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肟菌酯的合成工艺

时间:2022-08-21 12:21:57

杀菌剂肟菌酯的合成工艺

肟菌酯是由先正达公司率先开始研制,并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效果,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灰霉病和稻瘟病)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还有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环境友好等优点。其作用机制独特,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农药产生抗性的菌株依然有效。因此,肟菌酯的出现对改善我国农药结构,减少农药残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如此优秀的杀菌剂,肟菌酯的合成成为各大农药公司的研究重点。文献报道肟菌酯及其片段的合成方法较多。WENDEROTH B等在1992年的专利中以邻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过氯代,氰基取代,肟化,水解,NBS溴代反应,最后合成了产品。其优点是方案简单,易于控制;缺点是使用了毒性较大的氯化亚砜,甚至是剧毒的氰化钾,不易实现工业化。HORST等在1993年的专利中以苯酞为原料经过开环,氰基取代,肟化,水解,最终得到产品。此方法实验步骤少,减少了溴代反应,总体的收率得到提高,但开环时还是使用了氯化亚砜,污染了环境。同济大学张荣华教授在2007年的文章中以邻甲基苯乙酮为原料,经过氧化,酯化,肟化,最后再通过NBS溴代反应制得产品。此路线采用的是常规试剂并且反应容易控制,但是采用的原料价格较高,提高了成本,不利于工业化生产。李焰等在2005年以乙二酰氯单甲酯和邻溴甲苯为原料,经过铜锂试剂偶联,肟化,NBS溴代反应,最后得到了产品。反应的步骤也较少,收率高,但使用活泼的格式试剂,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PFFIFFENR在1996年的专利中以邻甲基苯乙腈为原料,经过NBS溴代、氧化、肟化、水解反应制备产品,但收率不高。

综上所述,作者根据各方案的利弊,以文献报道的路线为基础,设计了以廉价的邻甲基苯乙酸为起始原料,先经高锰酸钾在碱性条件中氧化,然后经过酯化,肟化,溴代反应,最后经过缩合反应合成肟菌酯的工艺路线(见图1)。

1 合成步骤

1.1 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的合成

在500mL的三口瓶中依次加入10.0g邻甲基苯乙酸、200mL水和4.0gNaOH,然后分批加入KMnO4,每次加5.0g(当溶液的颜色变为棕色时添加),总加入量为21.0g。加毕,室温下反应10h,再加入饱和NaHSO3水溶液直至紫红色消失。过滤除去固体杂质,用10%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至1,用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得到无色液体产品8.3g,收率为75%。

1.2 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的合成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5.0g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和30mL甲醇,滴加2mL浓硫酸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加热回流2h。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甲醇,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l∶10,体积比)得到浅黄色油状产品4.2g,收率为83%。

1.3 (E)-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的合成

在250mL的三口瓶中加入4.0g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和25mL甲醇,室温下搅拌10min,然后加入3.67g甲氧基胺盐酸盐,升温至80℃,并在此温度下回流2h,然后加入1mL浓硫酸,继续反应3h。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多余的甲醇,加入50mL水,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5,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产品2.4g,收率53%,mp:59~61℃。

1.4 (E)-2-(2′-溴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的合成

取2.0g(E)-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加入到1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CCl4作为溶剂,室温下搅拌10min,然后分批加3.56gN-溴代丁二酰亚胺,加入少许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引发剂,在室温下搅拌30min,然后升温至85℃,并在此温度下回流3h。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CCl4,向瓶中加入30mL水,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4,体积比)得无色的油状液体产品1.8g,收率为62.5%。

1.5 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的合成

取5.0g间三氟甲基苯乙酮加入到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0ml甲醇作为溶剂,然后向反应瓶中加入3.67g盐酸羟胺,室温下搅拌10min,然后加入2mL浓硫酸,升温至80℃,加热回流3h。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甲醇,加50mL水稀释,然后用饱和NaOH水溶液把溶液调至中性,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3,体积比)得白色针状固体4.2g,收率为78%,mp:68~69℃。

1.6 肟菌酯的合成

取0.25g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加入到100mL的单口瓶中,加入10mLDMF作为溶剂,然后加入0.08g氢化钠,室温下反应30min;加入0.35g (E)-2-(2′-溴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继续在室温下反应5h;TLC检测反应完成后,加30mL水稀释,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2,体积比)得白色固体产品0.41g,收率为82%,mp:69~71℃(文献报道72.9℃)。

2 结果与讨论

此路线中对于原料邻甲基苯乙酸的第一步反应是先酯化再氧化,还是先氧化再酯化的问题做了很长时间的实验尝试,结果发现先酯化再氧化的过程中,亚甲基的氧化变得比较困难,用碱性的高锰酸钾氧化速度很慢,并且生成了一个难以分离的杂质。而调整反应顺序时发现,不光是反应的收率有所提高(产品收率75%),生成物的提纯也变得相对简单。原因可能是由于邻甲基苯乙酸形成了分子间的氢键,影响了羰基的拉电子能力,导致亚甲基的电子云密度比较高,容易被氧化。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第三步和第四步,经过多次的实验表明,先肟化后溴代的总体收率(33%)要高于先溴代后肟化的总体收率(19%)。此外,溴代反应中NBS的用量也会影响反应收率。用量过少时溴代不完全,用量过多又会造成多溴代副产物。实验表明,当NBS和(E)-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反应收率最高。

3 结论

研究了以邻甲基苯乙酸为原料,经过氧化,酯化,肟化,溴代,然后和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缩合制备肟菌酯的新工艺路线,总体收率为17%。此路线避免采用氯化亚砜或者光气作为氯代试剂,全部采用常规的实验条件和药品,采用廉价的起始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每一步都有着较高的收率,每步反应的后处理也比较简单,没有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一些污染环境的杂质,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摘自《化学研究》)

上一篇:公设辩护人制度与律师职业市场化 下一篇:农民工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提升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