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调查

时间:2022-08-22 01:04:25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调查

【摘要】文章旨在了解大一新生的适应状况,为有效地对新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提供依据。采用访谈和自编问卷,对2010级200名新生进行测试,调查表明新生适应状况一般,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生;入学适应;调查

一、引言

大学阶段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和准备的时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时期。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都是全新的,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感到不适应,部分出现适应,即一般是因为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个体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大一新生对新学校生活的适应,既直接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也对其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并采取措施帮助新生掌握科学学习、生活及交际能力技巧,改善大一新生入学适应状况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以2010级20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及人文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以期把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为有效地对新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提供依据。

二、方法

(一)被试

从珠海某高校2010级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测试,共发出200份,回收185份,其中有效问卷182份,男生86名,女生96名。

(二)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大一新生入学适应性表》共包括自然环境,生活,学习,人际和学校人文5个内容维度,20个项目,要求初试采用三级水平选择自己的适应状况。

(三)数据分析

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一新生适应性的总体状况(见表1)表1

对200名新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其适应性总体分布为好,一般,不好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8.6%,63.7%,18.7%,被调查对象适应性总体水平较理想。

(二)男女适应状况比较

新生适应状况的两性差异:男生与女生在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两因子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生活和学校人文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在学习因子上差异极显著,在这三个差异因子上男生得分都高于女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究其原因,可能与男女性性别特征、兴趣爱好有关,也与学校家庭及社会对男女的关注不同有关。

(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适应状况比较

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与非独生子女只在学校人文上有显著差异,在其它因子分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这也表明,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他们不再是人群中的特殊者而被给予太多关注,他们在更加宽松自由与良好的家庭教养中成长,父母交更多精力关注独生子女身上,更多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他们的学校人文素质总体相对较高。

(四)城市与非城市学生适应状况

我们将城市与非城市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生活与自然环境方面城市与非城市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人际上学习与学校人文方面二者却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中在人际方面,非城市学生明显好于城市学生,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非城市子女在相对纯朴的自然,人文环境中成长其性格会较随和,为人处世不会过分张扬有关;在学习与学校人文方面,城市学生要明显好于非城市学生。由于城市子女一直以来就读的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教师水平等方面比非城市子女来说要好得多,而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所以相对容易去适应。

四、讨论

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较为理想,但与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众多他人担忧的方面不相符的是,很多家长以及学校教育者一般认为独生子女的入学适应性会比较差,于是他们非常注重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教育。这种教育确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对非独生子女适应性教育有所误解和放松。由此可见学生的往常适应性教育应是面对全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从城市与非城市城市的适应性状况来看,非城市学生在学习和学校人文方面的适应性问题突出,这可能与家庭“硬”环境中本身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有关。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城市学生的适应问题较突出,这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城市学生在家里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而到了学校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失落感,因此要注意改善城市学习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2]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咸宁学院学报,2006,2(1):94.

[3]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谈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前景 下一篇:关于提高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