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骗局大揭秘

时间:2022-08-21 07:02:30

“身高2米以上、全身红棕毛发、直立行走,抓住人会大笑不止……”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神农架就一直流传着有关“野人”的神秘传说。和北美洲的“大脚怪”、中国地区的“雪人”一样,神农架野人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探险家和游客深入丛林进行探险。

近日,有关神农架野人的新闻又一次成为焦点,“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才表示,该研究会要向社会公开筹集1000万元资金,在全球征集人员,一起到神农架林区找出野人,他们有80%的成功把握,最终会找到野人。

神农架野人科考要重启

王善才认为,在中国长江流域,三峡地区,古猿、古人类和巨猿化石不断出土,尤其是湖北巴东、建始一带,曾出土过数百颗巨猿牙齿化石,这证明那里曾是大型灵长类动物的家园。此前有关野人的科考活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组织的,都有个特点,就是“剿匪”式,漫山遍野搜索,方法不对头。“我记得1977年的那次科考,一位军方领导带队,越野车轰隆隆地开到山下,什么动物都吓跑了,哪里找得到?”王善才说。

而这次科考计划,他们将采取蹲点观察为主的方式,找到野人出没较多地区的洞穴,在周围躲起来观察。此外,还可能引入先进科技来帮助科考。比如在山林中安装摄像、窃听装置,捕获野人踪迹。

在王善才看来,“野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不成功的介于人与猿之间的动物。如果有一支像大熊猫一样存活到现在,这对认识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证明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亦猿亦人、非猿非人的高级灵长类动物。

争论已经持续40年

其实,有关野人是否存在的争议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存在。

1974年5月,神农架地区的村民报告,他碰到了一个满身白麻色长毛,两脚走路的动物。据称,这种动物曾伸出两只手走近村民。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在神农架目击到“野人”。

1976年,神农架林区六名干部职工乘坐吉普车回林区的时候,路遇红毛的直立动物,随后他们向中科院打了报告。

2003年,神农架林区宣传部罗永斌声称目击到了野人,这种人形动物,黑发齐肩,全身灰白,双臂弯曲,身高在1.65米左右。

此外,30多年间,还有人不断对外声称搜集到据说是野人的毛发、粪便、脚印等证据。

但是,从这些野人目击报告中不难看出,所谓野人的外貌并不是确定的。它的毛一会儿是白色,一会儿是红色,一会儿又是褐色。而且尽管有这么多次的目击,却没能留下任何影像资料。

“到目前为止,究竟什么是野人,野人应该具备哪些生物特征,有哪些生活习惯等等都没有定论,何谈寻找‘野人’呢?”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就对王善才大张旗鼓寻找野人的行为提出异议。“说野人是远古智人进化到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这一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现在还没有证据足以支持野人存在。”

吴新智说,其实一些所谓“野人”的毛发、足迹,甚至脚趾的“证据”事后都被证明是禁不起科学推敲的。

有一次,一位神农架当地的专家带了一个熊掌样的足部标本到北京。这名专家告诉吴新智,这个标本是他在神农架一个卖草药的地摊上找到的。该标本有五个脚趾,没有利爪,皮肤表面的毛很少,颜色发黄,因此不像是熊掌。而神农架林区除了熊以外,应该没有其他动物有如此大尺寸的脚掌,于是这名专家猜测,这个标本可能属于“野人”,便花钱向摊主租来,请吴新智鉴定。吴新智带领专家给这件标本拍摄了x光片,与熊骨架进行比对后发现,这个标本其实就是熊掌,摊主只是将利爪拔掉,再加上放置时间过长,导致熊掌掉毛、变色,才令人难以分辨的。

“总之,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能证明‘野人’存在并能经受住科学检验的证据。”吴新智说。

野人是否存在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盖棺定论

1999年,武汉大学环境资源学院胡鸿兴教授创建了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从那时开始,每年都会带20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到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探险,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南边一直到西边,定点对保护区所有脊椎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说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几乎每一种生物都非常熟悉。

“但是,在十多年的探险过程中,他们探险队从来就没有在神农架保护区发现过“野人”的脚印、毛发,更别说看到野人的踪迹了。

略有野外科考常识的人都知道,要在一片原始森林里发现一根毛发简直就像大海捞针。即使偶然发现,神农架的森林覆盖率高,动物也比较多,很多动物经过同一个地方的时候,都可能使得毛发落在那里。很多所谓的“野人”毛发,经切片扫描后鉴定,均与有蹄类动物毛发一致,其实是一种当地常见的有蹄动物的毛。

“而所谓野人脚印,其实很多就是正常人的脚印滑痕。因为对于脚印的选取,科学方法要求不能是在有坡度的地面选取,必须是平坦的地面,而现在‘野人’脚印都是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取得的,这就很可能是由于路滑,人走在上面打滑造成的大脚印。”胡鸿兴说。

研究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汪松和冯祚健也指出,灵长类动物警觉性会很高,在穿越林间公路的时候应该倍加注意,观察好四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才会出动,几乎不会被目击者看到,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目击更不可能。而从遗传学和分类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情况,神农架方圆不过3200平方公里,不可能存在着不止一个类型的“野人”,以至于让目击者看到它们相距甚远的毛发颜色。

另外,冯祚建认为,神农架林区的气候环境也不适合灵长类动物生存。通常灵长类动物都生活在热带雨林,那里野芭蕉、野果等食物丰富。而神农架保护区内的次生林,根本没有野果等食物。

当地政府希望将“野人”打造成“尼斯湖水怪”一样的旅游品牌

胡鸿兴认为在全球征集人员找出野人的活动简直就是一场闹剧。

胡鸿兴和王善才早就认识,2008年,湖北省科协曾经建议胡鸿兴与王善才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学术辩论,辩论野人有无的问题,给公众一个科学的答案。但是,那一次王善才没有接受辩论。

“他们申请不到科研经费,就只能到社会上找企业赞助。”胡鸿兴说,企业赞助是要看到市场效益的,随之而来,有很多以“寻找野人”为名的探险旅游项目就大范围兴起了。

“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就曾在今年8月份组织过一次“神农架野人探踪”的探险活动,每个报名参加的游客需缴纳2980元的费用。

而王善才也承认,当地政府的确在打“野人”旅游的牌。政府态度非常暧昧,他们乐于宣传“野人”,乐于看到有人来做这方面的科研,希望打造“尼斯湖水怪”这样的品牌。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说,就在王善才要向社会公开筹集1000万元资金在全球征集人员一起到神农架林区找出野人的新闻出现以后,神农架林区附近的村庄甚至有人做起了假扮野人的生意,他们私下招募一些村民,披上动物的毛皮,到林区“遛弯儿”。

面对“野人”这样的事件,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让普通人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不被“周老虎”“假野人”忽悠。

上一篇:嫁给一个对别人好的人 下一篇:中国黑工在韩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