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8-21 03:07:11

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提要] 审计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实现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良性协调和促进机制,实现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阐述审计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现状,然后分别论述审计学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关键词:审计学;财经类专业建设;思考

本文为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一、高校审计学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培养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39所扩大到2016年的93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达467所,相比来看,审计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太少。其在整个管理学科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每年连1%都不到,可见审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仍然太少。比如大连财经学院,从2012年审计专业单独招生以来,2012年招生人数约130人左右,到了2016年只招收了50人。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鉴证和咨询的服务会越来越多,这种招生人数的缩减与社会需求是有矛盾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374家,其中总所7,373家,分所1,001家,主要分布在广州(含深圳)、北京和山东;中注协共有注册会计师101,376人,北京数量最多,有12,762人,占全国总数的12.73%,排名第二的是广东,有9,028人,第三名是四川,有6,356人。审计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复合型学科,除了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掌握审计处理程序与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既要求专业性,又需要复合的知识结构。然而,审计学专业在我国高校虽有30年的历史,但学科规律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建设还有待完善。

二、审计学的专业建设

审计学专业建设应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审计学专业作为财经类高校的一个成长专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惑是:对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把握仍不够准确,专业口径还不够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还不到位;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科学依据,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不够稳定、明确,未能体现专业主干课的基础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奠定等。因此,当前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指导思想,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宽口径、厚基础”也是审计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过去我国审计队伍是一支以财会人员为主的“查账大军”,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会计队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核心能力是账簿检查和财会资料分析。但随着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社会对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功能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审计对象已从单一财务角度的检查转变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功能也从原有的经济控制与财务监督扩大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经济鉴证、认证服务和公共绩效审计功能。因此,审计学是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强化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知识,在宽厚的基础上建设好审计学专业课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二)以学科为导向,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完善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是实现学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完备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上,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是按审计三大主体来建设专业主干课程,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对相关的审计基础理论,如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等内容均按三大主体进行分割、整合,并有所侧重。这种设置方式对学科基础和学科系统性考虑较少,课程内容存在重叠现象,课程设置口径较窄对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应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方式,比如以最能体现审计学核心基础理论的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学)、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四门课程来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财务审计课程应在审计学原理基础上全面阐述财务报表审计的技术方法和审计流程,包含被审计单位的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五大部分的审计,以及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的撰写;同时,应阐述验资审计、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及一些特殊目的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应在阐述绩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企业管理审计、经营性项目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等多角度予以论述。对上述四门课程,必须加以重点建设,以达到较高的质量水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审计学的课程建设

目前,审计学课程建设的任务仍相当艰巨,除《审计学原理》较为成熟外,《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审计学》等基础性课程建设水平急需提高;交叉、复合型课程尚有开发空间;案例教学法有更广泛的运用空间。因此,审计学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努力将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根据学科建设方向的重新定位,审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应包括审计学原理、审计方法研究、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四门课程。首先,《审计学》课程建设还有发展空间。审计学作为财经类高校非审计专业的一门课程,涉及学生较多,应努力将审计课程建设成院级精品课程;其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课程建设滞后明显,应加大建设力度,使之尽快成为精品课程。

(二)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审计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冠上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的审计技巧,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但因受师资、教材等多重因素影响,案例教学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有些案例取材于国外,脱离中国的审计环境,不能满足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加之教师参与审计实践的意识不强、机会不多、案例教学经验不足等,使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推广受到限制。因此,在今后审计案例教学完善中,必须注意广泛收集、精心编写和选择审计教学案例,使审计案例典型、综合、有难度,与审计理论相关,不断更新,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鼓励其积极参与审计案例的收集和编写工作。

(三)加强应用、交叉型审计课程建设。当代审计事业需要的是知识宽厚、视野宽阔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应用、交叉型审计课程的建设。在应用交叉课程的探索中,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结构,进一步加强包括内部控制学、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审计风险控制与管理模型、经济效益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环境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经济分析、中国审计史等在内的应用、交叉课程群的建设和开发。为鼓励新型应用、交叉课程的发展,通过设立课程开发中心,为新课程的顺利设计、实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总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即要充分考虑专业、课程建设二者的侧重和内涵特点,因地制宜,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要求,重点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春静.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1.

[2]张朝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为例[J].商业会计,2016.5.

上一篇:让失独父母重燃希望! 下一篇:城市郊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