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削铁如泥的传说

时间:2022-08-20 06:48:54

古代评书或者演义小说中,常常说某某大侠的刀剑“削铁如泥”,比如上古传说中有“干将莫邪、鱼肠承影”等名剑,现代武侠小说则在挖掘传奇之余把一些良剑宝刀编排上更加繁多的名目,比如梁羽生的小说中有天山派的游龙剑、腾蛟剑和更胜一筹的裁云宝剑等,金庸的小说中则以玄铁铸就的倚天剑、屠龙刀为最,古龙向来不纠结这些概念,但也在《七种武器》中狠狠地秀了一回武器名称,碧玉刀、离别钩、长生剑等一听就让人觉得颇具名侠色彩。

从金属的炼制工艺上来说,青铜是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与石器和木器相比,青铜材料的兵器显然更加锋利且坚固耐用,传说中的轩辕剑就是黄帝取“首山之铜”而铸,但笨重的青铜斧钺不要说根本“无铁可削”,就是在石头上撞击几下,很快就会变钝,但青铜刀剑在历史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原因是青铜材料的抗腐蚀能力比钢铁要强,所以迄今出土的古代刀剑多为青铜质地,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这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名剑刚刚出土时依然寒气逼人,20多层坚韧的复印纸,宝剑轻轻一划便尽数划穿,所以有人以讹传讹说越王勾践剑是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但根据专家考证,越王勾践剑就是青铜质地,只不过配比更加精密而已。青铜的硬度要逊于钢铁,所以青铜兵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被铁制兵器代替。

炼铁工艺的发展让兵器具备了更强的杀伤力,但让铁质刀剑具备“削铁如泥”的能力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在相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铁制品的纯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传说中的宝刀宝剑往往是来自某块天上落下的陨铁――事实正是如此,地球上不存在天然的单质铁,所以要找寻一块良好的铸剑材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人考证金大侠笔下的玄铁就是陨铁的代名词,由于陨铁形成在高度真空和失重的外太空,是地球上难以冶炼成功的合金,常常具有耐高温、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等优良性能。

随着金属冶炼工艺的更加成熟,人们尝试在铁当中加入各种元素制成性能更加优良的合金材料,比如在钢材当中加入铬,可以提高强度、硬度、耐磨性和抗腐蚀能力等,所以“不锈钢”就应运而生;加入镍,可以提高强度,同时保持钢材的塑性和韧性,也可提高耐腐蚀性;加入钨,可以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同时显著提高钢材在高温环境保持强度的能力。当然,所有的比例和配方都是在千百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最优秀的合金钢在硬度和韧性都能达到极高的层次,也让“削铁如泥”具备了一定的材料基础。

以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知名度的日本武士刀为例,据说有一种被称为“三美钢”的工艺,三美的意思就是三层,三美钢是一种专门制作高档日本刀的钢材,也是专门为了制作刀具而发明的一种制刀专用钢。这种钢材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3种不同的钢材合成在刀上,简单来说这种钢材就像一个三明治,中心是极其坚硬的高碳钢,两侧各镶嵌了一块韧性和弹性都很好的不锈钢板。三美钢之所以采用三层结构是因为刀刃部分非常坚硬而且锋利,但是如果整个刀身都采用高硬度钢材,在严酷的使用过程中刀身有可能损坏。一把优质刀的钢材在强度高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很高的韧性,可以抗击侧面的压力,所以才产生了这种复合结构的三美钢。这种武士刀据说可以把铜制子弹一刀砍为两段,从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削铁如泥”的能力。

削铁如泥在另一方面是针对砍削对象来说的,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战场上对垒的双方主要是刀剑和铠甲的对比,在金属材料匮乏的年代,铠甲的主要材料是兽皮、木料、丝线和铁片的综合运用,所以只要有一把类似碳素钢的利剑,确实可以做到“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可以想象白马银枪的赵云在长坂坡夺了夏侯恩的青虹剑之后所向披靡的英姿。而如果铠甲也具备了相当的韧性和强度,诸如三国类游戏中那些著名的镜铠、龙鳞宝甲等高防护功能的铠甲,那么“削铁如泥”无疑又会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僵局。

枪弹的发展让冷兵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热血青年们仍将一些军用刀具视为男性力量的象征,比如第一滴血中兰博使用的丛林战斗刀,刀身造型适合切割、劈砍、突刺,刀背上铸有双层背齿,可用于锯木,护手两端特制十字和一字,可用于开旋螺丝,刀柄内存储生存附件:火柴、鱼钩、鱼线、手术刀、罗盘等。这把刀因为电影的传播功能而名声大噪。另外还有名头更大的瑞士军刀,因其功能多用和品质上乘一直受到各国军迷追捧,根据使用者描述,瑞士军刀的刀锋可以轻松将一元硬币斩为两截,这也算“削铁如泥”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实例吧。

上一篇:三维影像后处理推动医学发展 下一篇:如何让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