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能错位的分析

时间:2022-08-20 01:20:52

教师职能错位的分析

摘要:教师是教育功能的实践主体,但社会对教师职能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定位,包括角色定位错位、功能序列错位、教学内容错位及手段性错位。由于这些错位导致了对教育的潜在损害,甚至影响到国家总体的长远利益。本文围绕这些错位进行了分析,旨在澄清一些错误认识,还教师以本来的面目,以便正确界定教师职能。

关键词:教师;职能;错位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11-02

教师是干什么的?历史已经给出了很多答案。在农耕社会里,经验和经历都非常重要,这些东西一般是老者才有,所以渐渐养成了以“老者为师”的风尚,简称老师。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现代学堂和教育的兴起,就把老师改成教师了。建国以后,还为教师奉送了几顶好点的帽子:人民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等。乍一听,这些称呼很崇高,仔细一想就感到可怕了。当园丁总少不了修修剪剪,哪些地方该剪,哪些地方不该剪呢,总让你难以下手,因为你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啊,一旦剪坏了,就误人一辈子。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你凭什么去塑造别人的灵魂呢?如果避开这两个令人生畏的称呼,还有一个好受点的说法:教师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这个说法好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仔细分析,问题并不少:要教什么书?怎么教?要育什么样的人?如果能对上述问题作出统一的安排,无疑是按照某种“思想”完成标准品的生产,就像流水线生产一样。如果不作规定,在同一个“教书育人”的帽子下,可能会出现形形、甚至彼此迥异的教书育人方法。综合对教师职能的各种认识,我们发现在对教师职能的认识和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错位。

一、教师角色定位错位

规定好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在设计教师角色时存在定位错误。为师之道,在于学问。对学问的研究和传播就是对真理的追求过程。老师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要训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进行批判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发自身的潜能,认识自我,进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等等。然而,现行的教育实践仅把教书当成了正当职能,这种做法充其量就是一个知识的小贩,把自己学来的知识再贩卖给学生而已。至于育人的工作也放在了教师的肩上,这可就让老师为难了。一则,育人的工作过于艰难而复杂,不是教师所能独立完成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以为万事大吉了;社会则袖手旁观,等着老师把人才培养好,自己坐享其成。二则,育人工作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也不是教给他们几本书而已,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艺术化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老师本身要有很高的修为(这在很多学校已经做不到了),而且要有教育的自由裁量权(这一点也根本做不到)。这样看来,给予教师的荣誉称号很高,赋予教师的任务极重,但教师拥有的权力却极为有限。如果教师拥有了能力和权力,他就可以“育人”了吗?庄子总是小心翼翼,怕为人师,虽然“小知不及大知”,但毕竟“大知”也不是绝对真理呀;既然都不是绝对真理,以“大知”教育“小知”,不亦谬乎?这种看似不可知论的腔调,恰恰是对现代教育的当头棒喝。其实,作为教师并不能教会学生学习什么,只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而已,是在启发他们不断地“悟”。如果学生悟不了,他什么也学不会。道家所谓“功成身退,万物皆自然”,是很有哲理的,值得我们玩味再三。正是对教师职能和角色的错误定位,才让教师满足于教书而已,育人工作无从谈起,即使勉强要做,也是力不从心。

二、教师功能序列错位

对人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现代优生学已经表明,要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开始培养,就是为孩子出生做好准备。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是:最重要的教育在孩子的幼年阶段。有的说六岁之前,也有的说是三岁之前。人才教育的战略重点不在大学阶段,而在启蒙的幼儿阶段。实际的情形是,很多家长以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作为判断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准,一切以考大学为指针。于是,应试教育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由于对孩子的全面成长关注不够,对于幼儿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严重的就是师资跟不上。我们在这一阶段投入的教师主力是幼儿师范毕业的老师,本科毕业的老师就不多。农村教育的状况更加可怕。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是一座不可再生的丰富宝藏,由于错误的开采会毁掉这座宝藏!人的一生。,种情形正在大量地发生,看看马加爵式的人物还不够寒心吗?由于教师力量配置的序列产生错误,导致了整个教育体制的本末倒置,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到了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已经20岁左右了,即使大学老师都是天才,又能发挥多少作用?这么多年的大学老师的经历常常让我们痛苦,我们不得不对一些被损害的孩子做纠正性治疗,但是很难,几乎不起作用。

三、教师教学内容错位

如果说教师的职能之一是培养人才,这是不会错的,尽管人们对人才的标准认识不一。但选择什么内容却大有讲究。对目前我国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教学内容展开的层次上存在严重错误。从婴幼儿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对他们进行说教,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等。这些道德性的说教一直伴随孩子成长。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人生追求“真善美”,但合理的路径应该是真美善,而不是善美真。科学是人生的根基,由真而美,由真和美而善,最终的结果达于至善。我们给予孩子太多的道德说教,可我们给他们的科学的东西很少。由于目前的教学体系过分注重品德的培养而忽视了对科学的培养,美育也有所忽略。注重道德性教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颠倒的顺序并不符合人性的发展过程,甚至有造作和拔苗的嫌疑。所以,脱离了科学的道德说教容易流于空洞,难以达到美境和善境。这种教学内容的错位,使得中国人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喜欢不着边际的道德化空谈,陷入庸俗人际关系的泥潭而不可自拔。更严重的是,过早的道德教化让孩子不堪重负,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性,都变成了老头似的,没有了活力。因此,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中,多了一份老成持重,但少了一份青春活力。两项权衡,我们以为活力更加重要。

四、教师被利用的手段性错位

教育是目的还是手段?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教育看成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工具,教师就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工匠。这种过分的功利思想对教育而言是有害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社会服务,也不是把人培养成一个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教育还有超越其上的自身目的性。教育的首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而幸福的人。马克思讲,人类的最高目的就是促进人类自身的解放,达到个性与自我的充分完善与发展。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有一个外国的老奶奶还这样教育她的孙子:你可以失去健康和自由,但你不能失去你的个性。中国早期的老庄哲学就很不同于孔孟儒学,特别是庄子对生命有着充满激情的讴歌与赞美。然而,这一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后世把庄子归入消极一派,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这种本末倒置的手段性错位严重忽视了教育本身的更高目的,妨碍了个性的培养,减少了社会生态的多元性。暂时看来有利于稳定,长期来看,将对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极为不利。鲁迅先生讲过,在个性的沙漠上不可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国家[1]。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个性,那他还能叫做人吗?因此,这种手段性的错位妨碍着人的个性培养,害莫大焉!教育和教师作为标准人才的生产工具和手段,这是现代教育的极大悲哀,是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错误认识,也是教育本身的过度异化。

中国文化的大悲哀就是喜欢混沌,讨厌把事情搞得太清楚。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让教师承担了真、善、美的全部教育任务,实际上这是教师所不能承受之重,因为,这无疑要求老师都是“圣贤”。从孔孟一路传下来的士人们的高傲心胸不愿承认自己有所不能,因为他们都是以“平天下”为己任的,结果,胸脯是拍过了,承诺却实在无法兑现,全部原因只有一个:原本你就不该承担,因为你做不到。因此,把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留给教师,把其他的东西还给社会,这是唯一可行的好办法。教师职能中存在的种种错位,可以说危害极大,但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极其复杂。为了便于表述,在文中使用了偷懒的办法,简单地称之为“错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转变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还有非常艰巨的工作要做。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上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生成 下一篇:统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