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浅谈

时间:2022-08-21 09:31:02

作为教师要培养和教育学生,了解学生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只有全面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有效地转化,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一、形成的原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智力好点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花的时间少;智力差点的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慢,花的时间多,而不是学不会。因此在教学中要借着目标的导向调节和控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使其掌握知识。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误,这些失误得不到及时的揭示和补救,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负担和基础障碍,进而会出现更多失误,这样恶性循环到一定阶段即不能再学习阶段,就形成了学困生。目前在一个教学班中,学困生通常占9%左右,下面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加以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自主性不够。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法死,行为习惯懒,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记忆背诵特别困难,知识点得不到落实,目标完不成。尤其是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时间上不投入、精力上不集中、态度上缺乏主动、自觉和上进的心理。失误了的东西得不到及时的矫正补救与巩固,导致不能达标,形成知识点上的缺失。其次是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欠债大。由于长期的懒惰与缺乏主动自觉的上进心理,造成基础不牢固。如初入中学的学生,新增课程中大部分知识是初次入门,成绩一般的学生难取得好成绩,究其原因,是基础知识贫乏,成了学困生。再次是学生的自卑心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成为学困生后,在很多情况下会受到学校、家庭的精神压力和不正确的对待,形成了自卑心理,自认为是“朽木”而放弃自己,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致使学习成绩下滑。还有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自身的心理不成熟缺乏自控等原因,如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受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会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养成一些对学习不利的习惯,使自身的注意力、精力不能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觉性、纪律性、主动性方面出现不足,在态度上不端正、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强化。

2.外部因素。首先是社会、家庭因素。初中生易受同龄失学者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稳定因素,心想与其坐在学校受“罪”,还不如乘早打工好,加上部分家长也有相同的认识。家长因工作无时间顾及子女,加之文化知识薄弱不能有效地督促引导,采取“撒手不管”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不能正确对待而缺乏自信。其次,学校以及教师教育的方法。学校虽实施素质教育但现存的教育机制不完善,使学生主动积极性难以发挥,个性特长被遏制,评价学生采取以成绩“一刀切”的做法,片面追求成绩,使学生学习生活枯燥乏味,部分学生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特别是学困生难以有学习成功的体验,使自我价值难以体现,对自信心、勇气、活力形成不利的影响。加上教师工作的繁重,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补救造成了在学困生转化方面虽有大的精力投入,但效果不佳,从而产生了埋怨、指责学生的现象。学生也因成绩不能提高而感到希望渺茫,外加心理压力,逐渐丧失学习动力。

二、采取的措施

1.全面了解学生。学困生的成因不尽相同,首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平时的表现、心理活动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导致其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针对不足,采取方法,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特别是主动性差的学生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积极配合及共同努力,纠正他的不良习惯,端正态度,增强上进心,养成良好的习惯。

2.给予特别的关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殷切期望,只有拥有了爱,教师才会相信这些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是可以转化的。作为教师要同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对缺乏自信的学生更要如此。因此教师应从方法、态度、情感上去感化他们,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奋斗,用决心和毅力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

3.创造环境,享受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原则。把学习目标定少、难度定小,多督促、多反馈、勤矫正,达标检测中多照顾。为学困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可形成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知识积累过程,从而让其产生自信。出现因自信而取得成功的良性循环,减少知识上的失误积累,达到转化之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秦安县中山学区)

上一篇: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下一篇:物理课堂把握后进生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