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探究

时间:2022-08-21 09:39:55

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省际边界区域所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从土地格局、建筑结构、历史遗迹、民族风情等方面思考,探索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保护、潜力发掘等有关问题,以晋、冀交界的长城景观带为例,指出具有浓郁边界景观的特色,省际边界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更是地域人文景观的发掘与再现,将无形的历史文脉蕴涵于有形的景观中。不断的唤起对中国本土特色的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得以延续。

关键词:边界、省际边界、人文景观、长城

一、边界景观

“边界boundary”一词,最初来源于动物界,是动物界用来区分自己领地的标志性界限。在辞海中的定义: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线(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市界等),这里只是边界的能指和所指。边界区域无论跨越多少个学科,都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某个实体与其它接壤实体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空间。

景观环境中,边界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构成景观的一个区域,同时也是“景观的皮肤”,具有着过渡性和阻滞性的功能。边界景观理论,最早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他从心理学角度认为人类所喜爱的逗留区域是一些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边缘地带,那些开敞的旷野或滩涂是没有人光顾的,除非边界地带已人满为患。据观察,空间中各种领域的边界,往往充满着各种活动的人群。边界不仅提供心理安全的保障,同时也为观察周边环境空间提供了最好的角度,所以边界地带成为人们最喜欢逗留的区域,给人们带来了所需的感受和文化的意义。

作为观赏者判断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是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只有在明显的可识别物的引导下,才能放松地去感受或欣赏周围的环境。所以有了边界意识才具有领域感。景观边界往往被看作为过渡区域,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观相互交汇的特殊地带,还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物质体征,因此在边界地带上物种也是最集中丰富的地方。景观边界包括隐性的边界和显性的边界,隐性的边界地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形成的景观边界,由植物、土地、气候和地形等元素进行分隔的自然边界,多为尺度较大的景观边界地带,如如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沙漠边缘等等。那么显性的边界地带主要是人为因素促使形成分隔的景观边界地带,也就是我们的人文景观,如长城,关口,边界碑,雕塑等。

二 、省际边界的界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边界”不仅仅是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核心,成为社会学探讨的话题,它也延伸到省际边界景观中。

在我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清晰的划分这34个省级行政单位,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共66 条,总长5.2万km,这些省级行政区具有着中国特色的标志性符号。省际边界区域位于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省与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接壤地区,省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最早始于元代,大多数的省际边界线主要是以蜿蜒曲折的江河和山脉走势为依托自然形成的,为了减少边界地区的纷争,统治者也力求将边界设在人烟稀少、自然带障碍阻隔、交通不便之处。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较多,是一个复杂的地段,我们观察到这个地带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同质性,但边界也限制了经济、文化的联系,同时人口稀少,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较大,导致大部分省际边界区域较为落后。许多人们都将着眼点放在了城市,附近的乡村,重要的历史景区,多选择交通便利,政策优越,经济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的地段。但是省际边界这个目前还不被重视的大地段成为了我们进行反思的区域,也正是它的特殊性,使它还未被严重污染。省际边界区域的利用和发展将重新得到关注,利用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来发挥它所固有的中国特色。它不在是自然阻碍,不再是交流屏障,不再是荒漠地带。

我国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数之不尽,人文景观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沿着省际边界的轨迹,我们铺开历史的地图,发现在这个窄带型的区域地带有一部分景观被我们忽视了,无论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它是存在的。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对省际边界的人文景观进行探究,由于地域广阔,省际边界区域中蕴藏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这些特殊的景观,历史悠久,人文环境的因素,损坏比较严重,没有得到系统的保护。

三、以晋、冀交界的长城景观带为例分析

山西省东部及与河北省交界区域,长城是省际边界上最具明显的一条景观带,坐落在太行山山脊之上,东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西面是险峻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建造的,随着历史的变迁,筑城之初的军事防御功能早已不存在了,而留下的是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而变成旅游资源供世界各国游人参观。

我国的古代遗留下的长城共有9条边,在晋、冀两省的交界地带上,清晰的分布着一条明代修筑的长城,由于是线性分布的格局,跨越着不同的自然地貌,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区分开来,所以地域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段明代的长城和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不同的,八达岭长城主要由青石砌成,而晋、冀交界处的长城大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夯土墙构筑而成的,极大地反映了黄土高原的所具有的原始地域特色。

省际边界区域不仅仅只是遗留下明代长城的城墙,同时还分布着关堡、敌台、烽火台等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产至今还在被人们所居住使用。追溯到远古,仰韶、半坡文化,夏商周,元明清,到今天,此处的长城脚下蕴藏了大量丰富的人文宝藏,遗留下的碑刻、木构架、碉堡

、古村落、文物甚至他们的宗教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整个边界长城已经完全形成一个景观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在经过五百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后,晋、冀交界处的明代长城在较干旱的环境下,形制基本保存了下来,但是已多有残破,无人问津。当下我们关注它的同时,应该思考如何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开发利用它的时候,如何保护遗留下的文物,让这些隐性的人文景观得以显现。

四、总结

我国的省际边界地域广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了省际边界区域一个很大的空间和利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条线,也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而且历史遗存的本身存在,社会文化差异的吸引力,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有着属于自己特定的结构形式和发展规律,对这一区域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有些省际边界区域自然环境较为险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出现了“边少穷”的地域特征,针对这个区域并没有被非理性状态下破坏,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它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不能过急得开发和利用,要保持住它原有的历史轨迹,与当地的生态景观,村落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同时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使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脉络得以延续,营造和谐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参考文献

[1] 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经济地理,2007年

[3]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9年

[4]孔繁德“中国长城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1998年

[7] 李丽光,何兴元,李秀珍. 景观边界影响域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年

[8] 常禹,布仁仓,胡远满. 景观边界研究概况[J]. 生态学杂志, 2002年

[9] 曾辉,孔宁宁. 基于边界特征的景观格局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年

上一篇:三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下一篇:以小见大的古典园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