习惯去依赖他。

那天,又是周末返校。我因为忙着洗漱,没有注意时间,等把自己收拾停当,才发现返校的最后一班车马上就要发车了。我心急如焚,拎着袋子一路往车站疯跑。这时,我看见爸爸迎面走来,心里猛地一喜,旋即又沉下去了:爸爸身上沾满泥巴,手里还拿着铁锹,没有骑车。我风风火火地从他身边一晃而过。

“莉莉,你等会儿。”

“我快赶不上车了!”我不耐烦地答了一句,头也没回,只顾向前跑……

“上来。”听到声音,我诧异地扭转头。啊,是爸爸!他不知从哪里找了一辆自行车。

车胎几乎没有气,快瘪了,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感觉车轮软耷耷地在地上辗。爸爸很吃力地蹬着。这时我才发现爸爸连裤管也没来得及放下,小腿因为用劲,青筋凸起,沾着泥的脚就那么赤足蹬在踏板上。这可是深秋啊,瑟瑟的秋风吹着我刚刚洗过的头发,头皮阵阵发冷。而穿着一身沾满泥水的衣服的爸爸呢,劳累了一天正在寒风中奋力蹬车!

车站终于到了,我擦了擦有些酸涩的眼,装着很轻松道:“爸爸,你回吧。”“爸爸,你的裤管还没放下来呢。”

“哦。”爸爸竟笑了,很腼腆,“快去,车还没开。”

直到现在,爸爸穿着沾满泥水的衣服,弯腰蹬车的背影还会不时浮现在我眼前,我似乎还能听到他粗重的喘气声。我知道,这世上的“爱”还有一种写法,它无言,它不外露,给予你的是一种别样的甜蜜。

相似度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六十五。读完这篇习作,相信有些字句会触动你心底的某根弦。那青筋凸起的小腿,那蹬在踏板上带泥的赤脚,那沾满泥水的衣服,那腼腆的一笑……把一个憨厚又木讷的父亲形象刻画得亲切感人。同时,软耷耷地在地上辗的自行车轮胎、瑟瑟的秋风、“我”的酸涩的眼又将父亲的形象衬托得高大无比。这些就是细节描写!它们传达的是无言又深沉、朴实又细腻的父爱。另外,爸爸与妈妈的对比,突出父爱的无言。

不同的是作者写父爱,开始用的是“抑笔”,先抑后扬更突显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它是“别样的甜蜜”。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 下一篇:十年之后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