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20 10:33:47

培训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的必要性

大学中层干部如学院院长、后勤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等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加强对中青年干部的培训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规模迅速扩张和改革的深化,高校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大学管理的要求提高。大学中青年干部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最能感受到大学管理中存在挑战。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管理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我国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变革过程中,培训已成为了中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需要。此外,对高校中青年干部进行培训也是高校人员更替的需要。我国有2000多所高校,每年大批干部在轮换或退休,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一些中层的中青年干部将是大学校长的接班人。这些干部有中层管理的经验,但是缺乏对学校的整体管理经验,需要加强学习教育管理知识。而我国大学校长所获得的最高学位中,有30.9%的校长获得了工学学位,这一比例最高;其次为理学,占15.1%,后面依次为文学(10.3%)、经济学(9.3%)、医学(9.2%)、法学(7.1%)、管理学(5.4%)和教育学(5.2%),其他几个学科所占比例较低,哲学为3.2%,农学为2.5%,历史学为1.9%。可见,大多数校长缺乏教育管理方面的专门训练,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大学中层干部教育管理知识的缺乏。因此,有必要对大学中青年干部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校管理的全局意识,为他们担任更重要的岗位做好准备。课程是培训内容的核心载体,是决定培训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近三年培训的大学中青年干部的评估分析显示,学员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课程的形式。如何设计出既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中青年干部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是值得思考的。目前,我国的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一些大学的教育学院等提供对高校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大多包括国家形势、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公关、危机管理、压力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培训的质量良莠不齐。面对着蓬勃发展的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有必要加强对培训课程的研究,认识干部培训的规律。通过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例,分析我国大学中青干部培训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方式。

二、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对我国高校教育干部培训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对全国大学行政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高校中青年干部是该院培训的重点对象之一,所举办的培训班称为“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以下简称为“中青班”)。该培训班每年春秋两季招生,每期培训时间为3个月,每期培训大约120人左右。到2013年,该培训班已举办了40期。该班学员来自全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包括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大学,也有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员来自的工作岗位覆盖了大学的所有部门,如科研处、图书馆、学院、人事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中青班有别于其他培训的是其中的一些学员是大学的后备干部,在未来几年,有的可能成为大学副校级领导。该培训班的干部学历普遍较高,大多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以男性为主,年龄大多在40到50岁之间。以2012年的第37期培训班为例,共有学员129位,其中有112位男性,17位女性,女性占总数的13%;其中有68位是教授,40位是副教授,6位讲师;所有人员都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有71位,占总数的54%,具有硕士学位的学员41位。高校中青年干部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是一批专家型的干部。大学管理和其他的组织机构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是学术团体,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声望,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及道德水准。培训班学员的特点符合大学作为学术团体的要求。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习惯;有的干部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对教育管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系统学习。

(二)课程内容和特点

1.课程内容

培训班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有专题报告、校长讲坛、学员论坛、分班研讨、综合考察以及课题研究等。以第37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例,开设了部长专题报告5次,专家学者44次专题报告,5次学员论坛,3次学术沙龙,6次分班研讨,4条线路学习考察,20多项课题研究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警示教育、丰富的文娱活动等。根据我国大学发展的需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背景以及培训要求,整个课程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二是高校内部的治理,包括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当展,现代大学的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三是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与领导能力建设。大学的发展和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管理面临着来自学校内外的挑战。在外部,大学管理人员需要处理与学生家长、政府、企业和校友等的关系,需要和社会上各种机构进行联系和沟通。这一部分培训内容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势,系统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方面宏观形势和理论,让大学中青年干部把握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第二部分内容是高校管理。内容紧密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热点及难点。例如,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的任务,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与提高质量相关开设的课程有: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大学的质量建设、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大学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教学评估与质量建设、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大学管理的案例分析、教育法规等。第三部分内容是中青年干部政治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学员的培训需求,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跟着学员的要求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肩负着推动国家教育发展的重任,要考虑国家的需求,因此,在培训中安排的党性修养等内容是不可缺少的。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党风廉政教育,提高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全面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同时,该部分包括一些拓展课程如人际沟通、部门协调与管理、形象塑造与公共礼仪、缓解工作压力与养生等内容。

2.课程特点

中青年干部的培训需要密切关注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有问题导向,有理论引导,又有案例剖析,理论联系实践,拓展思维,提升管理领导能力和理论素养。课程体现了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特点。

(1)政策性

教育行政干部培训要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的工作重心,对国家重大政策进行解读。例如,当前在课程强调对十三中全会国家重大的改革内容的解读,这样可以帮助高校中层干部能够了解政策的发展方向。授课人员大多是教育部以及外交部等行政官员以及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来讲解这部分内容。通过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背景以及内容的讲解,实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设计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的交流。反之,学员也对一些国家政策提出了建议和咨询。

(2)理论性

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高理论素养。通过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将零碎问题系统化、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将经验问题规律化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领导工作的水平。对教育高等理论的学习提升了高校中青年干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拓宽了思维空间。

(3)实践性

干部培训区别于其他学历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培训内容以问题作为导向。干部都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来的,希望通过学习以及交流,寻找出答案。因此,培训注重来自一线大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培训班先后听取一些有经验的大学校长对学校管理的经验介绍以及对高等教育办学的思考。一些学校的做法是可以借鉴,听了之后拿回去就可以用的。整个课程还充分发挥大学中青年干部的主体性,安排了分组研讨。来自全国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每次小组讨论确定有主题。小组研讨给学员提供交流全国不同高校的工作管理实践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大班的学员论坛的交流。由此中青年干部分享了来自的一百多个大学的工作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大家对做好工作的感悟。在交流中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明辨是非,激发中青年干部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考察是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察大约持续十天左右。通常学员分别访问七到八所大学,对个别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加深了学员对大学的直观了解,了解了一个省不同层次大学发展的实际状况。有学员感叹,参观了厦门大学之后,才知道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是如此丰厚。对于一些学员来说,考察了解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机会是非常难的机会。一位来自地方高校的学员说:“如果没有教育部的支持以及教育行政学院提供的平台,就很难到清华大学等这样有名的大学进行访问。”考察途中,学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和熟悉,加深了友谊。

(4)研究性

为了促进中青年干部对大学管理的思考,要求参加培训的每位中青年干部写一篇论文或参加一个小组写一篇研究报告,每一期中青班学员最后都撰写出几十万字的论文集。

三、项目实施的效果

总的来说,培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学中青年干部反映通过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获:通过培训了解全国局面,明确了工作方向。通过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国家安全等形势的学习,高校中青年干部更为准确地把握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和阶段性特,深刻地了解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深了对高校管理的认识。通过培训,学员了解了我国高等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及前沿动态,就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展了工作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提高了领导能力、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中青年干部在一起培训三个月,交流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极大地丰富了中青年干部的工作经验。对于这些学员来说,人到中年,脱离本职工作,离开家庭来集中学习是很难得的机会。为了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培训班还组织了课外活动,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结业联欢晚会等,这些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调查显示,“能够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对中青年干部们来说是一件提升幸福感的事。因为大家感觉能有一段时间放下工作和家务来脱产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结交一批阅历、经历以及工作环境相似的同学,是一件幸运的事;能够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保证每天有时间锻炼调整身体,是一件愉快的事。”

四、对大学中青年干部培训的反思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目前的培训任务主要来自教育部。学院只有切实增加办学实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教师的质量,才能在干部培训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教育干部培训市场面临着很多竞争,市场竞争机制是保持培训供求动态平衡的有效机制。《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提出,要“建立激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活力的竞争择优机制”,“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对部分培训项目采取直接委托等方式,在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高校培训基地和经过资质认证的社会培训机构中,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承担者”。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在探索干部培训中引入市场机制。例如,2011年,浙江温州市干部培训实行市场化改革,将培训项目公开招标。该项目对中青年干部培训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是通过培训调查问卷的评估以及学员访谈等,培训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完善

中青班的部分学员是作为高校校级的后备干部来培养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校长已经开始试行选拔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中青年干部,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未必能被提拔。因此,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应该把培训不仅关注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要提供更为实际的中层干部的管理以及工作技巧。目前在培训的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多种原因和条件所限,培训方式单一,主要培训方式是专题讲座以及小组研讨,有的学员提出希望能够引进情景教学、团队素质拓展等更加活跃的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上,纯理论的报告偏多;有的讨论题目过大、结合实际不足,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国外知名大学的案例教学还应加强。

(二)干部培训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

提高教师的质量是保持在干部培训市场中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目前,行政学院的授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外请的官员和学者,这就不可避免地有授课内容的重复。中青年干部虽然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但是他们有很多涉及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困惑,希望教师给予深度的指导和解答。根据评估显示,有的学员提出:在分班研讨、大班交流、学员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报告后交流、自学引导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术的引导。实际上,对高校管理的很多问题,教师难给予解答,培训教授的是教育管理的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实际从事教育管理的经验。可以说,教师的管理实际经验与参加培训的高校中青年干部之间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家政策没有如同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那样给予干部培训院校以支持,该学院的教师发展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政策力度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动力。因此,从国家层面也需要出台文件来指导诸如教育行政学院这一类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学院政策层面,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了。

(三)增强考察的针对性

考察是必要的环节,但是有的考察注重形式,一些学校接待成为礼节,有的考察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除了面上的交流,点上的交流不够。考察在比较简单的接待以后,就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就学校的特色、历史以及特色专业等分组进行深入对流。交流可就某一领域进行交流,对于相关的学科也可以,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作者:余海波张燕华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首都师范大学

上一篇:课程设计中学习结果的作用 下一篇:商务传播学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