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识交流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0 04:38:03

国外知识交流研究进展

[摘要]采用文献统计方法,较为系统地论述知识交流的概念。客观地归纳国外知识交流的范围,包括医疗保健、建筑、教育科研、卫生服务、科技设施、自然环境、公共管理等领域,揭示知识交流的特征,并对知识交流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揭示知识交流的机制,设计知识交流模型,并提出发展国内知识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交流 国外知识交流 知识交流机制 知识交流模型

[分类号]G302

知识交流是指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接受者或者使用者之间的双向对话和交流,并且贯穿于整个项目或科研之中。知识交流与知识转移相比,更加强调双向互动过程。知识转移至少暗含着知识从知识拥有者向知识需求者转移的单向过程。

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知识交流的概念,对知识交流涉及的范围、知识交流的概念等进行论述,揭示知识交流的特征,并对知识交流的内涵进行重新的归纳。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交流的机制和模型进行研究。

1 国外知识交流研究现状解析

本文选择外文文献中的“knowledge exchange”为主题进行研究,其对应的中文译文为“知识交流”。

1.1 知识交流研究领域与范围

以“knowledge exchange”为检索词,以题名、主题、标题为检索人口,选择文献语种为英文,并且限定为国外作者的文献,检索了ACM Digital Library、IEEE Jour-rials、Emerald Journals等数据库,统计出知识交流期刊文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ACM Digital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知识交流的文章涉及电子商务方面。WorldSclNet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涉及知识交流协议和咨询行业;JSTORArticle关于知识交流的文章涉及医疗保健政策和管理科学;IEEE Journals关于知识交流的文章中,研究领域集中于软件市场和商业实体;Wliey Nescience Journals关于知识交流的文章中,研究领域涉及精神病护理、产品创新管理、美国人类学、生物科研教育、教育学习、创新与创造管理、计算机与系统和知识与过程管理;EmeraldJournals关于知识交流的文章集中于全面质量管理、航空工程与航空技术、知识管理、市场情报与计划、教育培训、银行业、社会网络、卫生保健质量和工业管理与数据系统;ISI Web of Knowledge中知识交流的文章的研究范围包括计量学与测量系统、失语症学、技术管理,环境研究和公共卫生、食物生态学与营养、环境科学、应用科学、健康服务研究、农业与人类价值、信息技术、公共卫生和计算机科学;Springer期刊文献中知识交流的文章涉及计算机科学、人文社科和法律、行为科学、商业和经济、数学和统计学、精神健康和成瘾服务;EBSCOhost Ar-ademic Journal中知识交流的文章内容包括管理科学、营销管理、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分析与战略管理、管理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群组织、创新与新技术、通信管理、营销原理、人事部门、信息技术、区域研究,社会科学、欧洲营销,信息管理、战略组织和组织研究等范围;Science Direct Journals中知识交流的文章涉及临床流行病学、战略信息系统、国际商业、机器人及计算机集成制造、城市经济、专家系统应用、合资企业、教学与师范教育、信息与管理、运营管理、计算机与教育、科研政策、自动化建设、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卫生政策、农村研究、放射疗法与肿瘤、妇产科、癌症研究、物理疗法与康复、信息管理、预测、心胸外科、信息处理与管理和生态模型等方面;Engineering Village Journal中知识交流的文章涵盖信息与通讯技术、计量学与测量系统、技术管理、产品创新管理、机器人及计算机集成制造、计算机与教育、专家系统应用、高新技术管理研究、交通运输研究、化工、战略信息系统、网络与虚拟组织、设计可持续性、机械设计、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交流与知识、远程教育技术、林业、IT业、远距离医疗与在线保健、工业管理与数据系统、社会网络、航空航天、计算机系统、系统科学、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信息学、人工智能、战略管理、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创新、银行业和科学与技术等领域。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按照公益性、商业性和其他等维度对知识交流范围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

在知识交流过程中,参与者明显呈现多样性。大学部门、企业机构、团体及个人等参与到知识交流中,成立专门的知识交流中心或者知识交流机构,并且在基于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协作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企业机构及团体和大学部门、科研单位之间建立学习、知识传播、知识交流的平台或者网络。在知识交流中心或者机构会定期举办知识交流公共活动,由政府机构或者企业部门提供知识交流基金。知识交流集中在特定的知识领域或者垂直行业,例如医疗保健、建筑、教育科研、卫生服务、科技设施、自然环境、公共管理等。

1.2 知识交流的概念解析

知识交流是指知识载体进行知识的互动交流。知识交流是结构化信息的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生产者以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有步骤地、系统地、详尽地讲解知识,知识使用者以关注的方式,系统地或者有侧重点地吸纳或者消化接收到的知识。知识使用者指出知识交流的主要障碍是信息可获取性的稀缺。发现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相匹配的研究内容是知识交流有效性的主要组成部分。

知识交流是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使用者之间互动的、迭代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使用者可以获得所需的形式简洁、内容适用的知识,知识生产者可以获得关于知识使用者需求的信息,用知识贡献社会。知识研究、教授、交流与应用的目的是为商业或者公共服务带来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服务。知识交流对于企业的现有政策和战略而言,是相对较新的领域,这意味着许多不同行业的人员对于决策信息的强烈需求。

由于知识交流过程中涉及不同的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使用者,而知识生产者与知识使用者所处的所在国家或者区域、行业背景或者领域不同,因此各个机构或者组织对知识交流的定义或者解释也有所侧重。加拿大安大略省卫生保健信息交流平台(eHealthOntario.ea)设有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痴呆相关症知识交流社区(AKE),旨在为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痴呆相关症领域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保健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在2005年9月成立知识交流办公室,其知识交流的目的是促进4个合作组织(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丹麦电子研究图书馆(DEFF)、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和荷兰(SURF基金会)之间的交流协作,以便为知识交流和知识传播提供新的、显著的方法。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知识交流

(USGBCs Knowledge Exchange)旨在连接专业人员和绿色建筑教育资源,以便持续建立或推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以及增加专业人员的绿色建筑知识。丹麦图书馆与公共管理与顾问机构(DALM)在哥本哈根设立了知识交流办公室,旨在联合合作组织的优势,用同一声音说话,提升知识共享度以及合作的可能性,提升学习、教学、科研质量。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知识交流(KE)的任务是在有关科研和知识交流的全部活动中,为其大学及合作伙伴提供学术领导力和支持力,作为大学的所有公共、私营部门以及第三方组织深度或者广度访问技术、经验和资源的主要渠道,促进大学内外部门的伙伴关系,改善大学科研与知识交流的环境,加强大学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开发。发展、促进和确保成果卓越的持续性,并在整个机构中确保良好的道德操守。

从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知识交流具有如下特征:①针对性,由于知识交流具有行业性,而且不同行业内部,知识交流会因知识主体(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客体(知识需求者)的不同而形成差异性,而且知识需求发生的时间,选择的资源以及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因此知识交流具有针对性;②(社会)协同性,知识交流涉及不同的国家、区域、行业或者多个部门,需要进行跨(国家、区域、行业)组织的多个部门人员同时进行协调与配合;③创新性,知识交流鼓励以创新性的方式实施交换,并且创新性的使用知识,并且需要跨部门的进行资源整合;④临时性,知识交流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行业或者部门的人员或者资源进行整合,并且需要彼此的合作与配合,知识交流结束后原则上这些人员或者资源需要回到原有职能组织或者部门;⑤开放性,参与知识交流的组织、部门或者个人等往往有多个。他们通过网络、媒介为手段,采取合同、协议或者其他的社会关系形式联系在一起,知识交流组织、形式、内容等没有严格的边界或者规范;⑥动态性,知识交流过程中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在不同的时间可以相互转换、变换角色,例如科研机构、大学部门可以把科研成果转移到企业的实际运营活动中,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科研机构或者大学部门可以指派人员去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并且指导科研成果的实施过程。反过来,企业将科研成果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实践经验、调整转化情况如实地反馈到科研机构或者大学部门,指导教育与研究,促进科研人员素质的提升,改进教育科研的质量。

综上所述,知识交流是为了使知识客体(知识需求者)能够以可接收、可理解、可消化的方式获得、吸收并且运用知识,知识主体(知识拥有者)与知识客体进行互动,从而达到知识主体的知识与知识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在知识交流过程中,采用交流媒介为手段,例如会议、课程、视频、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等。知识主体(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客体(知识需求者)包括大学部门、商业机构、公共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文化组织以及个人等,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的知识需求情况下,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会相互转换角色,从而呈现知识需求的针对性和动态性。

2 知识交流的机制与模型

2.1 知识交流机制

知识交流支持经济发展,并鼓励企业参与知识交流及其举办的公共活动。通过知识交流实现研究合作以及技术、经验、知识的转移,满足中小企业在区域商业中的需求。知识交流提供商务咨询服务,支持企业发展。知识交流为创业项目设立奖金,扩大参与度,通过创新活动,例如开放式课程、财政资助、同行评审等,吸引非传统背景的参与者,提升参与者的价值。

知识交流允许参与者自由访问知识库,有权使用大学的设备设施用于会议活动等,共享设备设施,有权去参加大学部门、科研机构、知识交流中心设立的课程学习或者培训项目,举办公共性的会议例如产品博览会,并且可以公开地访问大学、企业的数据库。参与者自由地参与知识交流,并可以获取实践经验,例如参加实践课程。知识交流涉及协作性研究项目,并以知识需求为导向的活动。参与者需要利用知识交流过程中的团队顾问,在交流过程中,团队顾问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参与者的战略制定中,并给予指导。知识交流中心为参与者提供奖励、奖金等,鼓励社会参与,并且提升参与者的实践水平和能力。

成功的知识交流依靠商业界、学术界、公共部门、第三方服务与政策的多层面地、积极地互动。为了促进这些关系,专业知识是必需的,例如知识产权法。知识交流机构或者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培训、培养、教育、或者招聘专门知识交流人员。合作研究在充满活力的知识交流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研究涉及大学部门、公共资金提供者、第三方部门等。在知识交流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大学部门、企业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等彼此之间需要交换设备设施、交流经验、交流知识、交换人员,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以便于管理。

2.2 知识交流模型

上面研究了知识交流的范围,包括公益性行业、商业性行业以及其他三种类型,以此作为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领域。进而,分析知识交流的特征和机制,即进行合作性研究、为参与者提供开放式访问、为参与者提供资金奖项、制定或者举办公益性或者商业性知识交流项目和活动、支持经济科研及参与者素质、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商业界、学术界、公共部门等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交流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从知识客体、知识媒介、知识交流中心、知识主体4个方面展示了知识交流的过程。知识客体在明确本身的知识需求之后,通过知识交流媒介(会议、课程、公关活动等)进行知识交流或者提出需求。知识在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换过程中,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以协作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因特网的知识交流平台愈发普及,可以方便地进行知识沟通、信息交流、资料共享等。通过网络视频可以实现实时对话,或者电子邮件等实现异步沟通交流。因特网的应用还使知识交流中心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便于管理。因特网的运用还使知识交流直接化,处于网络终端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直接联系。因特网是面向全球范围的,知识主体或者知识客体通过网络可以彼此进行各种沟通、交流或者协作性地解决问题,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利用因特网,可以实时收集知识需求、处理知识需求和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提高知识客体获取、吸收、消化知识的速度,节省知识交流的时间。

知识交流中心通过公共资金或者商业部门的资助维持日常运转,并且为企业设定奖项,鼓励支持参与者的多样化。知识主体把自身拥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内容等与知识客体的知识需求进行匹配,假如匹配成功,那么会形成有效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的成果要进行反馈或者监督,从而促进知识主体的知识扩展或者知识丰富。知识交流中心对其所能掌握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为知识主体、知识客体提供服务。在某项知识交流活动结束后,各种资源可以回归各自的职能部门。

3 对发展国内知识交流的建议

目前国内没有正式的知识交流组织或者知识交流协会,在对国外知识交流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国外知识交流的经验,把技术和创新引入知识交流过程,培养和管理知识交流流程,发现交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用必要的技术或工具,创新知识交流过程:①设定行业性知识交流平台,针对不同行业构建不同知识交流平台。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并且可以在现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知识交流版块。例如食品行业可以在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食品工业网等正式机构的官方网站设定平台。建筑行业可以通过中国建筑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以及兄弟协会的官方网站设定建筑行业的知识交流平台。②设定不同行业或者部门的知识交流平台,进行跨(区域、行业)组织的多个部门人员协作与交流。例如在中国行业协会商会的官方网站设定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行业协会知识交流平台。在全国、区域或者地方,通过召开会议、提供培训课程和开展公关活动等形式推动知识交流。③制定政策措施。政府通过经济、制度、财政以及技术等手段鼓励知识交流的创新与开放,设定相应的基金或者奖金,支持不同组织、个人等通过网络、通信等途径,采取合同、协议等形式进行开放式的知识交流。④鼓励经济单位和大学的协作型交流。在知识交流过程中,经济单位(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制定互信机制。对经济单位与大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鼓励科研机构、大学部门把知识专利和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与研发中,并且指导与评估企业知识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实施效果。经济单位将知识专利与科研成果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如实地反馈到科研机构或者大学部门,提升科研教育水平,提高科研素质并改进教育科研的质量。

4 结论

知识交流是关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性知识的吸收化的交流过程,旨在阐明或具体化个人或组织的经验。本文探讨了知识交流涉及的领域与范围,并对知识交流的概念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知识交流的特征,即针对性、(社会)协同性、创新性、临时性、开放性、动态性。进而,探讨知识交流相应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交流模型图。本文是对国外知识交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没有涉及国内对知识交流的相关研究,并且对知识交流的质量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关注。

上一篇: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气氛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 下一篇:基于知识载体通信能力的知识服务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