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现状的研究

时间:2022-08-20 05:56:48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现状的研究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式。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必将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企业带来持久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国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不断通过适应外部环境,寻求企业持久竞争力的产物,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适应性变革,其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将成本信息贯穿于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必然会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趋势。

一、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是以经济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盈利少,并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抓成本、促效益”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成本问题却一直是束缚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成本管理的范围和方法过多地局限在生产领域、生产性费用和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规模效益三个方面,不仅造成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低下,也导致我国制造业整体缺乏国际竞争力。

1.国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2.没有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公司需要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寻求最大收益。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寻找一条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许多企业都提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成本管理现实操作中,大部分国有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上以上三个阶段足以决定企业的命运。

3.国有企业成本计算不实。许多国有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及售后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随意增减,企业的各项原始记录、计量验收、定额管理、财产清查等基础性的成本核算工作都没有做好,损失浪费惊人。成本管理手段以手工操作为主,使得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受到了影响。

4.缺乏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机制。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视生产力的转化。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在依赖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从挖掘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掘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

二、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缺乏战略意识。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简单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是旧成本的狭隘观念。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对于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陷入一种麻木的状态,甚至企业成本管理战略常常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矛盾,反而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的成本管理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目前对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产品买方市场的建立;二是指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变革。二者使得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参与者的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将会使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该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电子技术的革命是以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为主要特征,计算机的运用为现代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了。

3.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市场而不再是以政府的指令计划为导向,有些管理者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使成本管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企业领导、吞并国家财产,企业人心涣散,无法加强成本管理。

4.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过于狭窄,只注重对产品成本降低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成本效益的全面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他们对企业的承包期短,使企业行为明显出现阶段性,为突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地调整成本等现象,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后任的管理者为了完成指标或达到其它目的,只得继续伪造成本管理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

5.缺乏成本约束机制。企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而且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的内部牵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6.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这种方法不可能使成本一直降低,企业管理者为了改进产品成本,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一些固有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不高,原因是经理的任期一般短于技术创新的收益期,也就是说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所采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诸多缺陷,难以满足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创新是改进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问题,现在我们需要成本管理观念的创新、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本管理人员及手段的创新。加强成本控制是改进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只有把现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对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改革,才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利敏.《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及特点》.《新选择》.2006(8)

[2]李旭.《战略成本初探》.《商业经济》.2005(4)

[9]潘昕.《SWOT分析法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经济师》.2005(1)

[3]贾莉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涵与构造》.《会计之友》(下).2006(8

上一篇:基于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浅议工程造价对电路设计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