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时间:2022-08-20 08:36:55

浅谈高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摘 要】新的体系在功能、内容、结构、评价以及实施上都有重大的变化,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能否通过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主要从教师的观念、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 意义分析 积极思考

一 转变教师的观念

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思考:在数学领域,小学到中学阶段,中国人奥数屡屡夺冠,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笔者认为原因是传统的课堂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学数学、用数学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索。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利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教教材,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淡化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意角色和方式的转变,由台前转至幕后,由主体变成主导,同时积极实践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学生也要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要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

二 高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分析

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专门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专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增强,正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好时机,中专数学教材的编排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也是这个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如果说语文是用来表达人的感情、愿望、意志,进行的是形象思维,那么,数学则主要用来进行概括、抽象、推断和论证等理性思维。数学推理非常严谨,准确无误,且不掺杂个人的推断,对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数学是一门数字语言学,学习数学离不开计算,尤其在中专阶段,计算量加大,计算难度增加,这对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裨益。一个人的计算能力伴随其终生,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计算能力。几乎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计算,因此,锻炼学生应用计算的能力就十分重要,也是中专数学教育的重点和主要目的之一。

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而不是上课时即兴发挥。学生的回答也不应仅仅是简单复述,而应回答对题目关键点的理解和突破,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所求问题的思考思路,以及对问题的总结。对于校书演示,笔者建议在理解新教授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校书演示,从中发现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影响日后相关知识点的应用。

三 教师要积极思考

新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内在素质是关键。教师应通过思考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思考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每节课的积累中不断深化、成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进行深入地思考,结合学生的特点思考三维目标的设置、思考难点和重点、思考它们的突破,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更应多加考虑,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轻松地完成每一节课,一堂课下来,掌握的不仅是几个题,更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程给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让我们透彻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领悟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朝着新课程教学目标扬帆前行!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核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然而实际教学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不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他们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对概念作简单的解释,然后要求学生记忆。这样,学生常常因对概念一知半解,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要舍得投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尽力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夯实“双基”,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四 遵循“三贴近”原则

如何有效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下面略谈几点做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的呈现多是直接给定。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概念的引入不进行科学的处理,而是直接向学生陈述概念内容,就会让学生有突兀感,同时也不利于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教师在引入数学概念时,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要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才能更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灵活运用。如“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依教材解读,可先展示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找出其中各条棱的位置关系,当学生发现其中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就可水到渠成地点出“异面直线”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教室的异面直线,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又让他们亲历了概念发生过程。

又如“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不妨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距离的共同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使它们间的距离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经过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其长度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就得到“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

上一篇:打造快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课内开花课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