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倒过来推”的一点想法

时间:2022-08-21 06:53:14

关于“倒过来推”的一点想法

最近,我听了五年级一节解决问题策略的课,内容是“倒过来推”。所教内容通俗地讲就是“倒过去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者一开始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了例一:

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里的果汁同样多。这一件事情的开始、变化、结果三个时段的主要状况,通过课件的动态展示,题目很容易理解。但学生不一定想出解决的方法,通过引导分析:甲杯里的部分果汁倒入乙杯后,两杯果汁才同样多,如果把甲杯倒入乙杯的那些果汁仍然倒回甲杯,就恢复了两杯果汁的原状。接着,教者又借助于课件进行了演示。整个过程,讲解清晰明了,学生也初步体会了用倒过来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由浅入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例二“两步倒推”。题目大致是这样的:小明有一些邮票,先给了小华30张邮票,后来自己又收集了24张邮票,经过两次变化最后还剩52张,问他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教材通过“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倒过去想”,在例一的启示下,学生会感到,这题的事情虽然和例一有所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原来的数量。因此,思路一下子引到了由问题向前推的方向上来,接下来就是倒推了,通过讨论交流:如果跟小华要回30张邮票,那么小明就有52+30=82(张),如果不收集24张邮票,那么小明只有82-24=58(张)。学生体会到了倒推时应注意和原来相反这么个特点。通过倒推,得到了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引导检验(由开始,变化到结果)都比较实时清晰明确,顺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开始推向结果;逆着变化一步一步地推,是从结果推向起始。通过顺推、逆推,有条理的思考。学生初步掌握了倒过来推的方法。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第二种方法:今年收集的邮票比送给小军的邮票少6张,所以现在的邮票应该比原来少6张。然后逆推: 如果现在的邮票再多6张,就是原来邮票的张数。但第一种方法比较清楚地体现了逆推的策略,思考和操作比较顺畅,适宜多数学生应用。课堂主次还是比较明晰的。

通过两道实例分析后,学习进入了巩固提高,举一反三的阶段,可恰恰在练习第一道题时就出现了问题。题目大致是这样的: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这里的“一半多一张”,与刚才题例的解析模式,即第一步怎样,再怎样,结果怎样,好像不太一样。怎么倒推啊!教师也很茫然,学生一下乱了,凭感觉去做,结果是,在整个课上教师花了很多精力讲这个问题,学生依旧一头雾水,还不太理解。

课后,我也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的确是个“多一少一”的问题。该题有一定的易错性,它要求教师应该好好地读懂教材,理解教材。对这类问题可这样想:刚才我们都思考了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最后结果怎样的问题。遇到这样问题,解决方法也是由结果先还原出第一步,然后再还原到最初答案。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思路,因此,我们不妨也把这种问题转化一下,适应刚才的思路(实际上是倒过来推的主要思路)。

先说“一半多一张”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平时拿东西时就会很自然地分两步:第一步拿(送)一半,第二步再拿(送)一张。拿东西时我们会这样想,为什么分析问题时不能这样分析呢?这样一想,不就与刚才分析的问题一样,可以倒过来推了吗?经过分析就会得到:结果还剩25张,再送一张,倒过来就是要回一张,即25+1=26(张);送一半再要回来就是:26*2=52(张),这样不就与先前的思路一致了吗。这样衔接自然,学生也易于接受。只要教师适当点拨一下即可。我不知道教材的编者怎么思考的,但这看似简单的一提,确实既符合所教内容,又比较有效。

再说“一半少一”的问题。其实也一样,例如: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少2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试想,第一步:送出一半,第二步:收回(要回)两张,剩25张,倒推时收回(要回)两张反过来应送给小明两张25―2=23(张),送出一半,反过来就是要回一半23*2=46(张)。这就自然的解决了问题。

接下来的巩固练习形式多样,但思路基本是一致的:由结果往回推。就从整个教学内容来说,从头至尾都是明确的思路:倒过来推,推出原来多少。

把教材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我的思路更清晰了:(一半多一、一半少一)这种问题就是倒过来推的问题,只不过稍微含蓄些而已,而根据生活经验是易于理解的。这些就是我对倒过来推的一点想法。

上一篇:强化写字育人功能 打造写字特色学校 下一篇:反思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