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中国文化名人的情谊

时间:2022-08-20 05:32:33

泰戈尔与中国文化名人的情谊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1861-1941)是在中国享有盛誉的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13年)。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泰戈尔及其许多著作都被大量介绍到了中国,曾经影响了我国的几代读者。泰戈尔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

1924年3月21日,应中国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率领国际大学教授、梵文学者沈莫汉,国际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代孟加拉画派大画家南达拉波斯等一行六人组成的访华团,乘船离开加尔各答,开始他的中国之行。

4月14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一行前往杭州。秀丽的湖光山色使泰戈尔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赞叹:“美丽的西湖,美丽的杭州,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在湖边买个小屋住上几天……”

次日,泰戈尔在杭州灵隐寺演讲。西泠印社的艺术家向泰戈尔赠送了一枚刻有“泰戈尔”三个字的印章。

泰戈尔这次访华,从上海到杭州,又经南京、济南到北京。全程由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深谙英语的徐志摩陪同并担任翻译。从4月12日抵达上海的第一天至5月29日告别,在中国为期58天的访问中,他发表了大量演说。后来,他把这些演说辞收进《在中国的谈话》一书。泰戈尔在中国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欢迎与接待。

徐悲鸿在印度时所绘的泰戈尔像,它是一幅珍贵的名画。

This portrait of Tagore was created by Xu Beihong during his 1939 lecture tour in India. It is a precious artwork in China.

对北京的访问是泰戈尔访华的高潮。他在北京20余日至少发表了6次演说。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寿辰,中国学术界人士聚集在北京协和礼堂为他庆祝,由胡适主持。胡适以大会主席的身份赠给泰戈尔中国名画和名贵瓷器后用英语说: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在上海为泰戈尔铜像揭幕。

The President of India Pratibha Patil unveils a bronze statue of Tagore in Shang-hai on May 30, 2010.

泰氏是诗哲,并且是革命的诗哲,中国文化受印度影响很大。今天能够在这里欢迎代表印度文化的伟大人物,并且恰逢他的生日替他做寿,实在是

荣耀、凑巧极了。接着,梁启超致贺辞。他在祝福泰戈尔生日之后,对中国历史和中印关系作了简短的述评。然后他说: “今天,我们敬爱的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从前印度对中国的称呼),过他64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结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叫‘竺震旦 ’!”

“谢谢! ”泰戈尔紧握着梁启超的手,庄重地接受了这个名字。

后来,西泠印社的金石艺术家,又以不同的字体精心刻制了两方“竺震旦”印章赠给泰戈尔,他为此激动不已。

泰戈尔在生日的晚上,兴致勃勃地由梅兰芳陪同,观看了新月社为他演出的话剧《齐德拉》。这个话剧的剧本是泰戈尔创作的,在演出中林徽因饰演公主,徐志摩扮演爱神。当全剧快要结束时,泰戈尔含笑向梅兰芳提出:“希望在离京前能看到你的演出。 ”梅兰芳点头答应。没隔几天,便在开明戏院为泰戈尔专演了一场京剧《洛神》。

那天,泰戈尔特地披了一件红色长袍,执一柄白绢纨扇,早早就坐在剧场前排,看完演出,泰戈尔热情洋溢地赞扬梅兰芳的精湛表演,然后话题一转,开诚布公地对剧中“川上之会”这幕戏中的布景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这个美丽的神话剧应该从各方面体现诗人的想象力,而现在的布景则显得平淡无味。他建议:布景色彩更强烈一些,用人间不常见的奇峰怪石、瑶草琪花来烘托舞台气氛。

泰戈尔的一席话,说得梅兰芳连连点头,他从心底里感谢泰翁的指点。为表达自己的谢意,梅兰芳将收藏的自己和谭鑫培等老一辈舞台艺术家灌录的一套京剧唱片奉赠给泰翁。泰戈尔接受梅兰芳的唱片后,只见他站起身,摊开两手,说道:“感谢梅先生送我礼物,我只好用一首诗来答谢。 ”随后脱口吟出: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烟岚笼罩着的峰峦

他的朗诵声刚停,梅兰芳和众人一齐鼓起掌来。

这时,泰戈尔又要来笔墨,用毛笔将诗题在他带的那柄纨扇上。原诗是孟加拉文,他怕梅兰芳看不懂,又亲自译成英文,一并题上扇面,亲手赠给了梅兰芳。

三十多年后,在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梅兰芳深情忆念起在北京的那次难忘而有意义的相会。梅兰芳平日喜欢收藏扇子,这把泰戈尔题赠的绢面纨扇,他极为珍爱。为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梅兰芳特地请吴晓玲和石真两位教授将扇上泰翁题诗由孟加拉文、英文译成中文。

1961年,梅兰芳还写了一首题为《追忆诗人泰戈尔》的诗,登载在同年5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诗中深情地回忆了他与泰戈尔谈艺交往、泰翁题诗赠扇的往事。“观赏我薄艺,赠诗吐琼玖”、“紫毫书纨扇,笔势蛟蛇走”等诗句倾抒了他对泰戈尔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而“交流文化勤,义最团结取”、“中印金兰谊,绵延千载久”又表达了梅兰芳对中印文化交流、两国人民友谊天长地久的美好心愿。

1937年,泰戈尔在印度圣蒂尼克坦创办中国学院,开现代印度研究中国之先河,同时表明了他对促进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殷切愿望与务实态度。中国学院从中国购得许多中文书籍。一些中国学者应邀在该学院讲学。作家许地山、画家徐悲鸿、教育家陶行知等曾赴该院讲学。

1939年冬天,泰戈尔邀请徐悲鸿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于是徐悲鸿从新加坡到了印度。在印度,徐悲鸿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幅珍贵的泰戈尔画像就是这一时期由徐悲鸿在印度画的。

1954年,总理访问印度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中国的热爱,我们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中国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上一篇:群众文化节:我唱、我摄、我看 下一篇:越坛明星 燕声巧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