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对接 平稳过渡 渗透课改 轻巧着陆

时间:2022-08-21 01:05:55

2012年6月,在万千家长、学生及教育界同仁的瞩目下,湖北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总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此前备受关注的语文试卷,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平稳过渡,无缝对接”的命题原则。整套试卷虽算不上华丽转身,但极好地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来了一次轻巧的软着陆。

一、无缝对接,实现平稳过渡

首先从试卷结构上看,与往年基本保持了一致。全卷六大部分23小题,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比例,试题数量和试题的编排顺序与以往都基本一致,甚至没有变化。

第一大题语文基础题以往年试卷上的“老面孔”为主,共5个小题,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语病和文学常识。其中,字音、字形题的字词大都出自中学语文课本特别是必修课本中的散文单元,学生很是熟悉,但想要迅速拿下也并非易事;因为字音考查了湖北考生比较发怵的“边音和鼻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只有平时下了功夫才能做好做对。词语和语病题考查的知识点难度适中,既考查了考生的分析筛选能力又不会为难考生;文学常识题由往年的主观填空题变为客观的选择题,考查角度灵活,既考查了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识,也涉及了经典名篇的主要故事情节;既考查了中国古典文学样式宋词,也考查了英国的意识流小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题考查到了作品被屡屡删减的并引发诸多争议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这位“民族的脊梁”我们还是应该心存敬仰,他的作品也理应不被漠视。

第二大题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方式》,这是一篇围绕中国哲学展开的社科论述文,却并没有过多的冷僻的专业术语,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这种多倾向社会人文科学的文段进行考查的选材模式,与往年并无二致;试题仍然是三道客观选择题,重在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要点整合的能力。

第三大题的古诗文阅读稍稍有些变化,并未选取稍显艰涩的碑文、奏表、山水游记等议论抒情性文本,而是选取了一篇颇有传奇色彩的文章《家有名士》;此文出自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命题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此种类型的文章在高考特定的紧张环境下,学生更容易亲近,此举应该会获得一线教师和广大考生的好评。另外,今年文言文阅读新增加了断句题,断句选择的文段与前面文言文选文相关,叙述的是同时代的另一名士魏舒,便于考生联系上文来把握文段,从而更易入题。诗歌《送邹明府游灵武》考查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炼字,题型典型,较为平稳。

第四大题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取了罗琅的散文《耳边杜鹃啼》。选文文化底蕴深厚,试题为一道客观选择题(新增题型),三道主观题,分别考查内容把握,散文段落描写的作用、特定意象在谋篇上的作用和写作用意的探究。从分值上看,现代文阅读较之往年增加了2分的分值在最后的探究题上;从题型上看,新增一道选择题,其余试题并无太大变化。

第五大题语言运用题仍然是湖北省高考语文卷的亮点,体现了此题一贯的“彰显地域、回归课本、联系现实”的特色。第20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求在《楚辞》和《史记》中选择一个为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写一则宣传语;第21题立足教材,选择《红楼梦》里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用对联的方式来答题;较有难度的是22题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漫画题,要求为漫画配诗或配文。这三道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都是综合性的,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作文的题型近几年一直在变化,今年采用的是给材料自拟命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前几年出现得比较多,大多数同学在考前也都训练过,所以说,这种题型不算新,题型的变化不会对学生的审题造成障碍。材料中的“家信”在杜甫的诗中有具体意义的,更是有特殊意味的。在这里它不仅仅是家人之间传递的信件,它还是亲情的纽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旧的、传统的东西的代表。这也是湖北卷近几年命题所追求的。提供给学生的话题既有具象的意义,又有抽象的意义;这样题目内容更丰富,有利于同学们发挥。

单从题型上看,《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新题型在试卷中一一兑现。像第13题是增加了文言断句题,第15题名句默写8选5(选作题),第16题选“不正确的两项”(多选题),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鸟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的探究”(探究题),这些都是在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新增加的题型。唯一变化的是考前呼声很高的文学类作品考查中没有出现小说类的阅读,还是考查的散文阅读。

二、渗透课改,彰显人文底蕴

2012湖北高考卷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彰显人文底蕴,注重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在切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关测试要求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

“渗透课改”主要体现在关注新课程“三维目标”,引导中学教学全面提高考生语文素养。首先比较注重在“三维目标”的交叉点上命题。例如14题鉴赏贾岛的诗,选材难易适度,两个小题落实了三个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巧妙地将文学鉴赏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于一题。再如新增题型“探究题”,要求选取一个角度探究原因,便于考生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发表个性化的见解,这也正体现了此次新课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地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此道探究题,考生只要细读全文,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多角度解读杜鹃被美化的原因,也就使学生的阅读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充分地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

彰显人文底蕴则贯穿在2012湖北高考卷的始终,既具人文底蕴却又不晦涩繁难,让人称道不已。像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字音、字形、词语使用,都是文学性比较强的词语,而且来自文学名篇中;现代文阅读《耳畔杜鹃啼》是一篇散文。杜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不看文章,只看标题就感受到浓浓的诗意;像20题为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写一个宣传语,要求以《楚辞》或《史记》为内容,联系实际来拟写;21题选取名著《红楼梦》宝黛相会的情节,写对偶句。这些题目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语文对文学素养的倚重,对中国古典名著的推崇,无疑对考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一篇:例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下一篇:写拼音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