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与价格调整行为研究

时间:2022-08-20 09:18:2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与价格调整行为研究

银行产品定价既包括新产品的初次定价,也包括产品存续期间的价格调整。对中间业务产品来说,除部分实行政府指导定价外,绝大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正逐步市场化,银行定价自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兑现加入WTO的金融服务业承诺,外资商业银行在地域、经营业务范围限制已基本取消,银行中间业务竞争不断加剧。近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研究,如Drake和Liewellyn(1995),Weinberg(2002),Holthausen和Rochet(2006),Calomiris和Pornrojnangkool(2006 ),涂永红、李向科(2004),于凤芹(2005),陈培琛(2005)等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方法和策略等的研究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定价与中间业务产品定价分开来研究,忽略了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高交叉需求弹性;其次,对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研究缺乏对价格形成机制和决定商业银行价格调整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在大多数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研究中,隐含了客户同质性假定,忽略了银行需求方的结构变化,把银行客户简单地作为定价的环境变量来处理。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

定价机制主要是指定价的机构和制度,是经济系统中不同经济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研究定价机制不仅要研究价格形成的场所,还要研究在不同定价场所各市场主体依据自身利益来定价的控制能力或操纵价格的能力。市场定价机制不等于自主定价机制,前者只是指出了定价的场所,没有描述各市场主体的定价能力。银行产品价格可以在政府、市场和企业内部三种场所形成,在三种定价场所中,银行定价能力依次增强。按照这样的标准,公共经济学定价机制(政府定价机制)属于完全的非自主定价机制,产业组织理论定价机制和新制度经济学定价机制属于自主定价机制,新古典定价机制是居于两者之间的准自主定价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还担负部分政策性融资和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金融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是多个参与人共同博弈的过程,存在政府定价、市场准自主定价机制和完全自主定价等多种定价机制,如图1所示。政府、市场和银行内部是定价的三种场所,主要的机构或市场因素有政府和市场供、求主体。

政府是定价机制中最关键的机构,直接决定银行产品定价的地点和市场供求方定价权的大小和范围。在我国,央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的主要机构,但其他权力部门如全国人大、国家发改委和政协都可以对定价机制造成实质性影响。银行业同业公会是非政府组织,能对会员银行的定价起到约束作用,对非会员银行没有约束力。所以政府的权力机关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中直接确定银行定价的范围和定价自的大小。我国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的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包括人民币基本结算业务(如银行汇票、本票、支票、汇兑等业务)、个人客户零钞清点、储蓄帐户大额取现业务。

创新的中间业务产品是完全自主的定价机制,这些产品基本上不受政府和银行市场结构的影响,创新产品定价主要受银行定价权的内部分配结构、定价战略和专业定价人员的定价技能。定价权的内部分配结构是指总行、分支机构的定价权利分配和统一权力层级的不同人员之间的权力分配结构,定价权集中于总行,增强了总行定价权的控制力,但分支机构定价时缺乏灵活性,同一权利决策层的权力分配给业务经理(行长或主任)还是专业定价人员影响定价权的发挥。定价专业人员的定价技能直接决定定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多寡头垄断结构决定了政府放开定价的传统中间业务产品价格决定的场所是银行,但要受到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银行客户的影响,是准市场定价机制。银行业产业结构决定特定银行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完全垄断的银行产业结构取消了市场定价机制,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将企业自主定价机制排除在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替代产品会削弱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权。银行客户是市场定价机制中的需求方,非银行产业的集中导致了单一客户的业务规模不断加大,需求方的结构变化破坏了银行客户同质性假定,中小客户对定价的影响力不大,他们是价格的接受者,但大客户不是价格的接受者,他们具有和银行进行议价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价格调整行为

从上面的分析表明,在不同定价机制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价格调整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在完全的政府定价机制下,企业的价格调整行为按照政府的吩咐进行;在完全的市场定价机制下,银行按照边际条件来调整价格;当定价机制处于完全政府定价和完全市场定价机制之间时,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是各种市场力量的博弈结果。

(一) 客户忠诚与商业银行价格调整的静态博弈

先给出一个商业银行价格调整行为1阶段博弈模型的数字例子。博弈模型中有三个参与人,其中是两个处于寡头地位的银行B1,B2,另一个是商业银行的一个代表性大客户C,他们都只存在2期,并且信息是完全的。假设银行只提供一种中间业务服务,并且初始状态t0的价格是相同的(p0=2),银行在t0时间调整价格。在时间t1,银行可能有两种情形:如果银行成本上升,可以提价(p1=3),如果成本下降,可以降价(p1=1),也可以不调整价格(p1=2)。银行有两种战略(调整价格,维持价格不变)。银行客户没有定价权,之所以进入博弈是因为大客户可以影响银行的支付函数,假设客户有2个单位的中间业务,最初将业务在两个银行平均分配,有两种战略,分别是保持现有业务分配比例不变(忠诚)和调整现有业务的分配比例(背叛)。参与人之间的支付函数只是转移支付,客户调整业务分配比例时,除了需要支付中间业务价格,还需要付出1个单位的调整成本,假定面对价格调整,客户会将业务全部调整到低价银行,如果银行价格调整的幅度相同,客户付出信息搜寻成本,但不改变在银行间的购买比例。时间各参与人的支付支付矩阵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

图2.1 提价博弈

图2.2 降价博弈

在图2.1的提价博弈中,存在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提价,提价,(忠诚))、(不提价,不提价,(背叛)):给定客户是忠诚的,(提价,提价,(忠诚))均衡出现,给定客户是不忠诚的,(不提价,不提价,(背叛))均衡出现;这两个均衡中,给定银行的行动规则,客户的选择背叛(支付为-5)要优于选择忠诚(支付为-6),所以当商业银行面临提价压力时,银行客户的最优选择是不忠诚,或者当银行提出加价时,客户以不再接受银行现有服务来威胁银行,(不提价,不提价,(背叛))均衡是提价博弈的最后一致的预测。在图2.2的降价博弈中,存在三个纯策略纳什均衡(不降价,不降价,(忠诚))、(降价,降价,(背叛))和(不降价,不降价,(背叛))。在降价博弈中,如果给定银行都不降价,忠诚是最优选择,但给定银行降价,背叛又是客户的最优选择,所以,只要银行降价,客户就会选择背叛,银行都不会单方面贸然降价,否则银行会陷入损人不利己的局面,即均衡(降价,降价,(背叛))出现。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提价博弈中,给定客户是忠诚的,银行无论成本是否增加,都有强烈的提价动机并且提价是成功的(图2.1左)。同样给定客户是忠诚的,所有的商业银行都不会选择降价(图2.2左),即使商业银行成本下降,也不会选择降价行动。客户选择忠诚不能得到降价的好处,反而会受到提价的损害。所以在这个比较特殊的1阶段博弈中,无论提价还是降价,背叛是银行客户最优的选择,银行不会形成客户忠诚的信念。

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我国商业银行在对部分中间业务产品提价时担心客户流失,但不能解释虽然银行担心客户流失,却都选择提价的现实。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银行间存在合谋或至少是默契的合谋,因为从提价博弈可以看出,银行合谋不但能显著增加单个银行的支付,而且整个银行业的总支付增加了,银行从客户手中获得了更多的转移支付,但这种合谋不是一个稳定均衡。如果出现合谋,对客户来说,最优选择是忠诚,虽然这种选择可能有点无奈。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商业银行存在锁定效应,这种效应巩固了银行的客户关系。

(二)锁定效应与商业银行价格调整动态博弈

假设参与人在时期t0,t1,t2,…tn,…存在,银行在t0时决定从t1期开始提高价格,并且以后各期都采用此价格。客户不但每期需要从银行购买中间业务产品,而且第tk(k≥1)期还需从银行获得贷款,获得贷款可以取得预期收益为ERk,假设银行发放贷款时除了按照正常的贷款审批以外,还按照客户忠诚程度来分配贷款,即客户在第k期能获得贷款的概率为p(k)=1-1/k。银行在提高价格,客户在第期需要决定是继续留在现有银行还是离开该银行,并且只做一次调整。为简化分析,如果选择背叛,那么在t1期需要支付调整成本T,假设调整成本是一次性支出的,其他的假定不变。银行和客户的贴现率均为σ(σ<1),进行贴现计算,各参与人的支付如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多阶段锁定效应提价博弈

图4 多阶段锁定效应降价博弈

其中,Σ=(1-σk)/(1-σ),L=Σkn=1(1-1/n)×σn-1×ERn,L=Σkn=2(1-1/(n-1))×σn-1×ERn,

如果客户选择背叛,那么在获得贷款比忠诚的情况下要推迟1期,所以L<L,limk∞L=limk∞L。

从模型看出,客户对贷款的需求和调整成本都可形成锁定效应,银行可以通过锁定效应大小来判断客户是否属于忠诚类型,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客户也会预期到银行的这一行动规则,所以客户类型不同,博弈有不同的均衡,虽然无法针对所有客户给出模型的一致预测结果,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模型还是可以做出一致的预测。

在提价博弈中,当客户为高调整成本急需贷款类型即Σ≤(L-L+T)/2时,客户会选择接受银行提价,并且当未来项目的期望收益ERk越高,锁定效应越强,即均衡(提价,提价,(忠诚)),交易成本的

存在加剧了锁定效应;当客户为低调整成本且不需贷款类型即Σ>(L-L+T)/2

时,银行的锁定效应最弱,当银行客户由贷款客户变成存款客户时,出现“反锁定”效应,同时交易成本的存在削弱了存款客户的“反锁定”效应,这类客户一旦银行提高产品价格,背叛是其最优的选择,存款客户越大,其离开现有银行的威胁越可信,那么均衡(不提价,不提价,(背叛))会出现。客户需要贷款的时间与银行价格调整的时间间隔越短,银行多客户的锁定效应越强。银行可以按照锁定效应的大小将客户进行分类而实行歧视定价策略,即使它并不一定要具体进行分类工作,大量中小客户、需要从银行获得资金的客户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中间业务价格。

在降价博弈中,因为L-L<-T是矛盾的,所以如果银行选择不降价,客户继续留在该银行,如果有一个银行选择降价,客户会将全部业务转移到该银行,所以另一银行也会降价,均衡的结果取决于银行之间的竞争情况。对银行来说,降价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银行和客户博弈的均衡结果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参与人以一定的概率行事。

三、结论

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存在非自主的政府定价、受市场、政府约束的准自主定价和部分新产品的完全自主定价机制。政府是银行定价机制中最关键的机构,它直接决定银行有无定价权和定价权的大小和范围,银行定价是在政府、市场约束下的准自主定价。在准自主定价权和自主定价中,银行定价权的内部分配结构、定价战略和专业定价人员的定价技能是决定银行定价能力的三个关键因素,银行要提高定价能力需要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专业定价人员的定价技能、改善银行定价权的内部分配结构。

对存在正交易成本和锁定效应的三大博弈模型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能成功地提高中间业务产品价格,锁定效应和交易成本是银行提价成功的主要原因。交易成本对客户行为的影响加强了银行对贷款客户的锁定,削弱了存款客户的“反锁定”效应。银行利用锁定效应可以成功地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并对银行客户进行分类,实行歧视定价,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限于篇幅,文章没有深入研究博弈模型的聚点解。

参考文献:

[1] 陈培琛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策略研究[J].福建金融.2005(12)

[2] 弗登博格,梯若尔.博弈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何所宜,潘国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制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2(4)

[4] 杨福明,章俏慧.中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竞争能力分析[J].浙江金融.2005(6)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上一篇:次贷危机对我国股市的影响: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 下一篇:浅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