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釉呈色和肌理的影响因素之二

时间:2022-08-20 07:55:09

摘要:陶艺作品的釉色和釉的肌理效果,釉料和釉层厚度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施釉坯体特性、作品造型的成型方法、作品是否进行过素烧、采用何种烧制方式以及其他装饰元素等这些因素,对釉色和最终肌理效果也起着综合作用。本文就这几种因素,进行分别论述分析,完善了影响釉呈色和肌理的诸多因素。这也提醒我们,陶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需要提高各方面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

关键词:坯体;造型;装饰;烧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98-2

关于釉呈色和肌理的影响因素,本人在另一篇论文中,从釉料、施釉及釉层的厚度这几个因素着手进行了论述。影响陶艺作品色彩和肌理的因素在于诸多方面,本文从陶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另外一些环节进行分析,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坯体

坯体的特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釉料的呈色,坯料的特性又包括粘土的种类、耐火度、色泽、致密度,而粘土的致密度和耐火度又与其种类密切相关。坯料根据烧成的坯体密度可分为陶器、炻器、瓷器。陶器密度较小,外观粗糙柔和,烧成温度为700℃―1000℃,烧成后坯体吸水率为10%―15%,也就是致密度的表现形式。炻器具有岩石一般坚硬的外观特征,烧成后坯体吸水率为2%―5%。瓷器光滑有光泽,吸水率为零。相同的釉用在这三种材料上,会呈现不同的外观效果。郑宁在他的专著《陶艺的釉》中,通过近万个实验釉片,向我们展示了同一种釉料在不同坯料试片上的烧制效果,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装饰

装饰本身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词,而本文所指的装饰,一方面指坯体表面的处理效果,即坯体本身的肌理表现,包括堆贴、镂空、化妆土的施挂效果等各种装饰处理;另一方面指是否有釉下彩绘、彩绘的颜料以及绘制方式。试想一下,一件表面光滑的作品与同样造型的作品,但在坯体之上有刻画装饰处理,刻画之处由于在施釉时釉料覆盖较厚,根据前面所述,釉的厚薄对呈色有影响,这些地方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肌理效果,从色彩构成上来看,形成色彩亮度的变化,而堆贴或镂空会造成多层次空间的视觉效果。关于化妆土的施挂和厚薄对釉呈色和肌理效果的影响,以宋代磁州窑瓷器为代表,磁州窑部分瓷器多用白色瓷土作为化妆土施加于坯体表面。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白釉剔花花卉纹枕正是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刻出纹饰,再将纹饰之外的白色化妆土部分剔去,露出坯体胎色,施以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形成化妆土色与胎体颜色相互对比的效果。釉下彩绘的颜料含有呈色金属氧化物,彩绘部分的颜料与罩于其上的釉料结合,产生新的视觉效果。釉下彩绘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为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釉下印花、釉下贴花、釉下刷花,不同的手法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同为青花料,传统青花纹绘制工艺主要有勾画和分水。青花分水绘制的图案具有传统水墨画的神韵。但很多人绘制青花的时候,将水墨的形式直接用在青花里面,会产生怪异的感觉,包括色彩和构图。水墨中黑白山水代表着中国文人的道德观、文化观,需要黑白这种色泽来表现,但如果颜色变成蓝色,蓝色代表的优雅和清静似乎表现不出山水的厚重感。再者,也要考虑陶艺作品多数为立体造型,需要进行相应的构图。

三、成型方法

陶艺的成型方法包括捏塑成型、泥条盘筑成型、大泥板成型、拉坯成型、石膏模具成型。选择何种成型方法,需要依据作品预期的造型和尺寸选择坯料,以及是否进行坯体的装饰,是否施用化妆土,是否有釉下彩绘或釉上彩绘,是否有肌理等其他处理效果。而所有这些因素,正如前文所述,正是影响釉料呈色和肌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素烧

传统素烧是指当施制熔点较低的釉时,为了使坯体达到一定的烧结程度,往往先将生坯在未施釉的情况下进行高温素烧,素烧的温度为1200℃―1500℃。然后再施釉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为950℃―1050℃。这种方式提高了施釉坯体的强度,同时也保证了釉料的发色效果。我国古瓷中耀州瓷、唐三彩、钧窑等均采用先素烧再釉烧的方式。另外,还有一种素烧方式,素烧坯体温度在800℃左右,经过修正打磨,再施釉入窑高温1280℃―1300℃烧成,生坯和素烧之后的坯体因为胎土致密度和吸水性的不同,所以需要注意施釉过程中的釉层厚度。

五、本烧

烧制过程神秘而充满期待,因为我们不知道打开窑门之后,烧成的作品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或失落。烧成设计成型、设计和装饰成败的重要环节。影响烧制的因素包括:窑炉的构造、燃料类别、装窑的位置、烧成气氛、升温方式、升温曲线(各阶段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最高烧成温度,以及冷却方法等。简要来讲,窑炉分为升焰气窑、倒焰气窑、电窑、以及柴烧窑、乐烧窑、盐釉窑等。根据窑炉不同构造,使用的燃料有天然气、电、木材、锯末、报纸等可燃性材料。装窑的位置对于烧成的最终效果也尤其重要,同样的陶艺作品在同一窑中因为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很多称职的陶艺家在满窑的时候,会亲自指导作品的摆放位置。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中性气氛不可取,烧出的作品釉色暗淡无光,通过控制窑内氧气含量来控制窑内气氛。我们之所以在讨论任何陶艺作品的时候,都会标注烧制温度,这就充分说明无论是对坯料还是釉料而言温度的重要性。而最后阶段的冷却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釉的肌理效果。如果开窑过早,外界的冷空气会造成釉的开裂或剥落。

六、总结

关于如何影响釉的呈色和肌理效果,涉及方方面面的各种因素,本文全面概括了其中五大主要因素:即坯体、装饰、成型方法、素烧和本烧,并分别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及论述。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也必须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相关知识,并做深入研究和实践。通过学习釉料、坯料的配制,依靠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并予以长期的成型、装饰、施釉、烧制等工艺实践,才能创作出独具艺术的陶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周淑兰.中国陶瓷纹饰[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6.

[2][英]阿特金著,杨志译.250个陶瓷创意设计秘籍[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2.

[3]马铁成.陶瓷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

作者简介:

费怡敏,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陶艺;

廖夏妍,女,四川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上一篇:浅析多媒体技术在网络动画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探中国服饰文化与传统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