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8-21 09:45:47

关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航程,把握方向的作用,充分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充分体现起主体性,使学习由“苦学”向“乐学”转变,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缺乏实质的合作

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转变了教学观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如:学生做作业时,让他们一起互相交谈或者让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还有就是老师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 (二)缺乏主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做自己的功课;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笔者认为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从而产生“搭便车”效应,同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少作努力,以避免去做所有的工作。 (三)缺乏相处技巧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出现这种状况,一来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二来是学校不够重视社会交际技能的训练;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取胜。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所以就不会主动学习社交的技巧了。 (四)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些教师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笔者曾听过几节公开课,都是教师预先布置好专题,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教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 (五)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在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就是忽略了人的行为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这就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二是评价内容没有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即使重视了,也是过分强调“主旋律”而忽视社会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四是评价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人受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影响,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中等。为此,评价就要把优秀的成绩给与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的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中变成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成了被遗忘者。

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都要。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一般最多两个回合。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这些问题可以是一定的时政性材料或是现实生活的背景,并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它们没有书本上的现成答案,它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因而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这样会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问题设计具有梯度,符合学生思维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作与分工

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因此,必须要建立有序,合理的合作常规,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合作的程度。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小组内应做好具体的分工,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结合,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

上一篇:关注言语形式,提高阅读能力 下一篇:浅论高中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思路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