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2-08-21 12:34:13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富于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好各种类型的提问,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39

Talking about Questioning Ar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LIANG Xu[1], YANG Junye[1], YANG Jiao[1], NING Chang'an[2]

([1]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2] Tumen City Social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Yanbian, Jilin 33000)

Abstract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 teaching, the skillful question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merican pedagogy expert Thelin ・ G ・ Karhan once said: "Questioning is to promote students' thinking, evalua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s well as the basic control means to motivat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design for various types of questions to achieve the best level of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questioning art

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

1.1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为保证学生课堂期间注意力的集中,不仅仅需要维持纪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是面对全班同学的,对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夸赞,这样能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在这种良性竞争下,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由此可见,课堂中的提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1.2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而是转变为老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双向活动。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富有技巧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化功能,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巩固所学的重要知识点,教师也能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经调查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派出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看似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只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以教师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师先提问后给答案,其本质和直接给出结论是一样的。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械的操作手”。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方法研究得不够透彻。具体地说,语文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启发性

缺乏启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问题层次偏低。比如有些老师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明不明白”、“好不好”等问题,教师盲目地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无需思考,只是直接简单地回答“对”、“是”等。这些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严重缺乏启发性,简单肤浅,毫无思考的价值,并且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 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是“以师为主”

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甚多,课堂中的提问便自然成了帮助教师完成自己预案的一种工具。表面上是语文教师提问之后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而其本质则是语文教师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学生被动地思考问题,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反而会越来越僵化。

2.3 教师所提的问题内容呆板、形式单一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许多老师通常按照教参当中所设定的环节来进行提问,篇篇雷同。例如很多老师在讲每一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提出:“本文总共分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毫无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被慢慢扼杀。

3 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的策略

语文课堂中最有效、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提问式教学,据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提问式教学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并且怎样引导学生作答。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身心上的一种享受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

3.1 预设所提的问题

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问题要有针对性。语文课堂中所设定的问题,要能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文末写道“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课文注释中的“闲人”被译为“清闲的人”,如何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闲人”一词,是本文的难点。当时的苏轼遭馋受妒,仕途不顺,却还有闲情逸致。在教学本文难点时,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去感悟苏轼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提出这一问题:“从苏轼把自己比作闲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2)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的《孔乙己》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凡是读过鲁迅的作品的人,大都听说过或者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他所作的作品中,最喜欢孔乙己这个人物。那么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呢?有人说,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的典型,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悲剧的典型,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的典型。那么,《孔乙己》中的悲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呢?这样一来,教师的提问便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2 多途径、多渠道地激发学生思维

(1)通过矛盾激活学生思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深入地研究每一篇课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因为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一开始也许不会产生兴趣,而当学生有了这种心理上的冲突,学生便会急于解决它,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相应地得到了训练,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提问变直为曲,增强对学生的启发性。假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便会觉得这种提问空洞乏味,缺乏启发性,并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用“活问”、“曲问”的方式进行提问,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同时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启发和发展。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句话,教师可提问:“小姑娘话都没说完就停住了,是不是她不知道她爸爸到底去哪儿了呢?”当学生否定时,教师再接着问:“既然知道爸爸去哪儿了,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有的学生会说“她不想让别人知道”等等,在这时,教师便可提出最为关键的问题:“文章这样写,表现了小姑娘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显然,因为有了教师在前面的“曲问”,学生现在很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的那种乐观、机警的性格特点。所以,这种“曲问”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要拐个弯才能使学生找到答案,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3 加强提问的目的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利用文章中的矛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切实地加强提问的目的性。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出:既然“舍不得吃”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却吃起来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两句话之间是否矛盾呢?这样的提问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地研读课文,就会理解:“舍不得吃”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腊八粥对于人们来说太珍贵了,而且还好吃,所以大家都舍不得吃;但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意放下筷子,也是因为在当时来说,腊八粥很好吃,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在表面上看似矛盾,然而其本质上一点都不矛盾,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这种写作手法富于情趣。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研读,明白了作者的本意。

3.4 加强问题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加强提问的有效性,尽量避免没有意义的提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从而加强问题的有效性。有的课文看似没有疑问,但是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体会文章的意义,就必须在意蕴平平的文章中设置疑问,通过疑问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深处所蕴含的意义。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这样提问:“济南的冬天特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如何表现济南的冬天?”这样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通过研读课文,进行深刻的思考,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彰显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学生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赞誉它是个“宝地”了。

参考文献

[1] 肖玉珍.引起兴趣,启发思维,诱发思考[J].广州技工教育,2009:86.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2.

[3] 徐化越.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4] 赵明真.努力把学生教出“问题”来[J].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9(5):62.

[5] 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2.

[6] 戴启猛.挑战常规,体验创新[J].广西教育杂志社,2009(4):66.

上一篇:“卓越工程师计划”视角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下一篇:“土木工程力学基础”模拟实验教学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