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建设的探讨

时间:2022-08-21 08:51:31

关于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建设的探讨

摘要:文章对城镇给排水工程特点及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城镇给排水规划原则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给出了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城镇在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提升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我国推行城镇化建筑的方针下,城镇的给水排水系统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对城镇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提高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城镇给排水工程特点

1.给水特点。

(一)水源类型和取水方式较多。小城镇水源类型较为复杂,目前很多欠发达小城镇并不积极普及自来水,而是广泛推广压水井。由于小城镇水源形式、充沛程度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对小城镇给排水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用水点分散,给水量小。我国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小城镇的居住点比较分散,人口多为几千人,某些大型镇或重点镇人口较多,通常达到1万~3万人,城镇日供水量为几十立方米到近万立方米不等,比城市的供水规模要小得多。

(三)用水结构单一。在我国小城镇中,用水对象绝大多数是城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和牲畜用水。尽管许多小城镇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很少形成规模经营,生产用水结构较城市单一。

(四)用水时间集中,给水安全性要求较低。在同一居住点上,大多数城镇居民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活动,生活规律也大致相同,用水时间相对集中在每天的早、中、晚,其他时间用水量很小,短时间停水不会造成重大损失。

(五)水厂规模小。小城镇给水工程,由于其规模小,一日内各个时段的用水量变化非常大,而且有些水厂或泵房是间歇运行,常用的调节构筑物有清水池、水塔、高位水池和水窖等。

2.排水特点。

(一)排水管网普及率低,排水方式简单。小城镇现状排水管网普及率约40%,规模较小的城镇大多采用排水渠,因为小城镇的排水系统一般都是由自然沟和泄洪渠、农田灌溉渠发展、利用起来的。有的仍采用明沟,有的经过修缮,加盖形成了暗沟或盖板涵,排水方式简单。许多小城镇污水处理几乎是空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势在必行。

(二)排水规模小、排水系统滞后,排水体制多为合流制。小城镇排水量较大城市小,目前小城镇排水系统普遍滞后,现状沟渠布置零乱、排放口众多,居民多自发修建一些排水沟。小城镇集污系统在老镇区采用合流制,在新建区采用分流制的排水体制较为普遍。

二、城镇排给水工程现状

1.市政规划与实际脱节 小城镇发展往往重建设、轻规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镇的无序发展,缺乏基本的建设和规划的资料。对小城镇缺乏规划意识也使小城镇实施的规划并未建立在本镇发展的实际之上,从而导致了城镇的规划不符合城镇实际,也难以具体实施。

2.水资源缺乏保障,水厂工艺简陋 小城镇的发展对供水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今小城镇的供水状况是水源地比较单一,缺乏备用水源及水资源保护措施,这些都对其供水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小城镇供水多采用地下水为水资源,而长时间地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加上水源地单一常常会造成供水量不足的现象。城镇企业的发展及排水设施的不完善造成污染逐渐加重,水源水质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对于此,水厂以往的处理工艺就显得简陋而不能满足要求了。

3.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小城镇给水设施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城镇的供水管网渗漏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了小城镇水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小城镇供水不足的现状,对小城镇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供水的压力。供水管道压力不足,有的小城镇建设初期大都为平房,现在建起了多层住宅。这样原有供水压力明显不够,改建供水设施己成为紧迫要求。给水系统缺乏统一规划,随意性强;管网分布不合理,管网基本呈枝状分布,未构成环网,对安全供水不利;城镇的管道设计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管径偏小、供水量不足。

4.水厂运营困难 由于小城镇给水缺乏规模性,从而也无法发挥供水系统的整体效益。因此,尽管对给水水质要求较低,水厂的运行成本仍然偏高,致使许多水务集团不愿接收小城镇给水项目,小城镇的水厂运营困难,小城镇给水厂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有待在市场发展的前提和状况下进一步调整。

三、城镇排给水规划原则

1.城镇给水规划原则给水工程的任务是向城镇居民、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公共服务部门及各类保障城市发展和安全的用水个人和单位供应充足的水量、安全的水质和适量的水压。

(一)小城镇给水管网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 按照小城镇规划平面图布置管网,布置时应考虑给水系统分期建设的可能,并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 ② 管网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当局部管网发生事故时,断水范围应减少到最小; ③ 管线遍布在整个给水区内,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④ 力求一最短距离敷设管线,以降低管网造价和供水能量费用; 输水管渠条数主要根据输水量、事故时需保证的用水量、输书管渠长度、当地有无其他水源和用水量增长情况而定。

(二)用水量预测 城镇用水量预测是给水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规划用水量是决定水资源使用量、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额的基本依据。应根据城镇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状况、城镇性质和规模、产业结构、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工业回用水 率等因素确定。

2.城镇排水规划原则 一般来说,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体制有三种情况:分流制、合流制和混流制。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个管渠内排除后全部送入污水厂进行处理后排放,是最佳选择。但污水厂的处理能力增加太多,截流干管的尺寸很大,增加工程投资,晴天时又造成输水能力和处理能力的极大浪费,从维护管理方面来讲,是较差的。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从环保方面来看,分流制将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与合流制比较它较为灵活,截流干管尺寸不算太大,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又能符合城市卫生的要求,所以在国内外获得了较广泛应用。是现阶段城市首选的排水体制。从造价方面来看,分流制可节省初期投资费用。从维护管理方面来看,分流制系统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不易发生沉淀,同时,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和水质比合流制变化小得多,污水厂的运行易于控制。

四、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建议

1.规划设计方面:应结合小城镇自身特点,对全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进行合理分布和对对应项目进行全面布局。小城镇规模小,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不宜截然分开,应具体布置建筑、道路、绿化、管线工程等,细致规划,尽量减少拆迁量,避免浪费。 2.水厂的运营模式:应不断探寻各种新的运营模式,如BOT模式,使城镇给水系统可持续发挥作用。加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提高供水水质标准,保证用水安全。 3.给排水系统的管理:针对给排水现状的混乱状态,应切实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及现状普查工作,为以后工作提供依据。对此,也可建立专业部门,承担以上工作的同时可对给排水设施进行日常的养护和管理,以保证建成后的设施能正常运行。 4.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根据各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水质特点,结合当地环境及地质特点选择运行成本低廉且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工艺,切莫照搬照抄,并综合考虑流域的环境容量,不仅要控制污染物浓度,还要对其进行总量控制。

五、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镇规划要求将越来越高。加快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工作的进程,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研究才行。

参考文献

[1]龙锐;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建设的思考[J].给水排水,2012,35

.[2]刘田;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3.

[3]王桓;城镇建设过程中的排水系统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6.

上一篇:关于大学乒乓球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 下一篇:工业企业给排水和消防设计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