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主义,新生代职业偏锋

时间:2022-08-20 04:24:47

SOHO主义,新生代职业偏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最保险的职业生涯模式莫过于经过多年奋斗,积累充分从业经验,最后进入某家大型企业,进入管理层;或者,进入大学做老师,进入政府做公务员。薪酬、福利、保险,带给每个人的是生活上的安全感。

然而,一股新生代力量降生。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稳定工作、福利保障的安全襁褓,开始背对职场,剑走偏锋,勇敢地迈向SOHO。

SOHO是对既定生活模式的背叛,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变通。专家普遍认为,现代社会本应让工作与生活分化,而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与工作场所又出现了融合性质的发展趋势!于是,由“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简化而来的SOHO一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SOHO主义,它的思潮正在新生代之间引发一股新新职场潮流。

要工作更要自由

左手创业,右手SOHO

袁力说自己是个散淡的人,最受不了公司制度的那些条条框框,这让他对进入某家企业做职员的想法敬而远之。自两年前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后,他没有像身边的同学那样东奔西突找工作,而是南下来到了女友就读的南昌大学。袁力说:“其实,最初是抱着玩玩的目的来这里的。”

不久,他发现,其实这里有个小小的市场可以发掘,即销售过刊。“过期杂志便宜,成本低,但阅读价值还相当大,学生兜里钱紧张,往往舍不得买新杂志,便宜的过刊正好可以满足他们。”于是经过稍稍的准备后,他的凝远书店在公寓小区的一角成立了。

开办之初,市场运转遇到了些小困难,比如充实过刊种类、联系发货商之类。经过自己的一番开张铺点,袁力终于和武汉、郑州等地的发货商建立了业务关系,这使凝远书店多了许多当地买不到的杂志,并逐渐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自己做老板的他,生活过得相当“悠哉”,不用每天起早贪黑,也不用担心被谁炒鱿鱼。由于书店的规模日渐扩大,报刊杂志的种类增多后,袁力开始招募学生,并把书店的日常经营给他们轮班照看,自己则负责管理和对外联系。“其实,项目选择是不少有志者的难题与无奈,大的还暂时没能力,小的又似乎不知从何下手。其实机会是无处不在的,只是等待人去捕捉。实际上,高校本来就是个很大的市场,做得好了赚钱自然就不在话下了。”袁力说。

生性活跃的袁力,在书店逐渐走上正轨后,他就利用大把的剩余时间为一些媒体、网络公司做校园推广策划。

“接单子做事情比较有意思。接手就做,完了拿钱,一茬一茬的,SOHO嘛。”他说。

事实上,袁力更愿意说自己是个游走在自由职业与微型创业之间的人。“赚钱贵在务实,能从细微之处寻找商机才是精明者的做派。小项目是否值得一试,要看自己的判断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最首要的,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尝试。”

网络上的香港米兰站

25岁的达贝妮如今已是中国网络拍卖平台的一颗耀眼明星,她经营的“香港米兰站”目前被称作淘宝上“最牛的店铺”。2005年3月31日注册,4月4日开店。在这里,你看到的是顶级名牌、奔驰、豪宅、酥胸照,以及网络掌柜自己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

达贝妮从小的理想就是考第一名,独来独往惯了,身边没有朋友,念大学的时候就拿着妈妈给的4万元在学校附近的莘庄买了一套40平米的房子,搬出了校园。这套房子,就成了达贝妮炒房生涯的起点。达贝妮在网上买到它后还继续挂在网上,只是觉得好玩,想不到三个月后,有人出价,达贝妮一下赚了十几万。

最初,达贝妮开始自己的拍卖业只不过源于“卖自己的闲置品”。朋友们说,达贝妮是一个很会精打细算的女孩。她租的房子在著名的丁香花园附近,靠近华山路,但达贝妮没住自己名下的房子,它们放出去能赚更高的房租。在这间一层带花园的两房两厅里,门口整齐摆着十几双Gucci一级的正牌鞋子,奶黄色的冰箱里除了八喜、哈根达斯就是整盒的凉拌面,书房里LV和Dior包包散落在书本间,达贝妮就坐在大小包包旁的电脑桌前,买卖她钟爱的有质感的顶级品牌。

达贝妮说她就是喜欢这种东西进进出出的感觉,总能保持新鲜感。她喜欢LV,特别是限量版,因为转手划算,二手跌价不多。钱对于达贝妮是劳动和智力上的认可。“体现个人价值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衡量,社会贡献和对家里的爱都不是能拿出来计算的。”钱带给达贝妮超强的成就感。

她的Fans都很羡慕达贝妮的生活。在上外附中教电脑的Wongyaya工作三年了,在她眼里,达贝妮率真、诚恳,是集美貌、身材、智慧、钱财和才华于一身的传奇女孩,过着“独身,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生活,是每个女生都想要的日子。

每天上网回复留言是达贝妮的必修课,“正是为了这些支持我的朋友,我才把店开到今天。”

达贝妮说:“我就是一个做什么都很彻底的人。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张扬,没办法,性格使然。”

设计师崇尚自由状态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页设计与制作成为一个热门行业,许多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特长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风七正是其中的一员。

记者好不容易才联系到风七,因为他业务繁忙。“我是2000年毕业的,算是室内设计专业的第一批科班出身的人吧。我辗转呆过多家设计单位,有国企也有外企。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单干。风七是我自己后来给自己取的名字。”

一般说来,设计师自己单干也得找一个挂靠单位,风七干脆完全选择了“流浪”。他不久前租了套一室一厅的房子,把自己全部的家当都堆了进去。这间不大的房子混合了各种气质,像个卧室,又像是间办公室:一张大大的书桌上放置着一想电脑,旁边是扫描仪、打印机,以及一大叠印刷纸;书桌旁边是张并不起眼的床,堆着一些书。

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风七特别陶醉于这种自由的状态,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只做高端客户,“小工作室不比大公司,我们不能以量取胜,要靠我们的创意,要靠精品意识。”风七把这间房子称作“居家视觉”。“我就是喜欢做网站、网页设计,也做一些平面设计。”他说。在这之前,他曾努力学习过平面设计的各类知识,经常泡在网上,从其中认识了很多朋友。“最开始的一些业务就是朋友介绍过来的。”风七有些感恩地说。

于是,老客户再带来新客户,风七慢慢积累了一个客户群。一些经常合作的房地产公司向风七抛来橄榄枝,希望聘他,但风七已离不开现在的自由状态。在他心里,自由比什么都可贵。对于设计师来说,没有压力,才可以轻松地找到很多灵感。

“很多人把我们这种人称作SOHO族。在我看来SOHO应该是一种心灵态度和生活态度。所以,我更喜欢称自己是SOHO主义者。”风七说。

SOHO主义谱牒

隐性就业的潜流

“我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收邮件,处理昨天未处理完的事情,制定今天的工作计划,开始分布操作,利用E-mail、QQ、快递、电话,处理在哪些媒体刊登稿件、哪些客户需要沟通等事情。”公关策划师贺占鳌,声情并茂地描述他的SOHO生活。

一般说来,SOHO族也分个人和团体两种。在新生代的SOHO族中,有的是基于当事人个人独立接活,并独立完成相关业务。这类SOHO主要局限在那种对独创性比较强调的业务范围内,追求创意性和风格的独特性。比如自由撰稿人、音乐人、画家、平面设计师、摄影师等。

稍微高级一点的,就以所谓“工作室”的形式开展业务,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能完成更复杂、要求更高一些的工作。比如一次商业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一个大的动画制作案子,一项企业的AI设计,或者其他一些称得上项目的比较系统的业务。这一种类型的SOHO族,主要集中在商业活动领域,比如项目策划组织、财务会计、音乐制作、动画制作等方面。

近年来,隐性就业、非正规就业等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它们共同的特征,便是与“正规就业”有着很大的差别。简单地说,也就是就业的组织性越来越淡。关于隐性就业,指“城镇登记事业人员名义上处于失业状态,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而实际上却有工作岗位,有工资可拿”的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一般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取的途径,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有合同也不办理社会保险。这类就业除一般企业外,还包括自我雇佣、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等。

人们也把隐性就业称作非正规就业。当今惹人注目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隐性就业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未办理正常派遣手续,没有明确的签约接收单位,在校方统计就业率时没被算进去,但是他们仍然通过多种方式处于工作状态并获得报酬。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就是走向了这种SOHO式的工作状态。

近年,职场专家观察结论普遍显示:非正规就业在我国有日趋普及的势头,其涉及领域也开始从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创业、就业之路,转向现代服务型微小企业所具备知识型、复合型的特点。这些微型创业项目投资少、技术适用性强,多数有连锁加盟,具有较好的品牌辐射效应。大学生、年轻白领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特点,恰恰符合SOHO以及微型创业的发展前景。

经典SOHO三剑客

“坐在家里工作,穿着睡衣赚钱!”类似这样的个性宣言,其骨子里冒着的就是SOHO主义的泡泡。

在信奉SOHO主义的自由职业者中,居家办公成为一个共同的主题,如记者、作家、经纪人、摄影师、计算机编程者,还有一些正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私人性质的小公司,如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律师、建筑师、会计师事务所等。

他们的工作方式,决定了他们随意、自由、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行为方式,他们更在意的是纯粹的个人空间、更加自我的独来独往、独断独行。他们的生活空间与工作空间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私人空间与社交空间相互流动,白天与黑夜的自由混淆、工作与睡眠时间自我安排,决定了他们SOHO式的生活方式。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群最先适应SOHO的呢?我们不妨从下面三类人员来考察。

艺术从业人员。最传统的SOHO一族,大概要算演员、画家之类的艺术从业人员了。他们不需要每天朝九晚五地坐班,不需要按时计算工作量,也不需要受科长处长的约束。他们要做的,只是等待。演员们等着导演,画家们等着艺术收藏者,演戏和画画以外的时间,都归他们自己支配。他们不在乎在有钱的时候肆意挥霍,如同他们不在乎在没人赏识的时候饿肚子一样。他们可以依靠网络宣传自己,也可以离开网络用传统的SOHO方式生存。

文字工作者。作家和自由撰稿人,是最适合SOHO的人群。他们的生活不受时间、生物钟所左右,惟一能够对其行动加以限制的是他们口袋里的钞票。手握钞票的日子让他们横行天下,享受生活。一旦没钱了,写稿就成为最好的省钱法。不出门就用不着花钱,写好了还能赚一笔。他们用电脑写字,上网发送给需要这些文字的人,然后开始等待下一个有钱的日子的来临。

设计人员。SOHO中的新兴贵族是各种设计人员,包括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装潢等等。自由和浪漫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天马行空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灵感的源泉。也许,他们有着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时的幼稚,但他们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自成一派的时尚、消费、交际关系,与传统的诀别是如此的明显。也许,只有SOHO的,才是最富于创造的。

正如一位SOHO主义者所说,我们可以把SOHO看作职场中的极限运动,在SOHO中探索自己的极限,包括“抗压”能力的极限和体验各种工作、挖掘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极限。

互联网催化的职业革命

Internet正在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理念、工作方式,一如雷・海蒙德在他的专著《数字化商业》中写到的:“全球网络化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正是这样,那些生活在“E世界”的人们,正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

不可否认,SOHO的出现,得益于人们沟通传播方式的迅速与便捷。正是网络的强大功能,塑造了随时随地联系与互动的可能――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着工作、生活观念的一日千里。完备发达的沟通联络装备是过上SOHO生活的前提。

路透社的一份报告显示,金融专家们预言:在今后10年里,他们的公司将更多地为家庭着想,因为雇主们鼓励职工在家办公,因特网将成为主要贸易工具。

不难看到,国际上拥有SOHO主义思潮的人愈来愈多,SOHO的概念也开始将新时代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创业者从集中的办公区域中分解出来,通过电脑的网络功能联系着分散的、独立的、自由的工作方式,打破了集群式的、团队化的、统一协作的工作方式,从而居家与办公、生活与工作实现和谐一体化,将幽静而独立的生活空间融通于繁杂的办公模式,使工作区域更接近于家庭的生活状态。

这种自我设计生活轨迹、自我把握生命节奏、自我实现自由的生存保障形态,可以说是SOHO最大的特征――不愿局限于在固定办公地点和办公时间追求自由办公的工作者。

而近年来那些高速增长、掌握科技潮流的大量中小型公司也自愿将自己归入SOHO一族。他们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下职业选择的自由――SOHO主义的核心,应该是自由职业而非家庭办公。

观察家认为,SOHO主义者的生活方式在体现出当今网络社会的“自然而然”的规律。所以有人坦言,随着电子网络对人们生活的进一步渗透,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活动小型化,SOHO主义族群势必越来越多。

越过铁饭碗的前世今生

“铁饭碗”渐行渐远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普遍生活理想,就是拥有一份“正式工”的工作,住单位分的房子,然后安心干一辈子,退休了还有退休金。于是,这样的工作被人们称作“铁饭碗”。多年以来,“铁饭碗”的确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它意味着工作安逸、收入稳定,统一了普通民众生活理想的度量衡。

市场经济在中国初步建立和刚刚推进的时候,由于在“终身雇佣制”和“大锅饭”中产生的惰性,一些人因手中紧抱的“铁饭碗”被蜕化成“泥饭碗”,一下子就恐慌起来。但过了一些年,人们逐渐看到“泥饭碗”更能带来效率和财富,就业观念也开始有所转变,“聘用制”和“合同制”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接受,“泥饭碗”也开始“进化”为“新铁饭碗”。

“新铁饭碗”理论说,铁饭碗不是说一辈子在一个地方有饭吃,而是说不管到了哪里都有饭吃。而这就隐隐开始接近于“SOHO主义”的某些痕迹了。只不过与“铁饭碗”、“新铁饭碗”相比,SOHO主义走得更决绝:没有工作的稳定性,没有福利保障,甚至再也没有了团队的归属感。但它同时带来的自我、自由、个性,迅速被新生代捕捉到,并发扬光大。如果说这也算一股潮流的话,那么它已经开始摆脱上个世纪那两个饭碗之间的争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背对职场,剑走偏锋。于是,我们看到,这个SOHO军团,个个身怀知识和技能,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上,我行我素地“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

就此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场职场的“革命”。这场革命,为“铁饭碗”走下神坛加了一个注脚,同时,也可能给新一代的青年人带来一次职场的柳暗花明。

越来越多的共识在SOHO族中形成。他们所追求的或者自我界定的生存状态,包括自我时间的管理、个人特长的应用和个人意志的发挥,构成了SOHO的基础,跟环境之间的关联反而减少。可以这么说,SOHO骨子里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想象,未来的SOHO不仅仅是Home Office的含义,而且会转入虚拟办公室这样一种概念,虚拟性将是SOHO主义的未来。

SOHO是柄双刃剑

自由职业思潮的滥觞,与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不无关联:SOHO一族不用看老板的脸色过日子,同事间的明争暗斗,互相排挤也和他无关;不受上下班舟车劳碌之苦,不受挨挤塞车的罪;没有迟到早退之说,可以与打卡机说拜拜了;夜猫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的终极理想可以实现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混迹于喜好的音像店、书店、酒吧、街边摊;再也不用应酬无聊的客户,聚在一起的都“情投意合”,可以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甚至可以穿着真丝睡衣“上班”……这样的生活多让人羡慕啊!可是,SOHO真是那么完美吗?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面,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刚开始在家办公的那阵子,Linda着实乐开了花,不用一大清早爬起来挤地铁,不用成日呆在沉闷的办公室里焦头烂额,小心翼翼地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天天都有大把的空闲时间随心支配,月月照样还有“薪水”拿!试问,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让人神往的小日子吗?

但是,最近她感觉SOHO的日子不仅没有以前那般爽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空虚、失落、抑郁,甚至还出现了经常失眠、精神恍惚、经期不正常、情绪容易失控等状况,实在是烦煞人也!其实,Linda所经历的情绪反差同样也是许多SOHO族会遭遇的头疼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妨称之为SOHO综合征。

从表象来看,“不务正业”的SOHO族们享受的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但从本质上看的话却并非完全如此――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也在考验着SOHO族们把握和管理自我的最大极限;一旦出现调理不当,SOHO综合征也便跟着接踵而至,令自己的身心陷入极大的困扰之中。

此外,SOHO的生活隐忧随处可见:没有固定收入,风险完全自己承担,很有可能今天不知明天下锅的米在哪儿;容易患上自闭症,不爱出门,引发社交恐惧症;过度的自由换来的是更大的失落感,过度的聚会换来的是更强的孤独感;太有时间思考了,容易导致心理幽闭,造成极端偏执;生活的不规律造成内分泌失调,肠胃系统紊乱,偏头痛……

SOHO是柄双刃剑,潇洒自在的同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还真不少:SOHO要耐得住寂寞,否则无法完成独立作业;SOHO要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否则无法按时按点按要求地完成工作;SOHO要适当收敛个性,没有人愿意付钱给一个怪癖多多的家伙;SOHO要学会经营自己,若不“钟情”于自己的主力客户,劝你还是别做SOHO的梦了。

其实真正的SOHO一族对以上问题并不特别在意。如果你很认真地让他阐述“我究竟为什么要SOHO?我适合SOHO吗?”他会对你的问题嗤之以鼻,“这有什么为什么!就是不想上班了呗!任何不想上班的人都适合SOHO。实在活不下去就找个工作继续上班,有什么大不了啊。”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有钱难买好心情。可对于以下五条,作为SOHO的你果真乐意平静地接受吗?

首先,收入变得不确定。自由的代价就是不再有做公司白领时每月领固定工资的欣喜,而是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活儿在哪儿,这个月不知道下个月的收入会怎样,缺少安全感。

其次,创业初期会很艰难。这一点不言而喻。

第三,缺少了办公室的欢娱气氛。做自由职业者虽然少了同事间的人际冲突,但也同时失去了办公室的那种充满生机的人气。

第四,信任度建立比较困难。一个独立的人要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客户建立关系比较困难,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或者更长时间来建立彼此的信任。

最后一点就是压力大。对自身和家庭成员来讲都会有无形的压力,做了自由人,原本享受的许多待遇都会遇到各种门槛。更可怕的是,一旦跟不上潮流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展望未来还看今朝

虽然SOHO综合征给SOHO主义者带来诸多困扰,但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SOHO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普及范围也逐渐较少地受到教育程度的约束。大量的SOHO主义者成为了美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据统计,目前美国工人在“家庭办公室”完成部分工作量的雇员占雇员总数的30%,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占10%。

美国Cahnersin-Stat曾做过一个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早在2001年,利用互联网在家工作的人数为2100万人。而到2005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500万。

经济学家迈克・英格伦在谈到SOHO时说:“独立的办公室和家庭办公的发展趋势,意味着工作场所将更加为家庭着想;增加家庭工作安排将会减少交通时间,因而有可能增加实际的工作时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SOHO主义”的好处体现得越来越多,人们已逐渐从旧观念、旧意识中走出,自由而又浪漫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美国《商业周刊》预测:“21世纪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适合在家上班。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适应经济给更多人带来了创业机会。”

在现代网络经济的条件支持下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它的忠实追随者们实现从集中的办公区域中分解出来,SOHO小区亦因之产生。目前,国外已出现许多成功的SOHO小区。

网络时代概念已被相当广泛的人群接受,SOHO也不再只是时髦一族趋之若鹜的词汇,精明的商家甚至专门为SOHO族设计了房屋、家具和配套用品,而SOHO们更是为自己打造了基于网络的求职平台――SOHO JOB,所有签署SOHO JOB的会员每周都会收到weekly jobs news letter,提供相当的工作以供选择。

上一篇:秦光荣: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住生态环境 下一篇:包头市昆都伦区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