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文言文背诵

时间:2022-08-21 04:52:05

小议文言文背诵

熟读是背诵的前提。如果一篇文章不能熟练的读下来,那么谈背诵就是枉然。背诵是熟读的飞跃,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其实,难的不是熟读,只要疏通了文章的生字词,进行反复的朗读,很快就会将文章十分流利的读下来,关键是熟读之后,怎样很快过渡到成诵的阶段。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有的读了很多遍仍然深处背诵的“苦海”不能“超脱”。那么从熟读到成诵之间的距离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吗?还有没有更好背诵的方法呢?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介绍几种背诵方法。

1.情境背诵法

所谓情境背诵法就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把文章的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创设出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边思边背。如背诵《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的第二段,便可创设这样的情境:陶渊明高冠长须,面庞清瘦,昂首船头,若有所思,船只在水面轻轻前进,是为“舟遥遥以轻”。迎面而来的凉风不时吹起自己的衣襟有“风飘飘而吹衣”句。登舟上岸,遇一路人,上前询问前面是什么地方有了“问征夫以前路”。走了好久,还是没有到家,天色已晚,借宿农家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时起时卧,恨天怎么亮得这么慢,有了“恨晨光之熹微”学生通过想象创设出陶渊明归家的种种情景,包括交通工具、站立船头的姿态、登岸问路、寄宿、等待天亮的心情等,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通过这些画面让文章的语句再现出来,这就是情境背诵法。另外,学生还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这些经历和陶渊明归家的情景对照起来更有利于背诵。

2.对照背诵法

对照背诵法是作者在创作时上下句或前后文之间存在着相对或相关性,想起一方就会引起另一方的存在,两两对照进行背诵。如背诵《劝学》,其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三个排比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又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与“不舍”存在着相对性。

3.掐头背诵法

掐头背诵法是指对于相同、相似、相对的句式构成的排比,为了防止背诵遗漏或因其中一句想不起来而影响到下文的背诵采取的只记住每句的第一个字或词,由这个字或词引起对整个句子的背诵。如背诵《赤壁赋》第一段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句子,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只要记准“诵”“歌”“月出”“徘徊”“纵”“凌”等词这一段的背诵就不再显得困难。

4.层进式背诵法

层进式背诵法是指前后句在语意上存在着承递性和顺延性,知道了上句就会想到紧接着出现的另一种情况,从而引起下句的背诵的一种方法。如背诵《秋水》,首先,应用情境背诵法创设出情境,秋天的雨水随季节到来,这是“秋水时至”句,接着出现的情况是许多小的河流都注入到黄河里,于是有“百川灌河”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黄河的水流更大了,有“泾流之大”句。一眼望去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了“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另起一层写河伯的心情,“于是焉”承接前文,河伯的心情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沿河东下,庄子写道“顺流而东行”,到了什么地方呢?“至于北海。”河伯又开始放眼远望,这是“东面而视”,看到的情况是“不见水端”。这样根据上下句意的承递性依次顺延进行背诵也是一种有效的背诵方法。

以上四种背诵方法各有所长,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运用时往往几种方法综合使用,如《归去来兮辞》在运用情境背诵法的同时也运用了层进式背诵法;《劝学》在运用对照法的同时又用了化整为零法;《秋水》可以是情境、层进式、化整为零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在背诵课文时应灵活使用,当然,其他文章的背诵也可参照此法,以提高背诵的效率。

上一篇:将语感教育进行到底 下一篇: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