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秋:城市地理的完美主义

时间:2022-08-20 09:34:21

张景秋:城市地理的完美主义

从人类居处的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聚落,也是一种地理分布。

从她的内心来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除了其依托的地理环境外,更多的是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赋予城市的人文理念,城市的各项建设轴心也应尽早完成“由物向人”的转变。

十一载春秋,她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扛起了对于职业和专业的使命,完成了从一名年轻学子到专业教授的嬗变,向着自己的理想与未来迈进。近几年来,她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校级优秀教师等殊荣。

她,就是北京联合大学(下文简称“联大”)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主任,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带头人、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城市室主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张景秋教授。

她的城市空间理念是什么?她又是如何带领城市科学系快速成长7让我们走近张景秋教授,走近联大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

完美城市空间――科学与文化的集中体现

记者:张教授您好!您的专业是城市地理,您的研究是围绕哪些问题展开的?您主要的科研理念是什么?

张教授:在我十年地理学的学位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三大学科都经历了,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地理学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应该就是它的综合性,把自然和人文综合起来考虑,来研究人类生活的家园――地球表面的一系列要素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其中人地关系是最核心的。

自然因素影响和限制人的经济活动,但是反过来讲,人对自然、对地球的影响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当我们开始关注到人文要素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人地之间的这种关系自然提供给人类生活的场所,反过来它也在某些方向限制你,所以人类就应该遵守和符合某些规律,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能够尽可能地去改善双方关系,才能得到和谐的人地关系。

从我个人来讲,我研究的主体方向是城市地理学与区域发展,侧重对北京城市地理的研究。地理的区域性很强,每个区域都有它的独特性,所以地理学的三个特点就是区域性,综合性和人地关系。北京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古都保护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北京城市研究来讲,是一个核心问题。从区域的角度考虑,作为北京市属院校的一名教师,我最终选定了北京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区域。

这十一年以来,我一直围绕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经济活动、城市职能、城市功能布局等从地理学视角来进行研究。我所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文化空间,办公活动空间等,都涉及到传统和现代化结合的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一定共识。但是慢慢能看到大家从对北京城市的保护、对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关注层面开始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我认为对北京城市性质的定位,就是既要保障现代化发展,又不能抛开它的文化和它的历史,这是一个城市的魂,也是它的立城之本。

记者:作为一位科研与教学并举的学者,您多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哪些项目课题的攻关工作?请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项目谈谈其相关情况好吗?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北京城市有一些什么实际价值?

张教授: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有一个项目是研究京郊生态村镇建设的,那时跑了很多远郊区县,对北京城市的了解就是从那时才开始深入。到现在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是围绕着北京这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演变,演化以及规律,这就是我的科研轨迹。

11年来,我积极申请并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先后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多项省部级项目,目前正在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省部级项目,自1998年以来,出版专(译)著6本,教材1本,学术论文41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15篇。主持参加了20多项服务社会的调研与规划项目,特别是2004年参加并负责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研究――南部地区产业布局调整研究”、2007年主持完成的“平谷区靠山集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纳,实现了自己为北京地方建设献计献策的梦想。

从总体上说,我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我到联大不久,就主持申报并获准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优化研究”,由此,正式开启了我对北京城市功能空间的研究。北京是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它的经济职能是什么?靠什么才能支撑这么大的城市、这么多人口的正常运行?包括商业的某些功能定位和交通设计的联系,可能都会对一个城市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就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北京城市要素的各个方面。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我和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国土所的同志一起做了产业布局专项研究,当时我主要负责北京南城这块区域,这个修编主要是2004到2020年的总规修编,大家目前可以看到北京的所有规划建设都遵循这个总规在进行。例如,sub-CBD,我当时就提出丰台丽泽可以作为一个副中心,对整个南部区域起到带动作用,北与金融街、东和CBD之间有一个互动,现在丽泽这个副商务区也正在建设之中。尽管我负责南部,当时还与课题负责人一起提出北京东部地区,包括顺义、通州和亦庄三个新城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的建议,现在都是按照这个方向在发展。

在城市功能空间研究方面,我选择了一个大家关注度可能不是很高,但是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又很影响的方面,即办公活动空间。2008年我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即是“北京城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提起这个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写字楼,但实际上其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它的布局对北京城市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人们所忽略的,因为它会涉及你的就业地点,城市经济职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协调等。

我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其实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是长项,但是在进行城市功能空间研究时,总是会涉及的。在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时,我就对北京城区的博物馆、体育场馆和展览馆进行了调研,主要针对它的空间布局、它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2004年在核心期刊《北京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专家评价这篇文章在城市文化设施布局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在这篇文章之后也有人做文化设施的研究时,常会引用或参考我这篇文章,应该说这篇文章在本领域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之后,我又带研究生做了一个后续的补充调研。2008年出版了一本专著《北京城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这应该是在国内文化设施布局研究层面出的第一本探讨文化设施布局和利用的公平性问题的书。

第三方面,主要是我和地理所以及系里其他老师合作的研究,就是对北京

“宜居城市”的研究,也参与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但前两个方面的工作是我研究的重点。

记者:目前你的主要在研项目有哪些?对于下一步科研工作有什么计划?

张教授:有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明年结题,这之前我希望多发一些高质量论文,可能还会出一本书。而且,下一步我还是会在办公活动空间的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让项目能够滚动发展。

另一方面,现在全球的老龄化问题都日益明显,我们的体系、制度和西方不同,而且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也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养老机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加拿大、澳洲学习考察时,我特意去参观了他们针对老年人抚养的一些机构和场所,也有一些想法,所以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选题,做一个国际合作的研究。

精彩学科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科学系

今天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在是原北京大学分校地理系的基础上建设发展而成的。31年来,该系不断探索和坚持应用性专业学科建设,坚持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注重夯实专业的学科基础,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2004年,专业依托的学科1人文地理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为专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产学研合作平台;2005年以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认定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8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记者:在学科建设方面、城市科学系有哪些独特之处?是通过什么途径快速成长的?

张教授从学科发展来看,人文地理学学科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国际趋势,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对城市规划管理,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这为人文地理学的应用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从1978年专业创办以来,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北京市的城乡规划建设及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提出了专业建设的“学科+专业”模式,即是在坚实和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思想、区位思想以及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综合、区位和人文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在人文地理学应用方向上,结合自身特点(师资优势、属地优势、学生特点),拓展应用方向,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或调整上。

首先,依托人文地理学学科,抓住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再根据社会实际需要适当地不断调整专业应用方向。每次修订培养计划、调整专业方向,我们都是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和毕业生座谈会,征求有关用人单位意见、甚至做问卷调查等手段事先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密切关注社会需要,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本科毕业生。经过多次论证,我们认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和识图制图能力,他们主要在首都的规划、城建、城管、交通、物业管理、金融等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研究与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注意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关系,加强基础,注意应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期间,每年都参与各种各样的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并有相当多的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特别是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大量调研项目,这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我们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及企业合作的以应用为主的科研活动,在这样的科研实践中我们既提高了教师对开拓专业应用领域的认识,锻炼和提高了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也为学生创造了可贵的实践机会,补充了实习经费,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年我们都聘请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政府管理人员前来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协助我们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情况,较多地利用科研项目带学生做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这些教学方法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我们这种“学科+专业”的模式效果是不错的,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北京市的规划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很多毕业生已成为市属单位或中央在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各级干部。

记者:在城市系,专业模块化集中实践教学(包括综合性课程)开展得非常不错,得到了校内外的好评,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教授:专业实践教学是应用性大学建设的重点和特色所在,如何体现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特征,既体现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又符合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一直是本专业长期追踪研究的课题。目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四个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基本成型,并经历了10年的不断实践和修订,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教学和管理程序。

在经过不断的讨论和思考后,我们一致认为,综合性课程就是以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组织形式出现,以理论总述为主体,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将本专业四年所要掌握的主干理论和杨心能力融合贯通,实现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综合性课程是一门以项目为载体。以应用为导向、将专业主干理论与核心应用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成课程,课程设计的核心体现专业“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项目的来源正是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的结果,是产学研结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应用中的体现和转化,也是完成综合性课程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

记者:说到产学研,您对产学研一体化是什么看法?在系里工作中又是如何体现?

张教授:专业的发展是与科研推动密不可分的,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对于专业建设来讲,没有科研的支撑也不是一个好的专业,是没有后劲的。城市科学系的所有专业一直都十分重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工作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这种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我们的特色之一,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同,推动了专业的发展。

第一,纵向课题奠定了我系各专业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问题研究中的地位。城市科学系各专业始终将为北京城乡发展献计献策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城市系教师从1978年以来主持承担了几十项部级和省市级纵向课题,并多次荣获各级奖励。这些研究项目和成果对北京市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对策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并推动我们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第二,横向课题服务社会、培养学生、树立声望。城市科学系各专业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及企业合作的以应用为主的科研活动,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主持承担了数十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如,承担了北京市密云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国务院国家机关事务局地下空间调研等等。这些由国家以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不仅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项目都是安排学生作为集中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其中,并从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调研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增长工作经验。在服务北京,培养学生的同时,树立了专业学科在社会上的声誉。这些纵向和横向研究成果及科研项目,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也是我目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多年来,在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思想指导下,一直注重队伍建设,利用学科专业经费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进行学历深造,出国学习开会以及行业培训,同时,在不影响本职工作前提下,从1996年开始就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兼职,为专业应用方向的拓展培养和锻炼师资。再有,专业还聘请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家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

总之,我非常认可并支持产学研一体化,我认为这是对教育提升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我们这些专业经过这30多年摸索和不断创新,能成为部级特色建设专业也是因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也会作为长期目标被坚持下去。

张景秋说,她选择了联大,联大也选择了她。这个市属院校坐落在“名校”林立的京城,显得有些“弱小”,但是,她爱这个给了她机会和发展空间的集体。所以,一直以来,她都在以自己的努力证明着这个平台的价值,也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她认为荣誉的获得意味着被认可和被关注,她希望联大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所以,她喜欢荣誉。但谈起她自己今年获得的首都劳动奖章,她却认为这个奖章实际上是对整个城市系的肯定,而不只是她个人的荣誉。

这就是城市地理的完美主义者张景秋。

上一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下一篇:探索超导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