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们比,我们缺少什么

时间:2022-08-20 12:12:23

2010年,我被派往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Alfred University)任教一年。不过,在美国时,我既给美国学生授课,也旁听美国老师的课。因此,我在那里既是教师也是学生。这样的双重身份使我能更清晰地了解我那些外国学生或者说同学们的特点。我发现,早年我对国外青年的消极看法并不客观,而相比之下,中国青年也不如我想象中那么积极向上。都说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年输了,这个国家也许就输了。因此,笔者依据自己美国之行的所见所闻,将中国青年与国外青年进行比较,看看跟他们相比,我们是否缺少什么。

关于梦想,我们行动太少

在美国时,一次与来自韩国的C和Z一起聊天。C问我:“Rebecca,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把我给问住了。从小到大,我的确对未来作过很多畅想:最开始我想当服装设计师,后来我想当外交大使,再后来我对自己未来职业又有了新的幻想……但是,盘算来盘算去,我认为这些畅想没有一个可以称为梦想,因为我从来没有把它们当回事,也从未努力去实现它们。于是,我只好羞涩地摇摇头,回答说:“我没有梦想。”C以为我在开玩笑,对我说:“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有梦想的!”C说想从政,Z则说自己想当公司高管。他们都饶有兴致地谈论着自己为实现梦想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这次谈话后,我开始反思,寻找自己没有梦想的原因。我发现自己从来就没有认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梦想,做事情从来都是半途而废。每次心血来潮地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时,我都以为那是自己的一个梦想,于是开始谋划与行动,但真正做起来却只有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后,我便会对自己的“梦想”产生质疑:我真的能实现它吗?它真的适合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一连串的怀疑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放弃。因此,我尝试过实现自己所谓的诸多“梦想”,却终究一事无成,以至于到最后都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有真正的梦想了。

相信很多中国青年都有与我相似的经历:长大后我想当一名科学家,我想当一名教师,我想做一个旅行家……从小到大我们都爱谈自己的梦想,但我们却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它们,没有思考如何去实现它们,更没有付诸行动。

梦想似乎并不是人生的必需品,但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没有灵魂的生命,寡淡无味,毫无激情。而没有付诸行动去实现的梦想只能称为“幻想”。就像南非裔酒店业大亨索尔·科兹那(Sol Kerzner)所说的那样:“梦想如果没有行动,永远都不会伟大!”

关于世界,我们知道得太少

有一次上口语课,一位来自日本的学生Yoki做演讲,他的题目是“问题”。他援引了很多日本媒体的报道来证明是日本的领土,说的时候振振有词。作为中国人,我听到他的论述时,几乎是出于本能地要站起来与之辩论,提出反对意见的。然而,我搜肠刮肚,却想不到具体的依据来驳斥他的观点和立场,最后只能泛泛地发言说:“的领属问题是存在争议的,中国人认为是中国的领土。” 那时,我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辩解是多么无力,见识又是多么狭窄。

在只有短短数百年历史的美国,许多普通民众都了解世界局势,关注新闻热点。他们会和中国人讨论三峡大坝的利弊、劳动力市场的萎缩、食品安全等问题,而且谈论时说得有理有据、条条是道,并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评价什么是“好”或“不好”。而我,一个来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留学生,却在想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时连个论据都拿不出,何其汗颜!

这些经历让我了解到,相比其他国家的青年,我们对外部世界关注太少,对课本以外的世界了解太少。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只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同我一样见识尚浅的中国青年们,多了解了解这个世界吧,至少当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有分歧、需要辩论时,不至于理屈词穷。

关于学习,我们还不够刻苦

很多人都认为,亚洲学生学习刻苦,中国学生更是其中最刻苦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他国家的学生真的不如中国学生勤奋吗?其实不然。

我任教的这所美国大学在综合排名方面不算靠前,但这里的学生学习都很下工夫。学校的图书馆一般开到凌晨一点,平时基本上座无虚席。大部分教授对学生的出勤率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一个学生某门课缺勤三次,就无法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如果在中国大学推行这一标准的话,相信有一半的学生都无法毕业。除了出勤方面要求严格外,这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有非常大的作业量,而且作业的难度不小。

在美国时,我因为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因此在学期开始时给一位写作课教授写信,请求他允许我旁听他的课。教授回信时非常直接地说:“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是要多练习。我不反对你来旁听我的课程,但是如果你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提交课程作业,我建议你不要旁听我的课。”起初,我觉得交作业这个要求是“小菜一碟”,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怕过作业?可是听课后我就傻眼了,老师对作业的要求之多令我瞠目结舌。这个写作课程每周上三次课,作业安排如下:第一次课留的作业是写2000~5000词的英语作文;第二次课讨论作业,然后分小组修改作业;第三次课继续修改作业,然后把作文终稿交给老师。

我最终没能完成这一课程的作业任务,整个学期要交八篇作文,我只交了三篇,其余的五篇我实在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我感到很惭愧,但我十分感谢这次经历,它让我真正认识了美国大学的教育,纠正了之前对美国学生的误解。美国的大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教育,国内盛传的“university是‘由你玩四年’”的说法在美国是完全不成立的。而且,美国的学生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自由散漫,他们在对待学业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我自己在美国教的学生就是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工工整整,有个别学生还会超前完成作业。

娇生惯养的中国娃

在中国,父母一般都非常宠爱孩子,孩子们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依然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特别依赖身边的人。而在美国,一两岁的小娃娃就得自己动手吃饭了。即使他们自己动手吃饭会吃成大花脸,大人们也不理会,等着小孩自己解决。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具备了基本生活能力。

在美国时,我经常开车带着学生们出去玩。有一次,我开车带着一群中国留学生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玩。他们都是男生,作为一名女士,我以为有这些大男生在,我可以多个依靠。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都以乘客身份自居,一点都不记方向,也不关心怎么走。当我开错了方向向他们询问时,他们傻眼了,只说不知道。但和美国青年出游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懂得最基本的道路常识,也很有主人翁意识,虽然是乘客,但也会主动帮着司机记路,以防意外情况发生。相比之下,我感觉,中国青年在生活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与美国青年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美国工作的这段时间,我长了许多见识,更看到自身的不足。知道了与他国青年相比,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希望我的经历能带给其他青年同样的思考。毕竟,知道不足,才能有所长进。

上一篇:Take the Subway 节能减排,如箭在弦 下一篇:狄更斯:拥有恶魔能量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