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8-20 02:07:26

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 要 目的:减少留置导尿管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留置导尿的住院患者采用完整的护理方法,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每天用0.05%碘伏进行2次尿道口、会阴、尿管的清洁消毒,每周更换集尿袋2次。密切观察患者尿液性状,通过静脉补液或口服补液,保证患者每天尿量>2500ml,定期进行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结果:自2006年3月~2010年6月因留置导尿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率(2.5%)明显低于院内发生的泌尿系感染的平均水平(24%)。结论:采用完整护理方法能降低因留置导尿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留置导尿 护理 体会

留置导尿是目前治疗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泌尿道感染是医院最常见的医院感染,根据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报告,医院泌尿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5%~45%,居医院感染的首位,其中80%与留置泌尿道插管有关 。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菌尿阳性率也逐日增加。泌尿道感染可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严重的可导致死亡。预防和控制泌尿道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正确规范做好留置尿管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留置导尿患者80例,男60例,女20例;年龄9~80岁。疾病种类:前列腺增生38例,脑出血监护患者25例,膀胱占位16例,输尿管狭窄肾积水1例。留置尿管天数7~28天。

护理措施:①入院查尿常规和尿培养:指导患者清洗会后,留取中断尿液做培养和药敏。留置导尿期间每周抽取尿液做培养按无菌操作技术的方法,用无菌注射器从尿管内抽取尿2~4ml,放入尿培养管中,送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常规检查。尿培养阳性或常规检查出现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为尿路感染,尿常规和培养阴性者为正常。②严格把握导尿指征:除非有明确临床指征,否则应避免插导尿管。如果必须插导尿管,应限制引流的持续时间,树立插入导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对于尿失禁患者,应了解尿失禁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练习患者排尿,不能自行排尿时,女性尿失禁患者用尿不湿,男性患者采用男性集尿袋。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留意练习自主排尿功能,训练膀胱反射,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尽早拔出尿管,缩短留置尿管时间。③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在进行导尿管插入和其他侵入性泌尿道操作时,采用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在进行插管或接触导尿管系统操作前后,必须保持手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导尿前先用温水清洗会阴,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2遍,然后在严格无菌操纵下进行导尿。插管时戴无菌手套。采用合适的剂进行非创性导管插入。应用的封闭式引流系统必须保持密闭,避免使用开放式引流系统。尽可能地把尿管固定牢,防止尿管在尿道内移动。留置导尿后,天天用0.05%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四周2次,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洁无菌。④尽量不行膀胱冲洗 对留置导尿的患者,在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其多饮水、多排尿,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每天饮水量成人>2500ml,小儿1000ml左右,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用有抗菌能力的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引发感染[1]。如有血凝块、黏膜碎片阻塞尿管时,应更换尿管,不得冲洗。⑤严格无菌技术,遵守操纵规程:进行尿管护理时,操作要认真,特别是固定尿管的左手必须保持无菌,绝不能接触消毒后的皮肤,保证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绝对无菌,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的感染。尽量避免分离尿管和集尿袋接头,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需做尿培养检查时,以无菌操作从尿管的外壁用空针抽取。⑥保持引流尿液通畅:随时留意观察尿液颜色、尿量,留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发生尿道口污染后,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结 果

80例患者中,出现泌尿系感染3例,均为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感染率3.75%。

讨 论

总之,导尿是引起医院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2]。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尿管和尿道间隙细菌上行感染,尿管和集尿袋连接处及集尿袋口污染,且留置导尿的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高。预防尿路感染的最好办法是严格把握导尿指征,尽量不插尿管。留置导尿后,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进行完整尿管护理,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使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3]。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帮燮.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343.

2 钟秀玲,李小瑛,罗艳霞.医院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和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2,9(1):7-9.

3 谢桂云.导尿术致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讨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3):188.

上一篇:减少产科护理纠纷的对策 下一篇:护理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