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人工育苗技巧刍议

时间:2022-08-21 04:26:47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巧刍议

基本条件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约2.76mm,体长2.65mm,在规格7.7m×4m×1.6m的孵化池原池培育,加海水至1.4m。经过18d左右进入稚鱼期,全长约8.272mm,体长6.922mm。水温23℃,盐度控制在22‰~26‰,溶氧量在4mg/L以上。育苗室屋顶及四周通过黑布遮光,每口苗池上方约1.5m处通过2~3盏节能灯均匀光照全池,光照强度控制在1000~1500lx。仔苗密度1.5万~2万/m3,稚鱼密度0.7万~0.8万尾/m3。平均每1~1.5m2放气石一个,预热池水温23℃。饵料投喂鱼苗培育期间,每2~3h喂料一次,具体视摄食情况而定。大黄鱼鱼苗需要从饵料中获得高不饱和脂肪酸,仔鱼培育初期,缺乏EPA和DHA容易引起鱼苗鱼膘异常膨大而大量死亡。“轮虫和卤虫中EPA和DHA含量很低,必须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含量[1]”,可以在换水时同时加入小球藻藻水,增强轮虫营养的同时,也达到改善池水水质的目地,同时也可以使用专用的营养强化剂进行强化,效果更佳。3~25日龄仔鱼,投喂轮虫。轮虫通过泼洒酵母及注入小球藻培育。投喂前,轮虫需经小球藻强化培养。育苗水体中轮虫密度:3~5日龄,2~4个/mL;5~10日龄,10~15个/mL;10~15日龄,20~25个/mL;15~25日龄,10~15个/mL。注意随时观察鱼苗池内轮虫的数量,保证供应充足。8~15日龄仔鱼,投喂丰年虫及小型桡足类。丰年虫的孵化条件因品种差异略有不同,一般水温26~30℃,盐度20‰~30‰,pH8.0~9.0,表面弱光,大量充气,孵化时间24h左右。收集时通过圆锥底形桶分离出未孵化卵,用黑布罩住分离桶,底部弱光,静置十几分钟,从底部收集可得丰年虫。

此阶段丰年虫投喂密度:0.5~1个/mL。小型桡足类通过60目筛绢网筛选而得,最好投喂活的桡足类,可提高桡足类的利用率及鱼苗的成活率。15~30日龄鱼,投喂丰年虫及大型桡足类,此阶段丰年虫投喂密度:1~2个/mL;30~42日龄鱼,投喂大型桡足类。桡足类应保持新鲜,如果是活的桡足类,应放入小池中充气暂养,密度不能过高,温度过高需加冰降温。如果是死的桡足类,则应及时用塑料袋打包,并用碎冰冰封,防止腐烂变臭。桡足类最好当天捞取,当天投喂,切忌将不新鲜的投入池中。桡足类在投喂前,需加入少量甲醛浸泡2~3m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投喂。投料要充足,避免稚鱼期出现同类残食。日常管理孵化期间水温要保持在23℃左右,盐度为22‰~26‰,pH控制在7.8~8.4,光照控制在500lx左右,并定期定量换水。换水:鱼苗池每天换水一次,仔鱼期换水量占总水量的1/5~1/3,稚鱼期换水量为1/2~3/5。换水时,视水质情况,可进排水同时进行以对流改善水质。同时,在稚鱼期,每隔4~5d,对流过程中可沿池壁倒入甲醛,达到消毒杀菌的目地。拉膜:在投喂轮虫及丰年虫期间,由于小球藻、丰年虫等死亡后漂浮在水面上,造成水面过脏,因此需要勤拉膜,即用塑料棒吸掉水体表面脏物,手拉塑料棒的同时,需要缓慢转动塑料棒,以便脏物更好地吸附在塑料棒上,最后用毛巾抹掉脏物。拉膜过程一定要缓慢彻底。吸污:池底吸污过程在早晚各一次。用吸污器通过虹吸原理吸去池底残饵、粪便、死苗及其他杂质。排污管出口处放置网袋,收集被吸出的仔、稚鱼和死鱼的尸体,以便回收仔、稚鱼和检查排污内含物。吸污过程一定要均匀、缓慢、彻底。另外,每3~5d施土霉素1次,浓度为1mg/L,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早、中、晚定时对池内水温、盐度、溶氧量等进行检查记录,检查池中活饵料、温度变化情况、鱼苗摄食情况等。鱼苗出池经过42d的培育,鱼苗规格达到2.0~2.5cm时,在小潮水期间移入海区网箱继续培养。移入网箱前,将室内培养条件逐渐调节到与海区一致,如出池前几天逐渐降温,使育苗池水温逐步接近自然水温。用大型塑料桶充氧气运送,注意鱼苗密度不宜过高,运送过程快速有序。因大黄鱼鱼苗在高密度时表面分泌粘液易大量粘连,鱼苗倒入网箱时需快速用力以便冲散。每个3m×3m×3m网箱约8万尾,随着幼鱼的长大,转移至3m×6m×3m网箱,以便降低培育密度。

大黄鱼在仔、稚鱼培育过程中存在三个危险期,死亡率高。一是仔鱼开口期,该期仔鱼从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在生理和营养方面都处于转折阶段。因此,除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外,选择好开口饵料尤为重要。褶皱臂尾轮虫大小适合仔鱼营养期吞食,适宜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二是仔鱼后期,该期仔鱼的鳍棘与鳍条分化,肠具2道弯曲,胃已分化,饵料转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仔鱼的死亡率最高,对成活率影响最大,及时转换添加相应系列的饵料生物,如卤虫、桡足类等,以满足仔鱼生长发育的需要;三是鱼苗进入稚鱼期后期及幼鱼初期,由于鱼苗生长不齐、个体大小差异较大,常出现残食现象,残咬时大个体鱼苗因吞不下去小鱼苗而同归于尽。通过及时分池降低密度可有效减少残食量,降低死亡率。在以往的人工催产过程中常出现雌亲鱼难产死亡现象,通过解剖发现,早期部分雌性亲鱼的卵巢尚未完全成熟。实际生产发现,采用少剂量、多次数催熟后,再催产的方法,发现雌性亲鱼因难产死亡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连续充气条件下,受精后经28h左右孵化,仔鱼陆续破膜而出,孵化率达93.3%。经42d培育,每立方水体出池全长2.0~2.5mm的大黄鱼苗量1.63×104尾,育苗成活率34.6%,稚鱼期鱼苗密度在1.5万~2万尾/m3,存活率较高,可以在东海区范围内大力推广。

作者:王小军 张杰 胡秀峰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上一篇:地中海塔柏育苗方法探索 下一篇:中药嫩枝育苗技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