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打造厦漳和谐新区

时间:2022-08-21 02:00:35

科学发展打造厦漳和谐新区

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的虹吸效应,福建边缘化的危机绝不是空穴来风。面对的动荡。海西建设的路在何方?

2007年两会期间一份《关于设立海峡西岸闽南新区的建议》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国务院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调研组专程赴闽调研期间。厦门市正式提请中央批准厦门作为对台特殊区域。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建议后,十七大报告紧接着又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一系列消息带给了民间无限的憧憬与期待。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整合厦门、漳州两市,规划合并,设立新区,构建海峡西岸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

为什么选择的是争论已久的合并,而不是运作中城市联盟的合作呢?笔者倾向于支持中国行政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经济仍然是社会发展中一种客观存在的观点。笔者认为只要行政区划存在,当由此产生的权力和利益无法在不同行政区之间求得均衡时,城市联盟便只能在低层面上运作而缺乏实质约束力。现实中,面对厦门壮大经济总量和拓展经济腹地的当务之急,面对以漳州为主体的九龙江流域城市群的缓慢发展,适时地对行政区划作出调整,引导其突破现有体制障碍。以市场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厦漳新区的建设,繁荣海峡西岸想必是大家所乐见的。何况从国家战略规划着眼,也需要福建自身的崛起。根据笔者的理解,柔性的区域协调机制有其内在的优点,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特殊的战略区域,硬性的行政区划合并,积极地科学引导,或许有其更深远的意义。

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我们简要从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来看厦漳合并的紧迫性。

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市域空间的扩大与腹地的拓展是一个城市成为区域中心的关键因素。根据海峡西岸城市体系的规划,对照国内其他城市,反观厦门现有的城市布局,难免令人对其中心城市的定位心存置疑。目前,厦门行政辖区面积为1565.09平方公里,仅为同级城市(副省级)哈尔滨市的3%,由此引出的城市人口不及西部一个人口大县和经济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较低水平的窘境是值得我们认真正视的。特别是随着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和翔安火炬高新区、环东海域整治工程等岛内外大规模开发的迅速推进,厦门市几乎100%的土地得到了开发利用,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趋近于零。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张的矛盾已日趋显现出来。反观改革开放前。作为闽南金三角龙头的漳州市(1978年泉州、厦门的GDP仅为漳州的87.4%和53.9%,而2006年漳州的GDP为泉州、厦门的37.7%和61.7%)。拥有着福建最大的平原。优越的区位。一流的港湾,丰富的物产,但产业基础却十分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沦为接受辐射的次中心城市。我们反思的同时,对其发展缓慢特别是蕴含的潜力未得到开发而深感惋惜。漳州拥有12873.66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市化水平仅为40.1%,人口近500万,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并且有承载一定污染的环境能力,临港工业用地广阔,很大部分都未有效开发。行政区划的制约导致了自古交往甚密、互补优势明显的厦漳两地,无法全面整合优势。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即使在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的省份,对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依然值得重视。因为厦门虽然四面环海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在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根治的当前,面对碧海蓝天,我们很难想象厦门市自来水系统原水的80%来自九龙江流域的漳州。而根据福建省环保部门今年上半年监测的数据表明。九龙江流域水质持续下降,水域功能达标率和一到三类水质比例,都比上年同期下降三点五个百分点,甚至连漳州市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尚不能完全达标。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厦门北溪供水每年约3000万元的水费,却并未给上游的漳州为水环境保护作出的贡献予以任何经济上的补偿,由此产生的水质下降,用水日趋紧张,水源地污染因经济发展难以平衡而得不到有效治理的矛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由于资源的分割占有而产生的难以均衡的外部经济问题。在目前相互独立的行政体制下,水利工程投资、流域整治管理等均不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与此相似的九龙江水土流失问题也急需提及,近十年来漳州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17%。每年注入九龙江的泥沙量达到368万立方米以上,20年来九龙江河水泥沙沉积线向厦门西海域推进了5公里左右,照此下去。厦门湾港口安全及海运功能将受到巨大的挑战,甚而让人担忧会重蹈曾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世界两大海港的泉州港衰败的历史悲剧。

如何整合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如何合理开发,营造生态文明?近几年来,各方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对合并所产生的财政统筹、人员分流、行政管辖等难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厦门、漳州的全面合并是一个系统权衡后,利大于弊的选择。结合各方专家学者的研究与讨论,科学发展、打造厦漳和谐新区主要有以下几大构想:

一是构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厦、漳的合并可以通过调整置换土地用途、规避农田保护等硬性指标,有效缓解厦门城市发展的土地问题,提升人居环境。合理地调整和规划产业布局。将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迁移漳州,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展漳州各县域经济,在产业集聚下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经济空间集聚现象中建设卫星城。特别是在厦漳大桥即将动工、厦漳高速扩建和漳州开发区疏港铁路开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下,随着厦门岛外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漳州市区东移战略的实施和厦门湾南岸地区的崛起、九龙江流域城市群的雏形正依稀可见,大厦门开始迈向真正意义上的海湾型城市。目前,与海沧衔接的漳州角美和厦门湾南岸的漳州龙海在公共设施上的大幅完善和房地产项目的火爆。正是这一城市化进程的体现。而在大区域内,配合大泉州建设,依托温一福一厦一深沿海高速铁路的营运,凭借“小三通”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优势加上广阔的中西部为腹地。厦漳新区必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搭建两岸交流平台。凭借厦门的旅游品牌,依托开发中的“海峡论坛”,以漳州土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充分挖掘因资金不足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但优质丰富的漳州旅游资源。改善厦门旅游发展因空间局限造成的继续开发资源少、潜力小和以观光为主等难以突破的瓶颈。全面布局开发国内滨海休闲旅游区和国际邮轮母港,在优越的自然、气候、人文条件下,抓住开放大陆同胞赴台观光后可能增加两岸交流的机遇,顺应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着力发展闽南特色的渡假旅游、专项旅游和个性化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祖国大陆与台湾旅游的中转城市。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再塑特区形象。加入WTO后,两税合一、出口退税机制调整等政策性因素弱化了特区原有的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厦、漳两市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呢?笔者认为,要以建设自由港为目标,积极推进“区港联动”的试点,整合港口资源,充分开发厦门湾南岸深水港区,合理布局漳州古雷港区。进一步设立出口加工区,规划自由贸易区。以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为主,构建区域物流中心,以“境内关外”的模式与台湾高雄港互动,积极筹划两岸全面三通。利用闽南与台湾的产业互补优势,扩大台商投资区,探索成立两岸货币结算中心,引导两岸经济从功能性一体化到制度性一体化。争取新区政策,优化引资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大型临港工业,延伸现有产业链,避免两地现有产业上下游生产两头在外所隐含的迁移风险。

四是定位对台特区,促进祖国统一。闽南作为近80%的台胞祖籍地,拥有着与台湾同样熟悉的乡音,同根同源的文化和同样难以割舍的亲情。因此厦、漳自建国以来一直发挥着对台工作的前沿平台作用。在祖国统一面临着复杂局面的现在,可以考虑参照香港、澳门回归前设置深圳、珠海特区成为开展对港澳工作先行区的做法,通过赋予厦漳新区特殊的政策,支持其建立两岸合作交流实验区。开创大陆与台湾实现和平稳定、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特殊空间和环境,着力打造两岸经贸的交流平台、政治谈判的平台、军事沟通的平台、人员往来的平台、文化融合的平台,努力打造新阶段对台政策的前沿基地,推进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探索出一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新途径。

上一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有效合作 下一篇:探索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