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2 01:25:05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是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1]。因此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下,生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会不断扩大,在质量上,生物行业对高端人才也是处于急需的一种状态,但我国高校中对于生物工程学生的人才培养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此,针对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顺应国情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概述

(一)生物工程的含义。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等学科,是门将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机械等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相互交融渗透的新兴学科[2]。

(二)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生物工程事业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在1919年建设了第一所生物工程研究所――中央防疫处。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世界各地都开始建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而到了21世纪,生物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将外来的基因植入受体动植物细胞株中,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等操作,定向的改造了细胞株的功能,使细胞株成功的变成了所需要的物种。生物工程在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等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随着对生物不断研究,生物工程已经渐渐成为了最有潜力的专业之一。因此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要,在众多高等院校都有开办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生物工程的基本操作,成为一个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我看来,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二、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大多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不仅会影响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影响学生的就业,也会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绊脚石。

(一)课程安排过于空泛,无法培养出“专才”。在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包括高数、化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分离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胚胎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等课程,所要求的课程过多且过于空泛,课业过重,导致学生无法在某一领域进行很深入的研究,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是浅层的。这样学生无法成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实验课程安排的过少,实验室开放程度低,科研力度不够。生物是一个比较高端、精细的行业,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物产品的不断创新,对生物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的高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安排的过少,且实验内容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根据课本的步骤,照抄照做,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对于一些较为高端的仪器设备,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开放使用,仅限于参观的程度,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

在科研方面,学校没有下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福建农林大学而言,许多学生四年的大学时间就只是大四为了应付毕业论文而做一个课题研究。科研经费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导师制度,科研环境不够浓厚等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研的追求。

(三) 校企联合停留在表层,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根据专业的特色也与龙岩永定金德啤酒厂、龙岩泰和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连江食用菌时间教学基地、龙岩武平岩前工业园区、安溪曲斗香酒业有限公司建立起校企合作项目[3],但这些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岗位有限,且虽然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但是学习的时间有限,往往都是形式上的走过场,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学习、调查、研究。

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偏向专业理论,缺少社会行业实践经验。而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但有够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双师型”教师本应该在教师团队中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比重,但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同时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理论知识不成比例。

三、新时期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我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学生能否很好的吸收老师教过的知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课程的安排至关重要。由于所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将每个学科都学得很精。所以在大一、大二时,我们可以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且在大二时,根据学生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选择一个较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选择相应的导师,在业余的时间便可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指明道路,为大三专业选修课的选择、大四毕业论文的设计指明方向,同时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无缝对接”这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内院校所要追求的目标。福建农林大学虽与多个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是都没有使得校企合作发挥到其最大的职能。那么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呢?

第一、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首先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完善实验室的使用制度,让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为进入企业实习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学校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平台,学校有必要与实训单位加强合作,由校企双方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合二为一。或者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直接把课堂搬到企业进行,这样一些生物高端设备使用的课程,就可以直接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练习同步进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第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工作。每年都要安排老师去企业进行实训学习,不定期的组织老师下企业进行调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利用企业生产的淡季邀请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来为在校的学生授课,同时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地调整课时计划,尽可能多的安排课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

第三、加强对校企合作优点的宣传与交流。对于企业而言:为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了,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学校科研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的优化等,对于学校而言: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加大学生的专业的兴趣。

(三) 完善专业实验考核机制,加大实验成绩的比重。就福建农林大学而言,其专业课普通化学的成绩有四个学分,一周有四节课,而实验化学只有一个学分,一周才两节课。很明显,理论成绩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实验成绩,也就使学生对专业理论更加看重,为了学生能够重视实验课程,得加大实验成绩的比重,增加实验课程的安排。而且期末对于实验的考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及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许多学生通常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浑水摸鱼,实验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就得合理的安排课程,增强学习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实习基地,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结构比例,重视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接轨。想要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施辉奎.《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2]顾兵.李玉萍.《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

[3]孙淑静.胡开辉.何海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2010

上一篇:媒体共生时代求同存异的网络广播 下一篇:浅谈集团品牌战略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