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婷:我不是“天后”

时间:2022-08-21 04:29:17

2011年的春节对于潘晓婷来说,应该是幸福而甜蜜的。

在过去的一年,她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经历了年初的不如意,在“蛰伏”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体会到什么是苦尽甘来。

广州亚运会“独步天下”、美国WPBA总决赛“天下莫敌”、中国职业9球排名赛总决赛“甲冠天下”……似乎在9球的世界中,她已经可以“笑傲江湖”,所以大家在她的名字前加上了“9球天后”的桂冠。

可是,2011年1月8日,潘晓婷的新书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面向全国首发,潘晓婷告诉世界――《我不是天后》。

爸爸领着她走上台球桌

潘晓婷的球打得好,除了后天努力,还有遗传基因。

20年前,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潘晓婷,但是在济宁的台球圈里,却没有人不知道潘健的,因为技术很好,大家喜欢叫他“潘一杆”。

潘健就是潘晓婷的父亲。

那时候,潘健有着稳定的工作,在拖拉机厂上班,还兼任招待所的所长。此外,他还有一间小台球室,利用业余时间教人打台球。与很多运动员家庭一样,潘健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走上台球之路,在他的印象中,女孩子弹弹琴、作作画,那才是最漂亮的。

但是,潘晓婷并不“安分”,因为爸爸在家里经常看斯诺克的比赛,在潘晓婷心目中,亨得利、戴维斯这些球星才是最了不起的。

于是,父亲打球时她就在旁边看,再后来,她自己也往球房里钻。潘健有时在女儿的“纠缠”之下敷衍地教上几招。有一次,潘健带着学生去山东参加比赛,潘晓婷就一个人拿着球杆在场馆训练,从练直球到拉杆,从一杆打进一颗球到一杆打进五颗球,她一步步向前迈进。当潘健回来看到女儿的进步时,目瞪口呆,他不得不承认,女儿在台球上是有天赋的。

“摆在我和爸爸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凡的坦途,一条是前途未卜且坎坷的职业台球之路。这是关系到我命运的选择,这个选择直接关系到我一生的走向,也关系到我们全家的命运,一旦选择了,就没有后悔的余地。那时中国台球的状况,容不得爸爸反复推敲,他只知道,他的女儿热爱台球,同时他也看到女儿身上打台球的潜质。”回忆当初和台球的亲密接触,潘晓婷有些激动。

从决定走上台球路的那一天起,潘晓婷就不再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梦一般”的童年和“诗一般”的少年,她的所有美好时光都在泡在了台球馆里,而原先慈爱的父亲也变得让人生畏,成了严厉的教练和“监工”。

每天,潘晓婷在球馆里面一练就是9到10个小时,为了节省从家里到球馆来回的时间,她跟爸爸就都住在了球馆里。爸爸住办公室,潘晓婷就睡在一个放杂物的小仓库里。那时球馆开在地下室,终日要以灯管来照明,夏天球馆里特别潮湿,空气也不好,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们经常一待就是好几天。要不是墙上有个挂钟,潘晓婷几乎分不清昼夜了。为了让女儿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潘健还用一些“残酷”的方式来训练女儿,例如将沙袋绑在手臂上,进行基本功训练。

潘晓婷说:“我练球的时候,爸爸就在旁边看着我练,不时纠正我的姿势或某个动作,有时候跟我来场小比赛。我不休息,爸爸也不会休息。有时候我休息了,爸爸还要帮我擦球杆和球。爸爸为了我,连工作都辞了,对他的付出和培养,我特别感动!没有爸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9球天后”的冠军路

1998年,在潘晓婷接受正规训练半年之后,属于她的机会来了。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女子9球公开赛”,这也是全国首次女子9球比赛,对所有参赛选手来说,都是陌生而新奇的,包括一直练习斯诺克的潘晓婷。

看着有些迷茫的女儿,潘健找来关于九球的录像带,和潘晓婷仔细研究起来,不管是艾丽斯还是菲舍尔,他们都认真观察,细细回味,不长的几盒录像带,他们整整看了一个月。

而一个月之后,潘健就带着潘晓婷来到了北京。

“我上学的地方在兖州――山东拖拉机厂子弟中学,接触的范围特别窄,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有肯德基,麦当劳,来到北京之后,就感觉这个地方好大,但是离自己却很遥远。比赛的时候有很多非常时尚的女孩,化着妆,穿着那个时候很流行的短牛仔裤,人字拖的松糕鞋……”第一次参加比赛的潘晓婷对周围的一切都特别好奇。

但是,就是这个有些“土”的女孩在比赛场上着实“闪耀”了一把,她获得了比赛最终的胜利。

经历了全国比赛,虽然笑到了最后,但是潘健却表现得异常冷静,有句成语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很多小孩子虽然小时候很有天赋,长大了却未必出色,很可能没有潜力,没有后劲,就那么埋没在人群中,一生平凡无奇。潘健知道,他能教给女儿的东西已经差不多了,潘晓婷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只有找国内最好的老师指导。

于是,在北京的比赛结束后不到一个月,他们再次到了北京,这一次不是打比赛,而是来拜师的。他们找到了当时中国少有的三项全能型选手张凯,请他教授潘晓婷9球的理念,也让这个未满17岁的女孩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9球的知识;他们去了杭州,拜访中国台北的9球高手陈信平和颜永兴,学习9球的战术;他们去了广州,为左脚掌握重心问题讨教了美国名将史翠南。

总之,在那些岁月里,为了让潘晓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先进的打法,全国各地只要哪儿有高手,潘健就会带着她到哪儿去学。

北京、厦门、杭州、广州……都留下了他们访师求学的身影。

为了学习,他们住过18元一天的地下室,比赛时不舍得买饮料,只带一壶凉开水,每天吃三五块钱的盒饭……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潘晓婷的球技越来越厉害。

1999年,杭州市金伯郎杯男女9球混合赛三站冠军;

2000年,6次获得全国比赛冠军;

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女子9球个人赛冠军、“司迈特”杯全国女子9球排名赛冠军、上海市女子9球公开赛冠军……

她几乎拿到到了当时全国9球比赛的所有冠军,成为这个项目上当之无愧的王者。

2000年,潘晓婷带着简单的行李,背上球杆,和爸爸一起去了日本大阪,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世界大赛之旅。只有18岁的她,虽然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但是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也有些忐忑不安。

“中国第一”和“世界顶级”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在比赛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潘晓婷接二连三被打败,最终连前八名也没有入围,这对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潘晓婷有些委屈地哭了。

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让潘晓婷明白球不是只要打进就是厉害,更要懂得如何攻守兼备,斗智斗勇争得主动权才是最重要的。

“哭过之后,我慢慢明白,打一场高水平的比赛有多不容易。自1998年出道后,我在国内几乎没有对手,所谓高处不胜寒,我太想在世界大舞台上证明自己了,越是给自己制造压力,反而会让自己的包袱更重。”潘晓婷回忆。

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球员,她只有更加刻苦的训练,矢志不移向前走。

一年后,她再次来到日本,这一次她获得了第五名。她咬咬牙,回国接着练。

2002年,潘晓婷又来了,与前两次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爸爸没有陪在身边。在参赛的64位女选手中,她是中国内地唯一一位参赛选手。在接连战胜两位日本选手之后,她又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中国台湾选手柳信美拉下了马,而在最后的决赛中潘晓婷更是一举击败了对手并木笑子,最终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量级的国际冠军,这也是中国内地选手首次获得世界级9球大赛的冠军。

2011把更多的精力留在国内

拿到这个冠军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潘晓婷,也知道了9球,随着潘晓婷在世界各个大赛中摘金夺银,人们将“9球天后”的桂冠送给了她。

对于这个称谓,潘晓婷说:“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抵触,那个时候比较年轻,觉得这样叫是不是太老了?2010年之前,有大概一年半到两年的低谷期,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缺乏自信,对于‘天后’这个名词也会比较害怕,害怕自己离这个称号越来越远。所以经过这次亚运会重新回来,重新找回自信,走出低谷,我现在认为这样的名字更适合。”

的确,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对潘晓婷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包括四年前的多哈,正是有了那时刻骨铭心的痛,才收获了今天这份发自肺腑的快乐。

2006年12月11日,多哈亚运会9球决赛,潘晓婷面对自己的老对手,昔日的亚洲“一姐”柳信美,所有人都认为37岁的柳信美将“倒”在状态正佳的潘晓婷的杆下。

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一次玩笑。

第二局,潘晓婷开球后正打得顺手,球桌上方的灯突然大亮,这一变故打乱了她的节奏,潘晓婷在击打一个没难度的9号球时出现了失误,柳信美成功得手。

第四局,潘晓婷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密闭的台球馆竟不知从哪里飞进一只小麻雀,落在了她的球杆盒上。

一系列的变故,让潘晓婷输的有些“冤枉”。虽然在第二年,她成功登上世锦赛冠军的宝座,也没有解开她心中的这个“结”。

2009年,“90后”刘莎莎获得世锦赛冠军;2010年,付小芳获得世锦赛冠军;傅俭波、李赫文等一批年轻选手的出现,让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只停留在潘晓婷的身上。尤其是那段时期潘晓婷的状态不佳,更是没有人认为她会在广州亚运会上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

但是,“天后”还是那个“天后”,潘晓婷做到了,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战胜了同样来自中华台北的林沅君和周婕妤,站上了向往已久的亚运会冠军领奖台。

那一刻,一直很淡定的潘晓婷跳了起来,用她的话说,“那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的,是最自然的。”

广州亚运会后,潘晓婷的运气真的来了,先是美国WPBA总决赛的冠军,而后在2010中国职业9球排名赛总决赛中,先后击败了陈思明、韩雨和刘莎莎等收获过国际赛冠军的健将,并在最后的决赛中战胜卫冕冠军、同时也是新科世界冠军的付小芳,摘得这项分量最重的国内赛总冠军奖杯。

“2011年,还能走多远?”

“2011年我给自己重新做了规划,可能明年我会放弃美国的巡回赛,更多的时间留在国内。因为这两年国内的国际大赛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外选手参加我们的比赛,我认为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开展越来越好,我也希望把更多的精力留在国内。”

上一篇:冯金国固守苗家文化的痴迷者 下一篇:邵冰 让梦想乘着歌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