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宁心安神汤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1 04:21:54

自拟宁心安神汤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宁心安神汤在治疗心虚胆怯型失眠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自拟宁心安神汤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宁心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失眠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医疗法;失眠症;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80-02

失眠症在中医学称为“不寐”,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长期失眠往往造成极度关注睡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自拟宁心安神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失眠症取得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对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睡眠率采用国际通用睡眠效率值公式(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2];中医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证心虚胆怯型的诊断[3],睡眠率

1.2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7.6±5.5)岁;病程3个月~1年12例,2~5年26例,5年以上7例,睡眠率平均(34.6±2.1)%。对照组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龄34~65岁,平均(46.3±4.7)岁;病程3个月~1年13例,2~5年22例,5年以上6例,睡眠率平均(34.8±2.0)%。两组病例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宁心安神汤进行治疗。药物组成:龙骨30 g、牡蛎30 g、珍珠母15 g、酸枣仁12 g、柏子仁12 g、茯神12 g、丹参9 g、远志9 g、合欢皮12 g,水煎服,每日1剂;若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熟地、阿胶,兼有瘀血者加赤芍、川芎,心火盛者加黄芩、栀子等;对照组给予口服地西泮5 mg、多虑平50 mg、谷维素20 mg。每日3次,入睡困难者,睡前加服舒乐安定2 mg。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1.4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国际通用睡眠效率值公式计算评价疗效。痊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睡眠率≥75%;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睡眠率≥65%;有效:症状有改善或部分症状改善,睡眠率≥55%;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睡眠率<40%。

2.2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失眠好发于女性、中老年人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者,最常见的主诉为难以入睡,其次是睡眠维持障碍和早醒,很多患者是以上情况并存,由此而形成白天思睡、晚间难眠的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病因是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心胆虚怯或饱受惊恐,使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心神被扰,神不守舍,善惊易恐,以致夜不能寐或夜寐不酣。临床上,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安神定志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4-5]。自拟宁心安神汤方中龙骨、牡蛎入肝肾,敛魂魄,镇惊安神,调节脏腑气血阴阳而治心神不安,失眠多梦。但传统认为牡蛎质地坚硬,难以煎出有效成分,往往盲目加大用量。为此药学专家采用现代手段研究发现,牡蛎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5%,即100 ml水中只能溶解5 g原药所含的可溶性成分。据此推算,一般每剂汤药中牡蛎剂量以不超过30 g为宜,无原则增加剂量不但造成药材浪费,而且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增加有效成分煎出的唯一办法是粉碎度,据实验结果证明牡蛎入汤剂应粉碎至40目以上为宜[6]。酸枣仁味甘滋补,养心益肝,有安神定魂之功效,是治疗虚烦不眠之要药,常与柏子仁相须为用;柏子仁味甘而补,性平而不寒不燥,有滋养之长,主入心经,收养心安神之效,常与质重去怯安神定惊之珍珠母配伍应用。夜交藤甘平,入心、肝二经,能补养阴血,养心安神;合欢皮药性平和,解郁而悦心神,与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同用,可使五脏安和,心志愉悦,神明有主。远志甘而微温,偏性不大,《本草蒙筌》言其可“去邪梦,定心气,安心神”。临床上可用于多种原因引发的心不藏神、惊悸失眠等证,单用或与其他安神药配合应用,亦可针对不同病因与相应药物配伍。茯神益心脾而宁心神,可用于多种失眠。丹参味苦微寒,入心经而清心火,兼有养血之功,《重庆堂随笔》曰:“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大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心血不足以养神,神不安则虚火动者,丹参补之。”因其具有补泻两用的功效,所以不论虚实失眠均可配伍应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起居有时,劳逸结合,情志平和,每获良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118-119.

[2]孙怡,杨任民.实用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4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66.

[4]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16-222.

[5]钱惠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8):72-73.

[6]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06-1407.

(收稿日期:2008-11-13)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体会 下一篇: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