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美于心,治心为上

时间:2022-08-21 06:53:46

构建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的梦想, 他的诗教思想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一环。作为柏拉图的重要研究学者之一的耶戈尔曾言:“柏拉图《理想国》的终极兴趣在于研究人的心灵。”在古希腊人的文化意识中,“心灵既包含生命形态的意义,也包含人类本性与道德修养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诗教思想是后世诗学思想继承发展的的财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人的本性、内在道德、生命形态与精神境界的心灵塑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诗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城邦人的心灵塑造问题,即通过理想的诗乐来塑造健康、美好、理想的心灵,进而通过理想的心灵作为塑造理想的人的一种途径,进一步确立理想的城邦,成就理想的人。

融美于心,润物无声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的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身体的教育即体育,二是关于心灵的教育即艺术教育。柏拉图所倡导的诗乐教育,是融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它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健康的心灵,敏锐的美感,理性的精神和美善兼备的理想人格。

他认为好的故事能激发儿童坚毅、快活和勇敢的心理,给儿童讲故事是道德影响的最好一课。柏拉图希望诗乐如同一阵清幽境界吹来的清风,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一种对美的爱好。人善于模仿,要培养一种对于美的爱好,就要培养人对美的模仿。诗乐作为一种桥梁,连接着人对美的模仿。他自身就要模仿美,即神,因为神为善因,一切事物中只有神最美。当诗乐模仿神,人对这样的诗乐进行模仿时,就会培养起一种对于美的爱,灵魂也会逐渐转向善的方向飞升,人性不断向神性靠拢。这样就达到了关怀人的心灵。

治心为上,塑造审美心灵

诗乐艺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尤其是作为蒙学的科目,旨在给幼小的心灵打好底色,具有“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的功能,柏拉图深知,人的心灵是可塑的,在塑造人心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因为“诗乐节奏与音调要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直接进入人心灵深处。如果听众所受的教育方式得当,那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是他也就因而美化” 心灵得以美化而孕育和培养出温文尔雅的品质和风度,否则,那就会走向反面。前者会培育出健康而优美的心灵,后者则会败坏坏人的趣味,腐化人的精神。也就是说诗乐教育可以达到“以美怡情”,通过诗乐教育来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另外,“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很敏捷的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恶;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加以赞赏,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识别出粗制滥造的东西以及缺乏美的事物,因此会以正当的方式对其感到反感,也会赞赏美的东西,喜闻乐见美好的事物,并吸收美好的事物,滋养自己的心灵,以此培养心灵健康成长,使自己成为性格高尚之人。也就是说要以诗乐教育达到“以美储善”,培养人高尚的情操,使人的心灵趋向于善,走向人格的完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得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柏拉图那里,“他从理智还没有发达的幼年时期,对于美丑就有这样正确的好恶,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就亲密地接近理智,把她当做一个老朋友看待。” 虽然此时他还年轻,理智不够发达,无法理解理性为何物,但对于美丑有着正确的好恶。当理性发达后,他会亲密接近理智。这些无不是以往的音乐教育在起重要作用。柏拉图将诗乐教育是以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进行教育,即“以美启真”,在启迪人智慧,增长人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为发展人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在《理想国》中,柏拉将把心灵之美、身体之美和谐一致看作是最美的境界, 使儿童们“融美于心灵”,让心灵美外化为现实。这实质上意味着让心灵美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即沿着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的轨道, 把理想国变成一个理想的审美王国。倘若,诗乐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背离了心灵和人的生命,这样的美育是失败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得不惊叹和敬服柏拉图天才般的发现:诗乐教育在“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方面的积极作用、深远意义。当然,在实施诗乐教育的审美教化的过程中,坚持融美于人的心灵,以治人心为实践的理论前提和价值目标无不向后人继承发展诗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提供了重大启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上一篇:刍议博客著作权保护 下一篇:寻找国际关系理论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