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常钟有意人

时间:2022-08-22 12:36:24

2005年的一场飓风和洪水,几乎把美国新奥尔良这座城市毁掉。洪水退去,人们在反思中都认为,这场灾难是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恶果。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创作的一幅反映大自然报复人类、使受灾人临难“悔悟”的漫画。这幅题为《悔》的漫画在第九届(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漫画作品复评中被评为铜奖。

1998年是我国历史上水灾较为严重的一年。这一年,有多条江河达到或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许多河流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水患。从嫩江、黄河、淮河到长江,全线告急。党和国家领导人南北奔走,亲临抗洪第一线;举国上下全力投入抗洪抢险。当时,面对一幅幅电视新闻画面,我感到在汹涌的洪水和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显得那样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尽管人们最后战胜了洪水,但是水灾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无尽的。想一想,对于自然界,对于一次次极端气候事件,我们人类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水患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各江河流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所致,其中乱砍滥伐和无序开采山林是酿成水害悲剧一大祸根。有关造成水害的新闻评论也时常见诸报端,我也想用漫画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对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心声。

近些年来,媒体上表现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的主题漫画并不鲜见,如何画出新意是关键。我最先设计的是一个人在被砍光大片树林(现场剩下一片树墩)的秃山上砍倒了最后一棵树,突然汹涌的洪水奔腾而至,那个砍树的人扔掉斧头仓皇而逃。可是,画完后老是觉得自己想说的话没有说透,也不知道别人在看到我的漫画后能不能理解我的创作意图。

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创作漫画时,在草图画完后总是先让家人看一看、审一审。必须先是家里的人看明白了,我才能定稿。如果家人提出异议或者说看不懂,我就要改动。如果连熟悉自己创作思路和绘画语言的家人都不能理解、接受我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就不可能打动更多的读者,我也就没有必要再画下去了。这次也同样,画完这幅漫画草图时,我先让孩子看,他摇摇头说没看懂。我又递给妻子看,她接过漫画看了看问我,一个人砍树,正砍着,突然山洪暴发了?这也不是矿井,怎么会像冒顶那样巧?他跑得再快也跑不过洪水呀!这画到底是想说明什么?我一听,完了!我这边挖空心思、饶有兴趣地讲述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那边却没人知道我想说的是什么。这画我没有心思再画,就把那幅半成品放到了一边。

以后没多久,我到市郊的半山区采访。那天,一早时还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到了中午却下起了小雨。我的采访任务已完成,正躲在老乡家的屋檐下等车,无意间看到院子的一角有一把劈柴的斧子,斧头朝下斧把朝上地倒立在柴垛旁。这一偶然发现,让我眼睛一亮,顿时触动灵感:这不正是我的那幅漫画中的形象吗?用它作为画面的骨架,完全可以支撑起我的那幅抨击破坏生态环境、自食恶果的漫画主题。于是,新的一幅构图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纸笔,勾勒出我一路想好的漫画。

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我对斧子进行了夸张,让这把巨大的斧头斜砍在一个大树墩上,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画面。斧上爬着两个落难的砍树者,更增加了倾斜的危机感,以此调动读者拯救失衡的紧张心理。在滔滔的洪水、排排巨浪中,远处隐约可见的一个个被水淹没的屋脊,交待了眼前发生的事件――“水灾”。

这时的画虽然已经比较完整,但画面提供的信息只是:发生了水灾,有两个人爬到了一个大斧把上逃生。读者也能由此想到是树被砍光了,生态发生变化,现在轮到人类遭殃了。这画如果到此打住,加上一个类似“落难”的标题,也可以作为一张漫画发表出来。但是这样处理与我预期的效果仍差一段距离,我必须让画面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把话说清说透。于是我让其中一个人讲“如果这棵树晚砍几天该多好”。我之所以让他说出这样叫人哭笑不得的话,一是让看画的人体会到这张漫画的真正意思:他只知道大树在发水时可以爬上去,躲过洪水的一劫;殊不知眼前的灭顶之灾,正是自己亲手砍光森林所招来的。二是为画制造笑料,让这张漫画多一点幽默。此外,加上这些文字能使画面稍稍平稳一点,也丰富了画面的构图。

相对其他画种,新闻漫画最大的特性是可以随意制造情节与画面,它不受真实事件和写实风格的约束,不但可以任意设计制造时空,还可以把几种毫不相干的物体组接到一起,最大程度地表达画家的所思所想。尽管读者也知道漫画中许多的情节是虚构甚至是荒诞的,他们还是十分信服地带着笑声接受,因为它是从现实中概括提炼出来的。漫画如果没有出其不意的构思或者足够的幽默感,难以成为一幅上乘漫画的。这幅漫画在我当时编辑的《四平日报》漫画版上刊发后,福建《厦门晚报》再次予以发表,并被评为当年的福建新闻奖二等奖。该画后经省里选送,又被评为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漫画作品复评暨’98全国新闻漫画作品年赛铜奖。

时逢获奖反生悔。当初画这幅漫画时,我没有想到会有评奖的机会和获奖,按照自己的思维和绘画能力来说,倘若允许我重新去画,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的设计,应该会比现在看到的效果更好一些。这幅漫画留给我的不是自喜或满足,更多的是差距和遗憾。

(作者单位:浙江萧山日报)

上一篇:试论“新闻淡季”的新闻策划与报道 下一篇:关于预见式新闻与新闻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