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体育课堂避免“假参与”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8-21 10:51:17

激活体育课堂避免“假参与”的教学策略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只有增强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加大学生在课堂上队体育活动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投入,提高其参与能力,避免,进而既掌握

如何通过体育学习引导这些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如何帮助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引导学生自强自立;使他们的体育学习得到应有的关爱,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参与,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有的学生没有参与,会被活动的气氛掩盖了。有的学生在瞎参与,没有真正参加运动,而是在用动作与废话参与。

1 学生假参与的表现。

小组体育活动的初衷本来是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舞台,但现实中往往是几个爱好运动的学生参与,担当了活动的主角,一般或其他学生担当配角,伪参与的学生是听众。更可悲的是学生“传接棒”参与体育,把老师讲的技术要求说一遍就算完成了体育活动。这只是行动上的参与,交流了口头上得来的答案,其思维上、行动并没有参与课堂,这也是一种“伪参与”。

课堂上学生体育活动的展示受传统教学评价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即为好课的影响,课堂展示往往围绕各个小组里面几个爱运动好的学生,身体素质差生被边缘化。这些学生与课堂活动无关,或者处于观看别人表演的状态。边缘化的学生成为课堂展示中被遗忘的角落或放任自流,成为陪衬。有时候,边缘化的学生参与课堂展示,仅仅是小组活动的跟班,将小组学习的结果总结还没有轮到我参与了啊。课堂“伪参与”得以继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这样的模式化的评价语言。模式化的语言来自于教师的模式化的培训,并不是学生自己切身的体会。不是说不要教学生如何对他人展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是说“带劲”、“还好吧”均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一种评价,而不是“皇帝的新装”的评价。

2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效益的基础,而学生最积极的参与活动就体现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上。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时产生欲望,欲望引导行为。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对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成为他们内在的渴望与满足。因此,在讲授某个技术动作时,事先要先搞清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了解学生对教学项目最关注的是什么,最需要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样的“武功”,学生的困惑点是不很有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组织学生的练习动作就会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的时候,学习内容是学生内心需要的技术动作,是在“解惑”,学生自觉参与课堂的就多。这样,就会避免我们的体育课堂上的“伪参与”现象。

3 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让学校体育教学习培养更多的健康快乐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质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坚持关注我们的学生,理解我们的学生。对于学生学习体育项目也是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展现,可以通过角色体验这个过程来最大限度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放羊或让身体素质好学生包揽而剥夺学困生参与学习体育活动的过程,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分组比赛是学生感情交流、碰撞、相融的最佳手段。每个体育小组内对象的特殊性和融合性可以更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实现互帮互助。因为中学生之间基本没有彼此的地位差异,没有影响感情沟通的鸿沟,他们很容易走在一起,成为成长中的伙伴。加之,教师对学习运动队长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进行培训,让小组队长有意识地给予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策划、比赛,使成为课堂学习的积极的参与者。

4 进行学生表现评价

学生加参与的几大理由:有的抓不住项目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找不到体育项目学习上的突破口;同时对体育技能的认识、思维能力差,反应慢;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类学生女生中居多。有的学生看起来锻炼时间很长,但没有效率,却往往事倍功半,加上新旧技术动作上衔接不好;这是由受到了不当的锻炼技巧或不良的动作习惯造成的。目前,对学生的体育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参与评价少,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量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模式化的语言评价,并不涉及到内里。要知道参与评价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是纸质的当堂学生相互检测,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

总之,学生课堂的参与问题,既有教师的一面,又有学生的一面;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又具制约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以科学性、艺术性地综合、统一各种课堂教学策略。体育课堂教学只有增强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提高其参与能力,进而既掌握动作技术,又培养了学生自主体育学会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3]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

上一篇:光学薄膜在仪器设备上的应用 下一篇:前面搭台 后面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