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片区产业扶贫的关键点

时间:2022-08-20 01:41:18

秦巴山片区产业扶贫的关键点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致贫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重庆的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重要组成地区,也是重庆扶贫工作重点“两翼”之一。近年来,通过实施整体搬迁、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实现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目标任务的要求。但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未来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仍然较严峻。

近一段时间,我们先后到这些地区进行了走访和座谈,我们发现,产业扶贫是各方都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因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来源,约占总收入的六成

左右,其中,又以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最高,大约八成。另一方面又因为产业发展困难、成效发挥滞后缓慢,基层干部和群众又存在很多困惑和困难。

一、重视当前产业扶贫工作的几大障碍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产业引不进来,或者稳定不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在这个机制作用下,资源流向趋势是落后地区的优良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的优良资源向城市聚集。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人才资源、高端消费的外流。尽管不断加大地方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及部门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但很难抵减市场失灵对贫困地区的“抽血”效应,难以改变贫困地区投资差距大,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的现状。此外,由于贫困户普遍缺乏知识和技能,产业项目实施能力较弱,产业方向不明,主要依靠传统种养业收入,农户增收难度较大。产业支撑不稳定,还需大量的后续扶持工作。

二是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大。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综合交通滞后。比如走访调研的城口县,目前是重庆不通高速的最后两个区县(另一个是重庆的CBD渝中区)之一,而且部分高山村落对外通道十分不便,部分群众出行的基本生活问题都还未能全部解决。另外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如武陵山重庆片区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2%,农业生产的条件差,成本高,不利于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调研中我们就发现,由于财力、人力所限,尽管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但是目前设施建设主要还是以满足居住功能为主,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等经营考虑并不充分,乡村旅游的条件较差。主要体现在市政、环卫、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极不完善,房屋标准低、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三是生态环保和增收扶贫工作的双重约束不断加强。片区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8个禁止开发区域。尽管近年来扶贫成效明显,但是重点贫困县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从人均绝对值来看,与非重点贫困县和其他区县相比差距都还在进一步拉大。生态建设地域广、要求高、难度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四是产业发展的成效滞后和不确定。重庆市高山、深谷及石漠化地区居住的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十分滞后,远离城市市场;贫困人口知识和技能缺乏,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较高。依靠产业扶贫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短期成效难以全面显现。再加上,市场的千变万化,农户对产业增收的期望存在不确定,容易动摇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议产业扶贫坚持四个立足点

实施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于地方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提高片区经济发展质量,将增加扶贫对象收入作为重要出发点,推动片区又好又快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1、着眼于强化提升发展能力这个根本

实践表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不能靠大规模的外迁移民解决,绝大部分只能在县域内的行政辖区就地解决。因此,增强扶贫对象特别是扶贫重点县的产业发展能力是关键。从生产力宏观布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综合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切实解决发展“瓶颈制约”问题;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要求,加快重点县市场、特色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开发力度,构筑产业发展战略平台,培育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支撑产业;对重点县县城及重点镇,从规划、土地、投入等方面加快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功能。

2、着眼于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资源要素资本化,增加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一是扩大农村资源要素确权范围。除了耕地、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之外,把荒坡地和溪河塘堰等要素纳入确权范围,由“三权”扩大到“五权”。二是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三是把农村撤乡建镇、自然村合并过程中空置的农村学校等公建项目土地及房屋资产确权到村集体,并量化到村民个人,作为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

3、着眼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产业扶贫效率。

――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重点的产业加以培育。无论是在搬迁扶贫或整村推进、小片区开发过程中,凡是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应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着力推进农业旅游结合,鼓励农户或社会投资者兴建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并以此为依托增强农业的观光、体验、参与功能;着力推进农商结合,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居住点和小片区开发,注重餐饮、文化娱乐、购物等商业网点配套;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整合相关涉旅游、涉农资金,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用电、用水、村社道路等基础设施问题;加大贫困搬迁户发展避暑休闲乡村旅游支持力度,不断增加贫困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

――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社,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针对农村劳动力空心化、贫困户劳动力更弱、单个家庭实施产业化项目能力弱、增收效果差的实际,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特别是股份合作社这一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在政策安排上,对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低收入群体占比大的股份合作社,纳入扶贫资金重点资助范围,资助中的一部分可作为贫困户的股本金。到户到人扶贫资金变直接到户到人为间接到户到人,扶贫资金连同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一起折算为股份,对贫困户发股权而不发现钱,既实现精准扶贫,又增加了股权收益,劳动力还可离土离乡外出务工或从事小本生意获得收益。

――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对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依托的高山移民或小片区扶贫开发项目,除了发展股份合作社之外,还可引入品牌酒店发展连锁、加盟等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家庭旅馆或农家乐之间发展联盟经营模式,加快软件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档次、做大规模、形成品牌。

4、着眼于发展农村互联网经济,推动新兴产业模式的发展。“互联网+农业农村”是实现重庆农业农村“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供给稳定”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推动互联网对农村经济的结合,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互联网+生态农业”,有助于将落后地区最原生态的农产品,和大城市高端人群消费需求进行精准对接,真正实现“将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推动“互联网+生态旅游”,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种养殖大户、家庭或个人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开展涉农企业、农养殖产品、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的品牌塑造、产品宣传与推广工作。

上一篇:青海 颁布《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 下一篇:经皮长尾可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