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读书声 浓浓语文味

时间:2022-08-21 11:38:23

朗朗读书声 浓浓语文味

前几年,李阳的“疯狂英语”红遍大江南北,响彻中华神州。他为中国人学英语开辟了一条既简单又实用的道路:把英语大声地说出来!疯狂,本意发疯,属贬义词,但在这里却贬词褒用,用来形容一个人放声朗读,达到陶醉、忘我,甚至痴狂的地步。疯狂英语其核心思想是用高声朗读的方式,促使自我以一种专心致志的状态来全心投入,强化记忆,进而加深理解,层层品味,吸取精华,化为我用。他打破了以往只会写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的学习模式,使英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李阳“疯狂英语”的巨大成功,让我们在排山倒海的声音中,听到了这种“大声朗读”读书法的独特魅力。

其实,大声朗读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几百年前就开始用了,无论是乡间的私塾还是有名的大书院,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可以看出古人对朗读的重视。其实,不只古人,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他们都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天天早晨起来大声朗读文章。有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再现了这一情景:每天早晨,都在熹微的晨光中高声朗读。我想,的文学修养之高和这个习惯应该有很大关系吧。

确实,高声朗读有很多好处。它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其他干扰,从而逐渐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领略了文章语言精华,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与写作能力。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往往把这样好的教学方法给抛弃掉了。朗朗的读书声减少了,整堂课都是枯燥空洞的分析;有感情的教师范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提问;生动有趣的分角色朗读没有了,只有快速浏览式的默读。学生由于对课文不熟悉,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听得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认为多花一些时间在朗读上是很有必要的。朗读课文还可以让你的课堂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不敢说每个学生朗读的声音都会如此美妙,但是女孩子清清脆脆的声音,男孩子或响亮或低沉的声音总会为你的课堂增色不少吧。朗读,并不是把课文读出来就够了,而是要带着感情地读。能够以适当的感情读出课文,也就对课文理解了一半了。

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敢于秀出自己。有些老师怕自己读得不好,因而在学生面前不敢读书。俗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以前也有这样顾虑,所以我的学生也同样有这样的顾虑。后来一位老师跟我说:一定要给学生范读,不要怕读得不好,只有你放开了,学生才会放得开。于是,我在教的《沁园春雪》的时候,一上课,我就把这首词带有感情地背诵了一遍。当然,我的朗诵水平不敢说有多好,但是我读得很投入。朗诵时我看到学生有的惊讶,有的偷笑,但更多的是兴奋,是激动。当我朗诵完的时候,全班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朗诵。结果,平时不爱出声音的学生也要求朗读了,基本上全班同学都高高地把手举了起来。那堂课,我和学生都处在兴奋中,我上得有劲头,学生学得很积极,配合得非常好。一堂课结束,大家都觉得很充实。相信,这节课会让学生难以忘怀。

但是,敢读只是开始,我们不能止步于此。

其次,正确的示范必不可少。虽然老师要带头,创造大胆而热烈的气氛。但有时还是需要以名家的出色朗读给学生做正确的引导。名家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正音,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中传达出的态度和爱憎,可以创造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经常倾听高水平的朗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创设朗读情境,营造朗读氛围。在朗读时,配上一段适当的音乐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上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一课时,我选择了一段关于大海的钢琴曲,在一阵海鸥声和波浪拍岸的声音过后,学生们开始朗读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仿佛真的置身于蔚蓝的大海上,看到了美丽的海岛,听到了海鸟的叫声,感受到了大海的宁静和安详,我看到了他们脸上陶醉与满足的表情。

第四,要指导学生注意一些朗读技巧。比如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速等。抓住了这些,既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上上升一个等级,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上更进一步。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究,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比如,在上《有的人》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是通过朗读教学来讲解课文的。在学习诗歌的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请你说说朗读时应该怎样处理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轻重?”学生很快就答出:第一个“活”轻读,第一个“死”重读,第二个“死”轻读,第二个“活”重读。我紧接着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学生思考了一下做出回答:第一个“活”指躯壳活着,“死”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失去指生命,“活”指精神永存。第一种人虽生犹死,所以重读“死”来突出他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第二种人虽死犹生,所以重读“活”来突出他的精神不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通过探讨朗读的处理为切入点,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且是水到渠成。这种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诗歌和散文的教学。

朗读,这样一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仍非常重要。真希望在语文课上,总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总能品尝到浓浓的语文味,总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责无旁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赶紧行动起来……

上一篇:美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