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时间:2022-08-20 03:25:47

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rhrombosis 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1]。我院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54例,仅2例发生DVT,发生率3.7%,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年龄60~91岁,平均68岁。其中髋关节置换48例,膝关节置换3例,全髋关节置换返修术3例。分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者10例,2例发生DVT者均发生在围手术期,术后2天至1周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抗凝、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并发肺栓塞。

2护理

2.1明确病因,加强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54例均属高凝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同时患者术前因关节疼痛,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又因切口疼痛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以上因素均使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此外,手术中长时间被动,止血带的使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2]。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进行以下预防性护理:

2.1.1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髋关节手术后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垫入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每天2次放平肢体。膝关节手术后2天内保持伸直位固定,将床尾抬高,下肢高于心脏平面15~30度,下肢远端高于近端,过度屈髋及屈膝不利于静脉回流。

2.1.2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局部压迫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引流积血积液,术后第三天拔出引流管。如果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增加感染几率,同时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缓慢。因此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脱出,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块阻塞,引流袋应低于切口平面,保持有效引流,如果引流液过少而患者主诉局部肿痛时,应考虑引流不畅,应及时查找原因。

2.1.3 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术后定时更换,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练习,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穿弹力袜、使用弹力绷带、使用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器(CPM),及动静脉循环泵,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应因人而异。

2.2观察下肢血液回流情况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高发期是术后1~4天,而膝关节置换术后则最易在术后24小时发生[2]。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切口周围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多为静脉瘀滞所致[3]。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询问患者主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3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给予低分子右500ml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应用7天,预防术后DVT的发生,低右有扩容作用,能有效预防DVT老年人静脉滴注低右时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低肝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4]。人工关节置换术创伤大,术后一般不用止血剂而用抗凝剂,增加了术后出血的可能性。因此,术后24小时应密切观察TPR、伤口及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4溶血和抗凝治疗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相应治疗,常用的方法是立即应用尿激酶,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必要时应用介入溶栓术,溶栓治疗时抬高患肢,肢体常在1~3天内明显消肿,静脉输注溶栓药物1周后,改用口服抗凝药物。本组2例患者经静脉溶栓7天后症状缓解,继续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后随诊无复发。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V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

[3]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

[4]杨刚,吕厚山,高键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

上一篇:小儿肠痉挛的治疗与护理 下一篇:一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