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国的艺术苦旅

时间:2022-08-21 11:47:37

张兴国的艺术苦旅

张兴国,生于1961年,甘肃通渭县人,1983年毕业于河西学院(原张掖师专美术系),后进入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进修两年。2005年入中国画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学习。现为兰州画院专职画家,副院长,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六月的北京,雨水来得格外勤快,看那烟雾迷茫中世间万象:街巷、高楼、碾过一路水花的汽车、还有那行色匆匆的路人……一切物象及其颜色仿佛在雨中都被渗化晕染开来。

如梦如幻,迷迷朦朦,简直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意象水墨。

电话里,兴国老兄叫着一起坐坐,这些天闷着头搞创作,头都感觉大了一圈。

刚刚下过雨,本来就燥热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新。

如约来到北洼路口,街边高高的法国梧桐下的一个小吃滩上,兴国已经等在那里。

兴国姓张,61年生人,甘肃通渭人,兰州画院副院长。同在北京进修,可能都是大西北人吧,我们之间总有许多聊的来的话题。

围坐在小方桌前,要上一盘毛豆、煮花生、喝上几口冰爽的啤酒,谈着彼此的作画的感受……

一阵微风吹过,大片浅绿色的小花如同雪片一般飘飘洒洒的落在头上、身上、酒里,隐约中竟能闻到淡淡的花香。

话题自然离不开我们钟爱的国画艺术。

张兴国说他喜欢上画画大概可能受儿时家乡环境的影响吧。通渭那个地方长期以来就是个甘肃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但很奇怪的是当地人大多都喜欢字画,即便再穷的人家,墙上都挂着几幅像模像样的书法或国画,其中不乏有名家之作。

这让我很自然的想起了我们宁夏的隆德县,大抵情况也是如此,我想这大概是当地百姓对于传统文化骨子里承袭下来的一种关于审美的朴素认识吧。

父亲本人喜好书法,母亲擅长剪纸,家里姊妹多,张兴国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儿时即因为耳濡目染萌生的对于写写画画的爱好被全家人呵护着,他也因此在少年时期便立下了长大了当画家的理想。

高中毕业,张兴国满腔热情地报考了美术专业,结果却连续两年名落孙山,直到第三年,他硬是凭着一股子犟劲考到张掖师专。

求学期间,得到早年毕业于鲁艺的画坛名宿李嵬先生的教导,这对他以后的艺术道路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毕业后,张兴国分配至通渭文化馆,不久后又被母校调去任教,并有机会深造于天津美院。几年后,又辗转到定西日报作了4年的美术编辑,这期间他一直同时进行着油画和水墨画的创作,1991年定西陇中画院成立,他又被日后成为甘肃省美协主席的莫建成拉进去入了伙,从此走上了纯粹的绘画创作道路,并在此后的几年里凭借不俗的成绩逐渐成为甘肃省美术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直到1997年,他再一次变更调到兰州画院。

工作上的不停变更,并没有影响到张兴国探求艺术的态度。他始终认为,艺术之路是踏踏实实走出来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和张扬。

长期以来,中国水墨画在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的陶冶下,致广尽精,形成了完整的美学系统。

画人物画难,画现代水墨人物画更难。现阶段,如何运用传统的笔墨适应新的时代背景是摆在当代水墨画家面前的严峻课题。

视绘画有如生命的张兴国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如何运用现代的创新意识又能在传统模式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语式,多年来他一直在苦苦地探索。

最终,他大胆实践,运用新的思维方式,选择了借鉴外来艺术来革新和发展水墨画。

他从西方油画和甘肃民歌里找寻灵感,笔墨语言追求静穆中的单纯,把纯情与至美化作诗境,把圣洁与崇高幻化成艺术形象,以亦真亦幻的造型手法,以求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厚度,奇险多变又极为严谨,强劲有力而颇具结构美。旗帜鲜明的表现出了画家的个性特征和审美理想。

张兴国这种在宣纸上进行的审美新视角引起业界广泛的兴致和关注。

2004年进入中国画研究院高级研修班杜滋龄人物画工作室以后,张兴国认真地汲取多方面的理论给养,在重新将思路回炉后,他近期的作品在以往的基础上既没有拒绝关注社会和人生,又致力于形式语言的拓展延伸。力求二者兼容的可行性。更凸显大写意水墨人物画形式特征和独具力度的笔墨语言。

在关于绘画本质,张兴国把它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综合”。

他笑说艺术这东西越是太靠近越是虚无缥缈,有时候,分明就在咫尺,却触手不及。就像人间的有些事只是需要用心去做、去体悟的。

夜深了,风渐渐大了起来。

树上又飘起了如雪的花儿,而且越下越酣……

(曾发表于2005年6月12日《新消息报》聚艺堂)

上一篇:中国LBS发展现状及理性看待未来市场机会 下一篇:走好人生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