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扩喷口安装边的工艺改进

时间:2022-08-21 05:38:59

收扩喷口安装边的工艺改进

摘 要:某锥形安装边是发动机收扩喷口的主要承力部件,其铸造高温合金材料使零件加工性能较差,前后安装边的轴线偏置、薄壁,造成零件加工中定位装夹不稳定。现场加工存在加工质量不稳定,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本文从现场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产品的设计结构特点,对零件的加工工艺重新进行规划设计,针对原零件工艺的弊端,制定改进措施,旨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安装边的制造水平。

关键词:安装边;薄壁;基准调整;工序合并;夹具

中图分类号:V22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航空发动机设计性能的不断提高,发动机零件的设计结构和材料性能越来越趋于复杂和优质,这样给航空零件的质量和效率带来新的挑战,收扩喷口安装边是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部件,复杂结构造成零件质量不稳定加工周期长,影响组件装配和加工质量和效率。由于单件加工的差异性,在排故中,新件与原台件的互换性差,调整和修配的周期加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解决此安装边质量和效率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1.零件概述

1.1 零件结构

收扩喷口安装边为发动机收扩喷口的主要承力部件,该件为扇形锥环块结构,通过侧面的两两贴合装配形成一个锥台状环形零件。零件材料为铸造高温合金,规格约200×140×60mm,锥面壁厚为0.8mm。装配结构为向心侧面精密孔系两两贴合,通过精密长销、锁紧螺母等紧固连接,形成组合件。安装边前后方向上设计有外延的安装端面,后部连接喷口。

1.2 原加工路线及分析

1.2.1 加工流程

(前略)―去毛刺―钻工艺孔―去毛刺―粗磨右侧面―粗磨左侧面―去毛刺―铣镗右侧―铣镗左侧―磨右侧面―磨左侧面―去毛刺―铣右内侧45°面―铣右侧45°面―铣左内侧45°面―铣左侧45°面―去毛刺―铣右内侧槽―铣左内侧槽―去毛刺―洗涤―荧光检查―洗涤―最终检验

1.2.2 存在问题

(1)粗基准偏差大。

(2)定位基准的位置精度差。

(3)设计结构的偏置。

(4)工序分散加工误差较大。

上述问题导致零件加工质量不稳定,造成组件质量状态低下,存在组合后圆度状态差,影响发动机部件的一些性能指标。

2.改进措施制定和验证

2.1 确定改进方向和措施

对加工问题进行整理分类,从加工稳定性和集中性两方面入手,制定改进方案。

设计(铸件)基准部位偏差大,单件加工后状态差:依据互为基准原则,兼顾薄弱环节,转化毛料基准。

基准加工工序,两次加工,钻孔工序钻具及刀具状态不好,导致基准偏差较大:设计铣镗夹具,工序合并,一次装夹完成基准加工,保证基准一致性。

零件大小端不处于同一轴线位置,小端偏摆,侧面与孔的垂直度偏差,小端状态不稳定:合并磨侧面工序与铣镗两侧面,一次装夹加工;夹具设置适应性可调辅助支撑,增强系统刚性,避免加工让刀和定位不准。

内侧槽等部位加工分散,定位基准不统一:合并工序,与侧面/孔结构同一工序加工,重点是围绕同一定位基准加工多部位。

2.2 改进后的加工路线

(前略)―去毛刺―铣后端面及钻工艺孔―去毛刺―粗磨右侧面―粗磨左侧面―铣镗侧面孔及内测安装面―倒角去毛刺―洗涤―荧光检查―洗涤―最终检验。

2.3 改进方案具体实施

2.3.1 调整毛料粗基准

结合组件装配加工存在问题,按互为基准的原则,改内锥面三点定位为小端花边外侧两点和大端外圆两点定位。以最薄弱处为控制要点,控制工艺孔位置和组件小端花边壁厚尺寸。

2.3.2 定位基准一次装夹加工

按调整后的粗基准,大端轴向基准和工艺孔一同加工,精基准一致性好。

定位:通过夹具上的四处定位销限定回转和径向自由度,后安装边背面限制轴向。

压紧:爪形压紧头在零件的内锥面上压紧,压紧头的工作部位靠近对应的定位销,压紧部位不出现悬空点,防止加工变形让刀;零件两侧面大螺纹底孔位置设置轴向压紧压板,使零件轴向定位平面与夹具稳定贴合。

改进后工序:铣后端面及钻工艺孔。

加工内容:铣后端基准面、加工定位基准孔。

2.3.3 解决零件加工系统刚性差,加工偏摆,工序分散问题

合并铣加工,统一定位基准,一次装夹完成所有的加工内容。由于加工空间紧凑。除了必须定位压紧,还要考虑辅助支撑和走刀干涉问题。

以安装边后基准面和工艺孔为基准,压紧部位在后安装边背面。零件小端侧面和内锥面设计有辅助压紧和支撑。大端主定位基准安装好后,松开小端弹簧支撑,自适应调整支撑位置,锁紧;再压紧小端花边的辅助压板;紧固上侧面辅助支撑。上下、左右、前后均具有刚性支撑,工件系统的刚性增强。

改进后工序:铣镗侧面孔及内侧安装面。

加工内容:铣镗侧面、铣左/右内测槽、凸耳、内侧安装面。

3.验证效果

3.1 零件加工质量方面

通过对零件加工的改进调整,零件的加工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基准孔孔距:由偏差0.4mm缩严至0.1mm。

定位面和侧面平面度:由≥0.05mm(不能着色)改善为0.02mm(着色面积90%以上)。

小端弦长:由偏差0.6mm缩严至0.2mm。

零件质量状态改善明显。

3.2 零件加工效率方面

(1)周转时间缩短:改进前加工工序为29道,改进后工序数量为17道,每批次加工节省周转时间为:(29-17)×15=180分钟。

(2)加工时间减少:改进前加工准备时间为250分钟,加工时间为395分钟,改进后加工准备时间为210分钟,加工时间为310分钟。

零件的加工效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友才,肖继德.机床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透平机械现代制造技术丛书》编委会.结构件制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配电网中压电缆振荡波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荧光扫描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