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设置的改革

时间:2022-08-20 09:57:44

深化课程设置的改革

近年来,艺术教育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和《2001年─201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先后出台,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根据本校的条件,开出了艺术选修课、必修课。各高校也充分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困境与不足。笔者认为:面对目前的艺术教育现状,从制度与政策上给予切实的保障以及对艺术素质课程设置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改革是艺术素质长足发展的关键。

一、 制度、政策的保障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石

国家教育部在1989年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我们应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艺术教育的特点,给艺术教育以组织和制度保障。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出现的一些政策与制度上的弊端与不足表现如下:

1、部分高校还存在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的现状。

虽然各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给予了一些重视,但美育教育的归属与定位一直都很不稳定,在部分高校仍存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的现象。艺术素质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⑴大多数高校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隶属于人文学院或艺术类院、系,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小,但课程设置与管理较统一,教学性质也较明确。

⑵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文化教育中心等,但均挂靠在某一部门如学生处、校团委等,在人事、财物、教学管理、艺术团指导等权限上差异很大,性质与定位也很模糊。

以笔者从教的学校为例,目前就属于第二种,因为隶属或挂靠,艺术教育中心在职称申报、工作量考核、申报科研项目、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受到所隶属或挂靠单位的制约,且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师的艺术团指导以及艺术实践工作得不到承认,教学工作量计算和其他学科专业“一视同仁”,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⑶少数高校成立了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人财物、教学、科研等均有自。

2、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没有被明确,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纵观全国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有的命名为美育教研室,有的命名为“艺术教育中心”,挂靠在团委或公共课部等,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等均没有引起重视,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如该拥有多少编制,中心的主要性质与功能,学校如何核定该中心的工作总量,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如何保障,艺术教育类的科研怎样加强,艺术类课程长远发展有何规划等均缺乏考虑。

艺术普及教育是需要投入、短期内又看不到回报的工作,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条件支持才能发展。以笔者从教的学校为例:目前,团委规定艺术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团委工作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即:排节目、参与活跃校园文化的一些素质拓展训练等。而艺术教育应该是以美育课程的普及性教学,即第一课堂为主要手段与方法来对整个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中心以第一课堂为主的教学功能没有被明确,美育教师也相应成了“边缘人”,影响了艺术素质课质量的提高。

作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美育决不是可有可无,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也决不是可有可无。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实际上,除了培养创新思维,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因此笔者建议:

1、各高校应该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

2、明确职责,艺术教育中心应统筹负责全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管理高水平的艺术团等;

3、正确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量计算、教师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

二、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艺术素质教育发展一项长期的工程

教育部体卫艺教司杨贵仁司长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会议上说:“目前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搞好艺术课程的建设。”就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而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给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合理定位,科学设置音乐课程,使之规范化、系统化。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显然在课程建设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课程建设是基础、核心内容,课外活动应该在课程建设基础上展开,在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或升华学生的艺术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依据自己学校现有艺术师资开设的多种艺术选修课,以笔者从教学校为例,人文素质类课程总共有20多门,分别归属于文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体育课部和团委美育教研室。这样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对课程性质与特点比较模糊,也不便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的统筹管理和安排。因此,通过多年实践和充分调研,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要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各校实际,设立一至两门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可以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并适当增加学分。众所周知,对于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的大学生每人都必修7门,18个学分,大学体育每人也必修4个学分,而校级选修课的学分不足10个,美育的学分就更是难以保证,这里存在德、体、美学分严重失衡的问题。如何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值得我们思考。为了让美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合理调整学分分配、适当增加艺术必修课程,很有必要。

2、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如可以开设文化底蕴雄厚的,并体现学院特色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管理》等。而在课程的管理上,应该统归口于一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让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课程得到规范科学的管理,拥有与其他专业课同样的教学评价体系。

3、要根据课程体系寻找相应的师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艺术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抓好常规教学 。作为公共音乐课,往往教师本身和学校都不太重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以致于现在虽已列入选修课范围,但整个课程系列及教学还很不规范。我们应从抓规范教学入手,加强教师的自我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增加音乐课的吸引力,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经验得出的一些思考,要让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还有许多。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者,我们乐于并将充满信心地不断实践和研究,坚持不懈地努力,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

上一篇:花鼓戏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由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看汉代漆器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