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的戈达尔式电影叙事

时间:2022-08-20 08:00:20

《白噪音》的戈达尔式电影叙事

[摘 要] 唐•德里罗是当今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和叙事技巧的独特性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欧洲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电影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对话体、跳接和碎片化、拼贴三个方面分析其代表作《白噪音》中所体现的戈达尔式电影叙事特征,以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 《白噪音》;戈达尔;叙事

唐•德里罗(Don DeLillo)是当今美国最优秀、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家之一。自197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文物》(Americana)的问世到2010年《终点》(Point Omega)的出版,他已经发表了16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人物。德里罗曾表示,欧洲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电影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道:“与我所读到的任何东西相比,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也许对我的早期创作产生更直接的影响。”[1]

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中最有声望、最具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电影导演之一。由他所执导的电影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反传统的特征。由于他蔑视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重视对电影语言的革命,拍摄影片注重临场发挥、即兴创作,他的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也曾一度引起西方影坛的激烈争论。

作为戈达尔的忠实“粉丝”,德里罗深受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与其影片形成互文,在创作手法上,也体现出了戈达尔式的电影叙事特征。《白噪音》(White Noise)是德里罗的代表作。该书发表于1985年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直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对话体、跳接和碎片化、拼贴三个方面分析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戈达尔式电影叙事特征,以期对它有更深入的解读。

一、对话体

对话体的应用是戈达尔电影叙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影片中的主人公总是东拉西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处女作《筋疲力尽》中,帕特丽夏和米歇尔从在巴黎街头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喋喋不休地对话;《中国姑娘》里,“马列研究小组”中的成员自始至终讨论着各种政治话题;在《快乐的知识》一片中,戈达尔干脆采取纯粹的对话方式,整部影片从头到尾由两个演员的对话组成。

与戈达尔对话式的电影叙事相似,德里罗的很多作品都采用了对话体的写作方式,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极为健谈的人。在《白噪音》中,主人公杰克和他的妻子、孩子、同事经常进行着对话。对话的风格变化多端,时而琐碎不堪,时而哲理味十足,时而又带有某种诡辩式的幽默。比如,在小说的第19章中,杰克的两个女儿丹尼斯和斯泰菲之间的对话就让人忍俊不禁。[2]

在某些情况下,小说中的人物会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理论一通,辩论一番;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虽然人物之间表面上是按照你一句我一句的程式进行对话,但他们并非是在和对方交流,而是自说自话,琐碎不堪。

不过,虽然小说中的对话看似琐碎和无逻辑,它们却是读者理解后工业社会的一把钥匙,有着深刻的含义。杰克与其同事莫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共同阐释着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杰克与其妻子芭比特东拉西扯的谈话流露出他们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与害怕;“山上学院”教授们的对话反映了后工业社会人的意识被流行文化所浸透;杰克与修女的谈话则显示了当代人的信仰危机;此外,杰克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反映了后工业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感以及父母权威所受到的挑战。

对话是推动叙事发展以及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小说创作都离不开对话,但戈达尔和德里罗作品中的对话经常不着边际,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意义不大,它们通常是讨论式、议论式的,虽然支离破碎,但往往都探讨着某些严肃而深刻的话题,如 “爱情”“死亡”“政治”“语言”“宗教”“哲学”以及“文化”等。可以说,对话体的方式不仅成了戈达尔和德里罗表现自己思想的有效形式,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叙事风格。

二、跳接和碎片化

戈达尔电影最典型也最具争议性的技法就是跳接。跳接是戈达尔的首创,是指“在不改变拍摄方位的情况下,去掉一个连续动作中的一部分,把两个有一定断裂性的镜头突兀地接在一起,使得影片常常从一个场景骤然跳到另一个场景,而事先又没有任何暗示”[3]。戈达尔拍摄电影不再遵循传统的清规戒律,他的镜头总是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场景之间没有过渡,动作的组接也并非连贯式而是跳跃式的。在叙述过程中,他有时候会插入与剧情无关的镜头,有时候则会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插入字幕或者黑色银幕,使影片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戈达尔的电影不再讲故事,只是由一些杂乱无序的生活碎片组成。德里罗的小说也彻底摒弃了传统小说中那种由开头、过程、高潮、结局组成的故事叙事模式,不再遵循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不再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白噪音》由三部分组成:“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戴乐儿闹剧”。表面看来,这几部分可以分别构成故事的开始、高潮和结局,但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和逻辑关系。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叙述的焦点往往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发生转换。例如,第一部分“波与辐射”共20章,作者叙述的焦点时而在杰克,时而又转到他的妻子、孩子、同事或学生身上,时而又集中于镇上的超市和购物中心,既没有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也没有一定的空间联系。作者不断地变换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随心所欲地由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中间不作任何过渡性的交代,跳跃性很大。即使在同一章内,他也不讲究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的必然性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依存关系,体现出极大的自由和灵活性。

戈达尔和德里罗这种无视传统的跳接技术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使他们的作品被打上了“晦涩”的标签,曾引起评论界的批判。戈达尔认为,经典好莱坞影片营造的是一个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开来的虚假银幕世界,因此,他提出“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的著名口号,为他的“叛逆”行为作出了很好的解释。德里罗也曾极力为自己辩护。他认为,当代社会现实已经变得毫无连贯性可言,因此,那种有着巧妙的情节和精心策划的结局的小说看起来非常奇怪。可以看出,戈达尔和德里罗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蕴涵了他们对当代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他们表现现代社会的有效方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拼 贴

戈达尔电影另外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拼贴。拼贴本来是一种绘画技巧,是指把日常生活中一些毫不相干的东西如剪报、布片、木头、废电影票、瓶盖等粘在同一张画布上,从而组成一幅画作。这种绘画技巧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音乐、电影、建筑、文学等各个领域。美国著名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曾认为:“拼贴的原则是20世纪所有媒介中一切艺术的中心原则。”[4]在戈达尔的电影中,古典音乐、古典绘画、文学作品选段、图片、广告、标语、电影海报、哑剧表演、采访片段、动画片和漫画片断等都被大量地拼贴组合在一起,制造出了惊人的效果。

戈达尔以声音和影像为媒介,在电影中向观众展示了拼贴的无穷魅力。拼贴也是德里罗所钟爱的艺术技巧之一。《白噪音》的创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拼贴的过程。这部小说的拼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各类体裁的混杂。小说的叙事风格变化多端,其中的三个部分分别有学院小说、灾难小说和侦探小说的特点。德里罗的语言时而如诗歌般简练,时而如散文般流畅,时而又具有武侠和侦探小说般的快节奏。这种各体裁拼贴式的叙事手法巧妙地增加了作品的张力。另一方面,它也是各类文本的混合。首先,大量收音机和电视节目的直播内容被随心所欲地插入到小说的叙述过程中,成为小说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次,各种广告,如超市广告、电视广告、旅游广告等和各种商品牌子如汽车牌子、洗发水牌子等出现在小说的各个角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理性叙述方式;最后,超市小报上的离奇故事以及银行的提示单等都被大段地粘贴到小说中,刺激着读者的神经。

表面看来,戈达尔电影中那种随意拼贴的异质性片段与其他的内容显得格格不入,有时候甚至给观众以莫名其妙的感觉,但仔细研究起来,大量拼贴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戈达尔自由创作的理念,另一方面这些拼贴与影片中的情境和人物往往有着微妙的关系,是理解影片的关键线索。

同样,德里罗在《白噪音》中的拼贴也并不是无来由的胡拼乱凑。作品中收音机和电视节目内容的随意插入很好地诠释了后工业社会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各种广告和商品牌子的罗列以及银行提示单的出现使《白噪音》富含市场信息和生活气息。通过拼贴手法的运用,德里罗有效地勾勒出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全景图,让读者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感悟到后现代社会信息和技术的泛滥以及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 语

电影和文学从一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电影经常借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从文学作品中吸收一切适合于电影表现的东西;另一方面,电影的题材和创作技巧也可以很好地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宝琳•凯尔曾经说过:“从乔伊斯开始,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受过电影的影┫臁…”[5]德里罗就是这样一位深受电影影响的小说家。他从欧洲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电影中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学到了很多有益于小说创作的元素,使得他的小说题材和叙事风格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显示出了很大的不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德里罗一直都在探索和拓展小说叙事与语言的可能性。在《白噪音》中,他把戈达尔常用的电影技法融会到语言文字的叙述过程中,以电影的叙述方式诠释着后工业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效地将后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呈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的本质。这些创作手法的使用蕴涵了作者对后工业社会的深刻反思,使《白噪音》充满了艺术与生活气息,成了人们了解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LeClair Thomas.An Interview with Don DeLillo[A].Thomas DePietro,Ed.Conversations with Don DeLillo[C].Jackson: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2005:9.

[2] DeLillo Don.White Noise[M].New York: Penguin Books Inc.,1985:96.

[3] 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287.

[4] Bellamy David Joe.The New Fiction:Interviews with Innovative American Writers[M].Urbana,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4:51.

[5] [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129.

[作者简介] 马群英(1979― ),女,湖南邵阳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从日剧《大姐大》看日本职场女性形象 下一篇:从动作设计探寻影视动画中的娱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