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课堂讨论的艺术脉搏

时间:2022-08-21 02:24:30

把准课堂讨论的艺术脉搏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课堂。由此,课堂讨论也成了合作学习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甚至也有的人用它来彰显学习过程与成效,或者作为衡量合作的重要指标。课堂讨论的实效如何,取决于课堂讨论设计与掌控的艺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且已成为制约课堂讨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把准课堂讨论的艺术脉搏,以求让讨论更加艺术、更加有效。

入情入理,均衡讨论的感性与理性

“胡说强于没说”,这是我们在鼓励学生开口讨论时常用的一个偏激的言辞。当然,学生讨论时感觉没有什么可说的当然不行,然而学生真都胡说起来讨论也就失去意义。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可以刺激学生胡说的因素有很多。别说琳琅满目的新闻、轶事、体育、娱乐,就班级QQ群里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学生们亢奋不已,大言不惭。但是,这时候讨论的问题可能就抛之脑后了。

因此,围绕主题、紧扣问题的理性讨论非常重要。第一,通过适当地组织管理来引导、监督讨论;第二,可以采取小组辩论、代表综述等方式提高讨论的可见度;第三,可以通过上传作品或问题范例不断强化讨论对象,以免跑题太远。

群策群力,要给所有人讨论的机会

不爱思考,让电脑高手独自表演,或者由搜索引擎越俎代庖,讨论就失去大众化意义。小组内要群策群力,小组间要各抒己见,合作、争论让每一个人得到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才是讨论式学习的价值。

所以,小组分工、合作的组织很重要。我在组织小组答辩的时候,要求各小组长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轮流代表小组回答,回答中组内成员可以随时插言补充,对于总结性的观点要尽量说明哪个观点是谁提出的。如此,发言者才是真的代表大家,而非自己本人。这方面尤其是在作品设计创意、交流评价两个环节中,要特别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对美术、文学、技术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见仁见智,尊重讨论中的不同意见

话霸、语霸跟麦霸一样“讨厌”,虽然他们在讨论中的功劳很大。不少学生,或者教师都没有听别人说的耐心。或者总是认为自己对,或者可能认为没意思,或者总爱挑刺找茬,这都会让执不同意见者最后免开尊口,形式一片大好,失去思维碰撞的机会。

讨论原则是见仁见智,让更多新观点、新建议得到发扬。即使有人给出了错误答案,却可以提醒大家以此为鉴,也锻炼了发言人,便于校正提高。

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任何问题也不是静止的,各不相同的多种视点相互补充对探究问题的核心、质量都是重要的。比如,讨论作品时,我们往往听到的都是一片赞美,缺乏建议,更不会有反面意见。这样看似成功,却往往限制了双方认知。

有恃无恐,在讨论中用证据来说话

讨论到死角后就只剩下抬扛了,谁也不服谁,观战的群众也瞪着眼不知所云。这样的讨论唯有气氛,失去效益。如果为什么争论、争论的是什么、拿什么去争论都弄不清楚的话,又怎么能说服人呢?

提醒学生在讨论中要时刻记着“有理走遍天下”的大道理。建议学生小组内有个书记员,或者每个成员有个记录纸,写写划划,梳理观点、列举事实、突出重点,这是最基本的论据;利用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或者就只是图片、网页等各种素材也都是很好的辩论证据。借助证据,讨论时有的放矢、清晰明白。

害怕发言的人往往是没有证据,怕说服不了人;无端发言的人往往也是没有证据,只是发出声音而已。倒不如自己简说、精说,用图文说话,用事实说话。

投石问路,引发讨论的广泛开展

如果讨论中缺乏波澜就没有精彩可言,就只能成为读书会、汇报会或表扬会了。你说了他说,他说了她说,没有火花,没有碰撞,没有灵感。由此,讨论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弱。

通过教师不断地扔出问题的石子,或者让学生相互投石问路,都可以对马上到来的下一轮讨论掀起高潮。我曾经在关于信息发展的讨论课上专门设置一个“质疑小组”,目的就是让他们随时投出诸如“你有没有受过骗”、“你会用Wifi吗”、“你有没有会网友”、“你的智能手机是什么系统”等问题的小石子,刺激更多学生参加讨论,实际上也是为更广泛的讨论之路指引方向、刺激动机。

讨论的广泛参与性来源于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多样化。因此,要么设计的问题的结论不要太具体,要么多层次多种类问题做预备,要么随时针对性产生更多的新问题……

顺水推舟,灵活运用各种讨论形式

讨论不按预期的方案走,最后只能是斩断一个讨论另起一个讨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讨论原本就是一个收敛发散的过程,需要师生定时进行集中总结。先放出问题去,最后拉回结论来——这是讨论的最基本的形式。

具体到不同的课堂内容,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形式。比如,对于主题比较明确的一节作品课,可以采取向导式讨论。按照讨论的环节,从创意、规划开始,到素材选择、制作作品为重点,再到评价、交流为结束,每一个阶段讨论的问题有方向、有预设、有指导,到了这一步讨论好这个就没的再讨论了,就只能进入下一步讨论。又如,对于话题敏感的内容,可以采取辩论对抗式大讨论。“技术快速发展给人带来了什么”、“宅在家里上网有没有好处”等问题的讨论,在不同的意见之中可能会给大家的体会更深,强于说教。

动中有静,让讨论的氛围更美好

有的班比较闹,一个个飞扬跋扈,让讨论变成了争吵;有的班比较静,让讨论沦为了密谋。闹的战场和静的荒漠,都不是讨论的理想主场。如果教师驾驭能力够强,打造动中有静的氛围讨论起来会更美好。

比较闹的班,想要静下来很困难,除去纪律约束之外,可以用一些小办法。比如,转换话题,更换讨论话题。又如,用一些深情而精彩的作品广播岔开视线,转换思维。更或者,提供专门的安静时间,让学生集体沉默。没有静,不能思。安静下来对包容、反思、总结都是非常有益的。

比较静的班级,可以用一些幽默故事来放松精神负担,或者通过鼓励部分学生发言带头打破安静。也有的,让各小组共同喊一喊小组信条来自我打气。只有静不利于交流,不利于刺激大脑。适当的闹,反而是放松大脑的机会,提高效率的动感体验。

上一篇:零起点,精准备,天堑变通途 下一篇:ARCS机模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