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醉八仙拳技击精粹

时间:2022-08-20 03:38:53

“醉八仙“拳,俗称“醉拳“。古传醉八仙拳术是极赋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套路,是根据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道教的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及铁拐李八位仙人的醉形、醉态创编而成的象形拳种体系。

一、醉八仙探源

(一)道教八仙

道教“八仙”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儒妇皆知、家喻户晓,对“八仙过海”、“狗咬吕洞宾”等精彩传说每每皆可朗朗上口,滔滔不绝。但对其人物名称、出处的由来,在流传初期却众说纷云、各不相同,颇有争议。

据《通俗编》中引云:“八仙者,钟离、李、吕、张、蓝、韩、曹、何也。不知其何所由起,亦不知其画所由始。余所见仙迹及图史亦详矣,凡元(元朝)以前无一笔。而近如冷起敬、吴伟、杜堇,稍有名者,亦未尝及之。或庸妄画工,合委巷丛俚之谈,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八公可考其七,独李公者,诸方外稗官皆不载,唯闻之乩。”《庄岳委谈》、《通志》均有八仙图,又有《八仙传》。注:唐江积撰:“则此目自唐时已有之。然或他有其人,未必是钟、吕之俦。元人庆寿词有钟、吕、二韩等,知今世所绘八仙,起于元世”。按:沈炯林屋馆碑:“淮南八仙之图、濑乡九井之记”,所云八仙,即八公也。但元人杂剧如马致远《岳阳楼》、范子安《竹叶》、谷子敬《城南柳》等,虽皆举称仙者八人,与世俗所绘符其七,唯无何仙姑,有余仙翁殊耳。《茶香室丛钞》卷十四曰:明人有《四洋记》一书,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汉钟离、二吕洞宾、三李铁拐、僧寿、五蓝采和、六元壶子、七曹国舅、八韩湘子,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另有风僧寿、元壶子。而《集说诠真》中则记载:世所传八仙,宋以前未之闻也,其起于元乎?委巷丛谈,遂成故事。八仙即: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李元中,而无铁拐李之说。

其它记载如:《通考全书》载汉钟离八仙中无李元中,而有铁拐李;《续文献通考》载汉钟离等八仙中,无李元中、张果老、何仙姑,而有铁拐李、风僧哥、玄壶子;明《列仙全传》则载无张果老,而有刘海蟾等等。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八仙故事的起源由于受地域、时间上的差别和影响,在创作和宣传过程中造成因各本私意、矜奇附会而出现了名目迥异、众说纷云的现象。以此为焦点的争论一直持续到明朝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一书的横空出世为止,方确定为以上八人,并逐渐站据主导地位而流传至今。

据传说,早期醉八仙的拳术动作就是根据以上八位仙人的醉形、醉态为蓝本创编而成的。但这也仅限于是传说,因为所谓的仙人形迹凡人又怎么能够看到过呢?而所谓的蓝本,只不过是人们的象想而已。

道家“八仙”,其事迹大多见于唐、宋书籍,少数则记载于元、明文学作品或杂剧中。但合唐、宋时期绝无集此八人而合称八仙者。据《陔余丛书》卷三十四《八仙条》:“胡应麟谓八仙之说大概起于元世。因王重阳道教盛行,以钟离为正阳、洞宾为纯阳、何仙姑为纯阳弟子,因而展转附会,遂成此名目。故当不诬也。”

(二)蜀中八仙

蜀中八仙,即俗世中蜀地的八位名士。例如:《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云:西蜀道士张素卿,神仙中人也。蜀主生日,或收得素卿画八仙真形八幅以献。孟昶观赏久之,赐物甚厚。八仙者,李已、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寿、葛永。黄氏《茅亭客话》及《图画见闻志》俱如此说。诚然,这八位历史名人虽为繁衍民族文化,传承华夏精粹而倍受世人青眯,但在集八仙名称以幽默、诙谐、寓意深长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方面则较钟离八仙犹有不及,况且据考证张素卿之八仙更无与武术有关的记载,特别是于醉拳的起源和发展没有任何关连的文字记载。

(三)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是出自唐代大诗人、史称“诗圣”的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提起的八位历史名人。

歌诀曰: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锈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豪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诗中或两句或三句或四句,用如椽之大笔,挥洒自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名士、书法家贺知章、李白、崔宗之、张旭、李适之、王王进、苏晋及焦遂等八人的醉形、醉态。其中无论是“骑马似乘船”也好,还是“皎如玉树临风前”也好,更不论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好,同是醉酒,而人人各具情态,性格迥异,且都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气”。这些潇洒飘逸的形态描写如果作为醉八仙拳的形态形成提供生动的形象素材,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传统醉八仙拳中有以“饮中八仙”命名的动作名称。但据考证,“饮中八仙”中除李白善剑外,其他人和武术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更没有看到他们演练过拳术的记载。因此,可以说“饮中八仙”和醉八仙拳的起源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值得关注的是,李白可能没有直接创造醉拳,但李白在酒与武术的完美结合之下的肢体形态,是否会让其他有心人借鉴呢?所谓“一切发明创造之初的心理萌动,皆来自在心灵的刹那间感应”。诚然,在醉拳萌发伊始,其癫狂跌扑、潇洒飘逸的醉形、醉态,都有可能是有心人的无意而借,有心而为的。

(四)酒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酒是风雅文化,酒在与其它文化的结合中,融入了其它文化,影响了其它文化,同时也改变了一些传统的原始文化的风格,形成了诸多别具风格的另类文化现象。

例如“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之精神的产物。当酒与诗结下不解之缘时,当无数文人墨客倾倒于酒樽之下时,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等脍炙人口的千古不朽之篇便悠然而出,名标青史。

当酒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时,当王羲之、张旭、米芾、赵孟兆页等等名家大师与酒形成莫逆之时,“酒酣兴发、激情荡漾、思绪如海、笔走龙蛇”,从而诞生了诸如《兰亭序》等许许多多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令万人敬仰。

当酒与音律歌赋结下不解之缘时,当酒与汉高祖刘邦、枭雄曹孟德结为知己时,《大风歌》、《短歌行》等等亦歌亦舞、执戟高歌、言志抒情的铿锵歌赋,荡气回肠,千古传诵、万古流芳。

当酒与美术绘画结下不解之缘时,当酒与吴道子、陈容、唐伯虎、刘酒等国手大家如影相随时,酒成了兴奋剂、酒成了创作源,酒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作灵感,使其将毕生积聚的智慧上升的了饱和。一幅幅旷世佳作才领人如痴如醉、心旷神怡。

当酒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时,当酒与傅青主、黄飞洪、张长桢等等武林高手情趣相投、相伴终生时,中华武林界便诞生了情趣高雅、脍炙人口的醉拳、醉剑、醉枪、醉刀、醉棍等等等等另类的国术精粹。

“无酒无以成熟文人墨客之癫狂,无酒无以张显武林高手之豪放”。诚然,当酒与武术、当酒与武林高手亲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真正实质意义上的醉拳便诞生了。

(五)醉八仙拳的起始

傅山,字青主,生于公元1607年,卒于1684年,山西阳曲人(今即山西太原)。清初著名的医学家、武术家。武医精湛、游历广泛、济世救人、侠名远播。据《石膏山志》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春,他携子傅眉游历到山西灵石县天空寺时,专门演练并传授其打坐及五禽戏等术。当地名士吴成光等以师事之。傅清主家传武术,自成门派。由于其酷嗜佳酿,饮酒成癖,每每于酒酣之后独处一室舞练拳技。酒与武术在他身上、在他心意中完美地融为一体。“拳势带醉、醉中造拳、酒入拳意、拳寓酒风”,因此他后来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无不具含醉态,另成风格,广为流传。据记载,康熙21年(1682)他隐居故乡,受当地名士何世基的邀请,设堂讲武,遗留“傅学”。后世流传的醉八仙拳,可能就是他以传统八仙为依托,附会其醉形、醉态创编而成并流传于世的。因为他是历史上出现关于“酒中造拳”最早的武术文字资料记载的武学宗师(也或许以前历朝历代均有武术高手“酒中造拳”的经历,但只可惜因无记载或流传而不可考证)。

人类伊始便具有搏杀、攻防之术,也就是武术体系的源头。酒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它们的有机结合何止千年。武林豪杰、风流名士、历朝名将,大凡武功高强、性格豪放之人皆以慷慨、豪迈、奔放而著称,交朋结友、品酒谈拳无不酣畅淋漓,酒在他们身上随处可以体现。仅以武术范畴而言。唐代李白没有学过醉拳技术,但却练得一手出神入化的“醉剑”;宋朝武松、鲁智深虽然没有文字记载说他们学过醉拳,但他们却能以“醉打将门神”和“醉打山门”的精彩故事广为传诵;清末黄飞鸿系南派洪拳的著名代表,但却以“醉拳”享誉大江南北,中华武林。探起源由,他们都武功超群,他们都嗜酒如命,他们本身具备的武功在酒态酣畅、半醉半醒的状态之下随意(亦或无意识)使出,更加酣畅淋漓、随心所欲,也更加个性张扬、充满激情。他们无意识的酒后之作,就有可能成为有心人的有意效法。傅清主也许就是因此而受的启发。

自有文字记载傅青主“醉中造拳”的一百余年之后,即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曹焕斗、张孔昭所编著的《拳经拳法备要》抄本中,才第一次出现有关”醉八仙拳“的文字记载。这一资料不但说明早在二百多年前醉八仙拳已经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体系纳入记载,同时也证明醉八仙拳术已从原始的醉舞中完全脱胎而出,成为专业的武术范畴,而广为流传。

附:清抄本《醉八仙拳歌诀》与《颠狂歌诀》如下:

1、《醉八仙拳歌诀》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颅儿、曾触不周颠,两肩谁敢与周旋。臂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砥柱,掌若风烟。膝儿起、将人掀,脚儿勾、将人损。跌打抓拿谁敢先。身范儿,如狂颠。步趋儿,东扯西牵,好叫人难留恋。八洞仙踪、打成筒京,欢饮至天。

第一歌:钟离醉歌

汉钟离,酒醉仙,胡芦儿、肩上悬,让来让去随他便,随他便。虽然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影仙。膝儿起,撇两边。起时最忌身手硬。牵前踏步,带靠推肩。

第二歌:洞宾醉歌

吕洞宾,酒醉仙,背上儿,双飞剑。披手披脚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刚手如矢,也须要,直剑牵拳。反后步,身要偏。偏是要闭阴囊现,以上劈下,石压山颠。

第三歌:仙姑醉歌

何仙姑,酒醉仙,铁爪篱,怀中现。上抓下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鸾颠凤倒,也须要,侧进身偏。指上爪,胜铁鞭。抓时谁知血痕见,长伸短缩,通臂如猿。

第四歌:拐李醉歌

铁拐李,酒醉仙,头上带,金则圈,左投右投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黄莺磕耳,也须要,脚拐肩先。脚儿弯、好勾镰,勾时掷重人后面,上推下跌,身倒脚掀。

第五歌:果老醉歌

张果老,酒醉仙,拿的是,生拍片。拿来拿去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睛蜓点水,也须是,搬开争先,眼儿紧,望下边。望时只怕腿尖现,挽脚挽拳,攻进填拳。

第六歌:湘子醉歌

韩湘子,酒醉仙,竹筒儿,手内拈。重敲轻打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里裹外滚,也须要,插掌填拳。鱼鼓儿,响咚咚。打时谁知扫阴现,去时躲影,来若翩跹。

第七歌:国舅醉歌

曹国舅,酒醉仙,手儿里,佛尘翩。直肘横肘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身步齐进,也须要,臂膊浑坚。顶肘开,顿肘填。坐时谁知身坐莲,臂肘右下,左臂身旋。

第八歌:采和醉歌

蓝采和,酒醉仙,兜得是,花篮艳。上勾下挽随他便,随他便。虽则是金丝缠腕,也须要,骨反筋偏。身窈窕。身窈窕,采摘坚。采时推托人面前,拿掌拿拳,后手紧拈。

2、《 颠狂歌诀》

颠狂妙着熟知音,一闪一消便进门。

他若卸身搬桩着,左来擒结可相亲。

二、醉八仙地躺技法八招

醉拳中的“跌、朴、滚、翻”之法是醉拳套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贯穿三盘、突出特色、攻防兼备并有把套路推向运动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是实战博击中反败为胜、以守为攻、化险为夷的特有招法。

“拳寓法于醉形,藏杀机于跌扑”,是醉拳实用技法的特点。醉拳不但要在羁脱奔放中按一定的规矩,严守规则之中的高度自由动作,而且还要在跌跌撞撞、前俯后仰的醉形、醉态之中暗含“刁、搂、点扣,弹、踢、勾、挂,挨、旁、靠、挤,闪、展、腾、挪”的技击攻防之法;在一倒一跌、翻扑滚绞之中蕴藏着“跌、扑、滚、翻、绞、剪、缠、绕”等的地躺技巧;在步履蹒跚的特殊体形运动中发生螺旋与鞭击之力,达到像形取意、增加美感,突出“醉”字、暗寓技击,随招就势、攻防兼备的最终目的。

跌、扑、滚、翻的技术动作从套路演练的角度出发,其内容大致可分为“跌扑动作”、“滚动动作”和“翻转动作”三大类。

(一)跌扑类

跌扑类动作主要包括有向前跌倒的栽碑、向后跌倒的硬挺尸、向左右跌倒的侧摔和向前滚动着地的前扑等。其中跌法又可分为以诱敌深入的“佯跌”;以身带步、化险为夷的“化险跌”和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硬跌”。

(二)滚动类

滚动类动作主要包括有向前滚动的抢背、前滚头手翻和向后滚动的后滚翻等。

(三)翻转类

翻转类动作主要包括前手翻、后手翻、前后空翻、鲤鱼打挺、乌龙绞柱、金丝缠腿、金绞剪腿等。

醉拳中跌扑滚翻等的地躺动作从实战搏击角度分析,大致可归纳为“主动类”和“被动类”两种。

1、主动类:主动类即指在双方对抗的攻防交错、间不容发之际,利用跌扑滚翻之法的“奇”“招”“怪”式,合理融入常规的拳脚技法之中,使“奇正配合、窥势钻隙、引上打下、虚实诱利”,以出奇制胜的战术方针作指导打击敌人,此谓“先发制人”之用。理论思想“诱利兼施、虚兼备,守之藏峰不露,静若处子。攻则疾如脱兔,势如风火雷霆”。

2、被动类:即指在对方拳脚横飞,迅疾凶猛的强势攻击下,采用先避实就虚、再顺势、(乘势)用势的战术指导思想打击敌人,此谓“后发制人”之用。理论思想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顺势化打,攻防兼备”,常能起到败中取胜、临危急救的效果。

跌扑滚翻属非常规性动作,技术结构复杂,难度系数大且危险性高,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跌扑滚翻技术动作时要严格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严守动作规定规格,一经不苟;做好预备活动和训练后的辅助活动及疗法。

(2)各种跌扑滚翻动作都是在醉态朦胧的肢体倾斜状态下进行的,而踉踉跄跄的醉意却是由清醒的内心意识表演出来的,并非真的先需喝个酩酊大醉。因此练习时应不籽反复揣摩动作意图,增加衔接性转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醉形、醉态,机械地拘泥模仿醉汉形态,而忽略了实含意义。

(3)醉拳中的一切跌扑滚翻技术既是以醉形、醉态为根本的“肢体形态”表现更是随敌变而变的灵活变化的“意识形态”,因此运用时一定要讲究“顺势而出、随形而动”,用清醒的内心意识支配醉态娑婆的肢体动作,做到“心动形随,内外合一,神形兼备、自然而然”,这样才能体现出醉拳技法的风格和特点,发挥出扑滚翻的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练习跌扑滚翻技术动作,可以加强锻炼者的柔韧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交互协调性及转换灵活性;可以使人体各部位的肌肉更加发达有力;骨质加厚,从而增强骨质的抗弯、抗折、抗击打功能力;加强人体意外倒地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对呼吸、血液循环等内脏器官也有较好的锻炼、保护和保养作用。

第一招 倒地翻身绞剪腿

动作示范:敌我双方对恃而立(图1)。我首先发动攻击,用右正弹腿弹击对方裆部,当对方双手下按稍稍接触我的脚面时,我突然柠腰转髋,使右腿从右侧划弧上翻侧弹对方的左侧头面部位(图2、3)。对方利用下潜防守的同时,欲用右手抄抓我左支撑腿脚踝处,我忙顺势侧倒双叉成剪状,同时用左脚勾扣对方的左脚踝内侧,右腿伸直贴紧其右腿处侧膝关节处,随着身体猛力向右侧翻身滚动,使双腿呈剪状将其右腿拧别,将对方剪翻倒立(图4、5、6、7、8)。

提示:(一)此为主动倒地类攻击动作。因此向左侧倒地时要积极主动,迅速顺势而出,自然而不着形迹。(二)左脚尖内勾防其逃脱,右腿挺直既有扫打之力,亦有拧别之力。(三)翻身动作要猛,双臂摆动有助加力之功。

第二招 后倒立勾脚后扫腿

动作示范:我一记右侧踢腿被对方接抱后,对方忙上步欲用别腿摔法反击(图9、10)。我迅速蹬左脚腾空跳起右转,顺腾空拧腰之势踢击对方的后背、后颈部位,并利用体重自然下落之势,双腿夹紧对方的上体使之被迫低头、弯腰(图11、12)。当我呈右侧俯地姿势后,双脚换位,右脚划弧反勾对方右脚踝后侧,并猛力向前勾扫,同时,用左脚向后扫摆,打击对方的头、面部位,将对方扫倒(图13、14、15、16)。

提示:(一)此亦为主动倒地类型动作腾空起身时以右腿为支点,左腿迅速有鞭打和夹缠之力;身体下落时,双腿夹紧其身有绞剪之力,且多利用体重的下沉将对方带倒。注意双腿一定要挺紧。(二)右脚前勾、左脚后扫,剪状发力要同时。

第三招 侧倒勾踹腿

动作示范:对方一记进步侧踹腿向我头面部位攻击。我顺对方脚掌进攻的不断深入,上体身右顺势侧身倒地(图17、18)。同时,用右脚前伸勾扣对方的左脚踝处回拉,左脚踹击对方的裆部或大腿根部,双腿同时用力将对方踹倒(图19、20)。

提示:(一)此为被动倒地类型动作。倒地时应尊守随势而发、顺势化打法则。(二)勾脚踹腿时要视情形而定,因对方顺踹腿之势,身体重心是呈前倾之势,如果我左腿动作踹击力度不猛,无法将对方完全踹开时,应注意自保或左右滚动,或由直踹改为左右拨动均可。

第四招 倒地翻身别腿

动作示范:当我左腿被对方抄抱的一瞬间,我双手向右侧扶地侧倒。同时将右腿挺直插别在对方的双脚后侧。然后上体左转翻滚,双腿夹紧随体拧别,将对方别倒(图21、22、23、24)。

提示:(一)倒地时身体要主动向前贴近对方。(二)翻身拧别时双膝要挺直,右腿既有拧别之力,又要有上挑之力。

第五招 倒地上蹬腿

动作示范:当对方见自己左侧弹腿被我格档后,随起右腿发起第二次攻击(图25、26)待我欲接抱其小腿时发现其冲击力巨大,随即改为顺其腿势迅速向后仰身倒地,同时,提右脚猛力蹬击对方的裆或左右大腿根处(图27、28、29)。

提示:(一)动作灵活变化的要点是在对抗运动中审时度事,因势施法。人的右腿本身就是重腿法,针对其情况若我与之抗力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应因势而定,能接即接如若硬接腿要付出很大代价时则应果断放弃而采用“顺势化打,避正打斜”之法,似为更加妥当,因为“以较小的付出,获得最多成效”才是用武的关键。(二)随势仰身后倒时要积极主动地随势就势,不要用任何力量去抗阳要突出“顺”、“化”的含义。(三)倒地蹬腿时切记右腿一定要撑起或蹬开对方的身体,预防对方膝关节下砸、跪压等动作。

第六招 后仰正弹腿

动作示范:对方用左侧踢加右转身后摆腿的连续动作向我攻击,我顺对方右腿摆动的方向、高度和速度随势向我后仰身倒地,同时抬左腿向上勾弹对方的裆部(图30、31、32、33、34)。

提示:(一)这一组的“因势施法,顺势化打”战术指导思想与上组基本相同,突出被动受击中的主动倒地应变之法,即“败中取胜”之法。(二)倒地与勾弹腿应同时进行,注意后倒时双脚不宜蹬地后跳,谨防超出距离而反击失效。(三)利用后倒时的身体惯性增加弹腿冲击力。

第七招 后滚正蹬腿

动作示范:当我拨挡开对方的连续进步冲拳后,双手迅速前伸猛力抓握对方的双肩或前胸衣物,顺对方贯力前冲之势,突然迅速曲膝下蹲、后座,并以臀、背部位依次后滚,同时,抬左腿抵紧对方小腹部位后挺膝上蹬,顺势将其向后抛出(图35、36、37、38、39)。

提示:(一)此法适宜对付有正面直线连续贯性加力倾身的对手,对方越是纵深冲击越是才能起到省时省力、有效的效果。(二),下座时应合理运用自身的体重加力促使对方被迫前屈肢体。(三)座地、后滚时左腿抵紧其腹很重要,一是可以预防对方前倾跪膝动作,二是便与挺膝发力将对方向上、向后抛出。(四),战术指导思想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四两拨千斤”。

第八招 俯地后撩腿

动作示范:对方在下潜闪避我右侧踢腿的同时,欲用手抄抱我左支撑腿。我右腿迅速合髋下落,并稍屈膝下蹲,同时在用双手扶地的瞬间,左小腿顺对方左手回拉之势,猛力向后、向上撩踢对方的面部(图40、41、42)。

提示:(一)合髋落腿时幅度要小配合双手扶地,主要是为稳定重心因此动作应低。(二)撩腿是根据对方面、胸部位暴露出的“空裆”而施为的,动作时可以以脚跟部位屈膝反弹,也可展膝后撩,具体情况应因距离和高度而定。

(责编:高生)

上一篇:散打别绊摔技法 下一篇:少林硬开山门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