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08-20 11:59:53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 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不仅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而且从将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更新。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标 基本理念 转变观念 角色定位

一、领会贯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转变音乐教学思维

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按理说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的。然而,很多音乐教师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学生上音乐课时耳朵塞着mp3;有的学生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我又不想成为音乐家,这么多的‘哆口来咪’,看到都害怕……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原来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音乐课失去了乐趣,同时也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我们将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理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学生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这样的音乐课,学生肯定是欢迎的。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观念,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学生们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无论你在课堂上给他们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

音乐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上一篇:新课程下如何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下一篇:培养五年制幼师生教学活动目标设计能力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