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咏红:虚实之间

时间:2022-08-20 06:45:12

在杨咏红的名片上,有四个单位:绿洲文化创意研发中心、绿洲当代艺术空间、绿洲流动美术馆、东莞市绿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这是一个与艺术紧密相依的人。这种关系,缘起于2008年。

2007年1月,当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宣告东莞正式步入以“转型”为发展核心战略的历史新时期时,这座城市里的许多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变革。2008年,东莞正式拉开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6月,广东省政府将东莞确定为全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试点城市,一场变革已然开启。

古语说:时势造英雄。因整个珠三角城市的传统企业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杨咏红的化工厂经历了三次搬迁,不仅地方越搬越远,运输成本也连连增加,再加上化工厂的安全性一直都是被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压力下,杨咏红开始寻求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以实应虚

也许是大学专业学的是中文,杨咏红心中一直就有文化情结。似乎是水到渠成,杨咏红进军了艺术,2008年,绿洲艺术画廊正式成立。“由于投资画廊,我从2008年就到清华美术学院进修‘当代艺术经营与策划’专业。虽然当时的画廊主要是做传统书画,但那时我已经感到由于赢利模式单一,客户培育期漫长,导致赢利困难。我就想探索一条路,打破传统画廊‘在梦幻中亏损’的魔咒。”

2010年,清华美术学院同学会组织学员们到日本考察,杨咏红发现那里的画廊生存得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延长产业链,艺术衍生品丰富,“把画廊做活了”。

这给杨咏红很大的启发。其实,早在建国之初,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画与日用品相结合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吗?杨咏红发现要开创自己的路也许就是一种“回归”——将艺术与日用品完美结合。

2011年7月,绿洲文化创意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和5000名中外艺术家及各大美院教授签约,授权他们的作品做商业开发,把所有授权的艺术设计与产业做一个对接,让商品产生更高的价值。

“比如说去年我们跟东莞市的一家信托公司合作,把解永生的作品太极娃娃做成钱包系列,在‘六一节’作为礼品赠送给高端客户家里的小朋友,让他们从小学会理财。这个案例非常成功。我们需要整个文化的融合,要把企业的文化特色与艺术融合。”杨咏红说。

现在,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又与武汉一家山茶油集团合作开发新的茶油产品,从带有强烈波普风的外包装,到公司文化的提炼,到旅游产品的打造……艺术,已与茶油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开始寻求精神享受,任何东西都可以把它做得更美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杨咏红的目的即将达成。

三驾马车

经过多年的打造,让杨咏红十分欣慰的是:绿洲文化创意研发中心、绿洲当代艺术空间、绿洲流动美术馆这三驾马车都已赢利。

立足东莞这个中国制造业中心城市,绿洲文化创意研发中心与绿洲当代艺术空间渐入佳境,与产业的互动十分顺畅。

绿洲当代艺术空间以当代艺术为主。而在杨咏红看来,当代艺术很多是创意和跨界的,是最好和现代企业做对接的。它具有创新性、装饰性,还有实用性。她不仅想把艺术品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更希望可以把艺术的策展带到企业中去,当一个企业文化成熟后,需要用很艺术的展览呈现出来。“今年3月去台湾考察文化创意产业时参观了兴隆毛巾厂,当时这家具有20多年历史的毛巾厂面临倒闭,后来他们寻求了另一条观光旅游的营运模式,将毛巾折成蛋糕等各种各样的造型,将简单的毛巾很艺术地展览陈列出来,以此吸引很多观光客,进而定礼品、现场买卖,通过这种拓展营运方式救活企业的,就是观光文化。”

早年珠三角以做加工接外单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现在很多企业已开始寻求转型,建构自己的品牌,杨咏红希望绿洲将来可以为企业输入这样的服务,帮他们做更艺术的陈列,提升他们品牌的高度和价值,从而为他们的产品加值。

而流动美术馆则是脱胎于绿洲画廊,以传统文化为主。因其没有固定展览场地,更便于为签约的艺术家做宣传推广,所以就叫流动美术馆。

对于选择签约画家,杨咏红也有自己的心得。她注重的一方面是师承,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画功、潜心作画的状态, 以及对艺术的悟性和虔诚。

国画家谢欣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发掘他的时候是2008年,80多岁的谢老先生隐居在湖南省湘乡市破旧的筒子楼里,创作条件很艰苦,但他一直默默耕耘,不求闻达,心态超级淡泊。听说老先生早年师从徐悲鸿、张安治、黄君璧等艺术大师,建国初期因受‘胡风’案影响在政治上遭遇不公正待遇,从省城长沙被贬至偏远湘乡任教。我当时觉得这样的一个老艺术家需要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他的艺术,两年之内我去他家6次说服老先生出来做展览,老先生一开始不谈艺术,谦卑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历史老师。当时他的作品价格每平尺不到1000块,我收藏了一批,没想到3年后升到每平尺1万元。”

除了买画、签约,画廊一般会为自己的签约艺术家做宣传、出书、参赛(展),并向拍卖公司推荐。杨咏红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但这还不是最让她头疼的事,角色转换曾经一度让她“分裂”。

虚实平衡

做了17年的化工企业管理,曾经的“文艺女青年”成长为一个干练的企业家。而现在的杨咏红在干练中多了几分艺术气息,这种回归,曾让杨咏红苦不堪言。

“文化机构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呈现出来的。每一次展览或活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几年的磨砺让杨咏红发出如此感慨。

回想2008年刚刚开始创办艺术画廊,杨咏红笑称自己“人格分裂”。这种分裂,不仅是对外部人员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内部管理方面。“做化工企业,我们更重视企业经营法则,重视目标管理,但是做文化不一样,艺术家都非常感性,如果硬生生套用以前的商业规矩他们就很讨厌,所以必须要调整。心灵的角色过渡让我费了好大劲,讲规矩讲惯了,突然变得随性就会有一种混乱状态,甚至迷失自己。”

杨咏红还记得当时办公大楼六层是化工企业,二层是画廊,上午刚在六层办完公,或坐在办公室批文件,或是供应商催款,而下午又去二楼接待文人墨客艺术家。对待内部员工也是一样,刚开始杨咏红是以老板的角色来处理事情,开会时,基本都是自己很主观地拍板决定。但是做了艺术以后,她发现需要更多地营造头脑风暴,更宽松的环境。“这种混乱的时间大约有一年,我的内心是很纠结的。曾经一度混淆,自己到底是文人,还是经营者,经常错乱。现在想想充其量只是个儒商而已,当这个角色定位很清晰地时候,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像文人一样,什么时候像商人一样做严谨规划管理。”

现在杨咏红自认完全可以轻松自由地驾驭自己,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去做,该严谨的时候就点对点的到位。“收放自如”,是杨咏华做艺术最大的心得与成绩。

上一篇:“蝶变”推手凌志峰 下一篇:国旅会展:智慧点亮商旅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