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8-20 03:13:20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探索

长期以来,数学课和其他科目一样,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每一节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听懂、听明白这节课的“知识点”,学会运用教师所教授的解题方法、解题步骤解题。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是不容置疑的,可实际上,我们是把学生当成了一个容器,从不想学生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着怎样的思维活动。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人们日益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严重不足,“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以其承载的全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得到广大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是在课堂中如何具体实施,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鉴于这方面的原因,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拟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实施的意义及依据、实施的具体办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为这一全新教学方式的推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和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具体说来“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学生自主”,一是“探究式”,那么什么是“学生自主”,“学生自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认为“学生自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探究内容的选择自主、探究方式的选择自主,所谓探究内容的选择自主是指选择什么样的探究题目,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当然学生如不能提出,教师则可给予相应的帮助,多选一些题目,再让学生选择。所谓探究方式的选择自主是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立探索、小组合作探究或是先独立探究遇到问题再合作等等不同的探究方式。关于“探究式”我们认为具有这样的特点: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个性,开放性是指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探究可能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实践性是指它是一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是指探究的方式、结果与众不同;个性是指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看法。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及依据

(一)“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不管是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师生由不平等向平等的跨越,为师生实现真正有效的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自主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它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分析、假设、推理、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因而具有逻辑性和实践性。相对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言,“自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依据。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自主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我们本身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来说,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直接教给学生,学生没有付出自己的思考和努力,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解决办法、问题的结论就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多大的喜悦。但如果这个问题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并且通过了自己艰苦的思索和努力,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那种成就感、那种喜悦也是没经历过的人所不能体会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的不仅仅是曾经学到的知识,还有思维、灵感、想象力以及许多附加的情感因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才能得到很好开发,学习也才有永不衰竭的动力。

3.数学学科在新时期所承载的教学使命需要“自主探究式”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数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所承载的教学使命也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的传授,而是附加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数学教育向人、向生命本身回归。而“自主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承载或是完成这样的使命。

三、“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实施的具体办法

(一)选择具体、开放、合理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题目。

这句话中关于“学生感兴趣”这一要求不难理解,前面也提到过,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那么什么事“具体、开放、合理”的探究题目了?这里的“具体”换个词就是“明确”,就是这个题目,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干什么,要探究什么,它可以是一个或一类具体的纯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和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题目具体明确,学生才能有的放失,不致盲目或偏离主题;“开放”是指这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结果或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探究才会更有必要更有意义,蕴含更多的创新因素;“合理的”是说题目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也就是“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这个度把握好了,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有效分组,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品味探究的乐趣。

一般来说,较有难度的探究,我们都会选择分组合作这种探究方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方面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但是要实现这两点并不容易,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采用过这样的方法,但因为组织不力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小组合作成为了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成为少部分优秀学生表现的舞台,大部分学生逃避思考的“避难所”,这明显不是我们所要求和希望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没有进行有效分组。那么,什么是有效分组?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一般来说每组至多5―6人,且各有所长,性别不同。在每一组中,要求有些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有些同学计算底子好,有些同学推理能力强,有些同学书面表达能力强等,只有各有所长,才能实现合作,很好的分工。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积极的参与进去,探究才能顺利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先采取自由组合,然后再个别调整。

(三)适度备料,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必要前提。

在数学课堂上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需要给学生备料,那么都应该准备哪些材料?一般来说,老师在探究开始前要对探究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哪些数学公式,这些知识、公式学生是否学过,是否熟悉,对于学过但不经常用、学生可能遗忘的知识和公式以及没学过但是一说就明白的知识和公式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的材料了,教师可以事先将其书写在黑板上,或是打印在纸上发给学生,这样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这种问题就可以很快解决。

(四)巡回指导,适时点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前面我们虽已为学生备料,但是其一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都想到;其二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可能我们认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学生却没有掌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巡回指导,密切注意每个组的探究状况,及时的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让探究不致停滞不前。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遭遇“瓶颈”,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探讨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则解决具体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如果不可行,则要适可而止,重新思考解决的办法。

(五)对每组同学的探究成果进行多方评价,力求合理公正,多鼓励。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对各小组的探究成果我们要进行多方评价、多元评价。一般来说我们可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三个环节,评价可从多个方面着手,例如创新度、正确度、准确度及探究态度等。评价完成后可把每组的探究成果整理成文、装订成册保存在学习委员处,大家可随时借阅、翻看。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同时也为课后的继续探索保留了“火种”。

四、结语

总的来说,“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实践既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数学课堂改革的契机。在上面的文字中我将自己近年教学及学习的所思所想所得都悉数的与大家分享,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它的完善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索。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越来越精彩,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春霞.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34):73.

[2]选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3.

[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理性思考,2002,(6).

[4]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08) .

[5]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08).

[6]王升论.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价值[J].学科教育,2002,(04).

[7]刘树仁.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实施要领[J].基础教育研究,2001,(Z1).(编辑王影)

上一篇: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从就业看师范生核心竞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