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小麦“十二五”生产进展及“十三五”展望

时间:2022-08-20 12:54:21

湖北省小麦“十二五”生产进展及“十三五”展望

摘要:总结了湖北省“十二五”期间小麦生产和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发展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小麦生产;技术;“十二五”;“十三五”;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37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14

长江中下游区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小麦优势生产区。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是该省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湖北省小麦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粮食连续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湖北小麦在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平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1,2]。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的10年间,湖北省小麦播种面积从79.49万hm2增加到109.30万hm2,总产由243.20万t提高到420.90万t,小麦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比例由11.00%提高到16.31%。

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和技术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发展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1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的主要特点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继续保持恢复性的发展态势,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逐年提高,对全省粮食总产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也得到较快提升,特别是稻茬小麦机械播种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湖北省中南部小麦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

1.1 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单产和总产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在稳定基础之上均有显著提高(表1),年均分别为106.80万hm2、3 692.70 kg/hm2和395.00万t,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加9.4%、14.80%和24.80%。其中2013年小麦单产首次超过历史最高纪录(1997年,单产3 499.50 kg/hm2),达到3 807.60 kg/hm2;此后两年,湖北省小麦单产均刷新历史新高。

1.2 高产麦区的单产潜力进一步突破

“十一五”期间,在枣阳市杨当镇小麦万亩高产创建活动中,曾创造了小麦7 663.5 kg/hm2的高产纪录。“十二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挖掘湖北省小麦高产潜力,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襄阳市农业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结合小麦高产创建工作,开展小麦高产攻关。2012年和2014年夏收,湖北省襄州区古驿镇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实打测产验收,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7 957.95 kg[3]和8 143.50 kg[4],创造了湖北省小麦新的高产纪录,为湖北省小麦主产区实现高产更高产的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1.3 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稻茬麦机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湖北省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湖北省推广小麦全程机械化面积48万hm2,占适宜推广面积(93.3万hm2)的51.43%;完成机械耕整土地105.27万hm2,机播46.6万hm2,机播率43.3%;机收102.67万hm2,机收率达91.6%,比2013年分别增加4万hm2、提高1.6%;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5%[5]。其中襄阳市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从2009年的70.00%左右提高到2013年的87.80%,年均提升4.40%;小麦机械播种率由不到40.00%提高到65.40%,年均提高6.4%。

“十二五”期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湖北省农机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稻茬麦少免耕机械播种联合攻关,有力促进了湖北省稻茬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稻茬麦机械播种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以京山县为例,2012年秋播示范稻茬麦机械播种533.33 hm2,2013年秋播发展到0.97万hm2,2014年秋播达到1.67万hm2,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43.10%。同时2014年秋播随县小麦机械条播面积达到2.35万hm2,占播种面积40.79%,同比增加30%以上。

1.4 一批新的优质高产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在生产中得到示范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的小麦主导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鄂麦18、鄂麦23、襄麦25和鄂麦596等,新审定的小麦品种主要有鄂麦580、漯麦6010、先麦8号、鄂麦170、襄麦35、郑麦119、天民198等。湖北省小麦生产中灌浆成熟期往往发生高温逼熟现象,熟期较早的郑麦9023在这些品种中占有优势,其种植面积在“十二五”期间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仍处于统治地位。以2012年为例,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3个品种依次为郑麦9023、鄂麦18和鄂麦23,分别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1.53%、8.62%和6.73%,襄麦25、鄂恩5号和鄂麦596分别居第4至第6位[6]。就各地而言,除鄂州市、S州市和恩施州外,其余各地第一大品种也均为郑麦9023。

1.5 小麦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更新,小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如刘易科等[7]对2008、2009年夏收湖北省大田小麦品质分析发现,平均容重761.00 g/L,优质麦占70.70%。据湖北省粮食局的调查报告,2013年湖北省收获质量中等(3等)以上的小麦比例为71.10%,比2012年提高18.10%;其中容重765.10 g/L,比2012提高20.30 g/L。2014年收获质量中等以上的比例为86.10%,比2013提高15.00%;其中容重774.90 g/L,比2013高9.80 g/L;不完善粒4.6%,比2013降低0.90%。

据《2014中国小麦质量报告》,采自襄阳市的郑麦9023、谷城县的襄麦55样品均达到国标优质强筋二等标准,谷城县的襄麦55还达到了郑商所强筋一等标准;采自襄阳市、随县、沙洋县和京山县的6个郑麦9023样品达到中强筋标准;采自谷城县和宜城市的2个襄麦55样品为面包烘焙品质优良样品,面包评分分别为89.3和86.1。蒸煮品质优良的小麦样品有采自安陆市的鄂麦18、采自曾都的鄂麦580、采自广水市、京山县、南漳县和宜城市的鄂麦596,样品面条评分均在80分以上。

2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目标和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1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要求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大背景下,湖北省种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小麦面积稳定在113.33万hm2左右(比“十二五”期末的109.47万hm2增加3.87万hm2,增幅3.5%);单产达到4 500 kg/hm2(比“十二五”期末的单产增加412.50 kg/hm2,增幅10.10%,平均年增长2%),较“十二五”平均单产提高750 kg/hm2;总产达到510万t(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2.4万t,增幅11.7%,年增幅2.34%),增加85万t。小麦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70%,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吨粮田面积达到70%[8]。

2.2 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2.1 制约面积稳定或扩大的问题 湖北省冬季大田作物主要是小麦、油菜和马铃薯。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种粮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等惠农政策,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小麦面积在“十二五”显著增加。“十三五”期间,由于其他冬季作物面积难以扩大等原因,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预计能够保持稳定,但从长期来看,在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背景下,如果马铃薯等冬季作物的市场价格显著提高,小麦种植面积仍然有减少的可能。

2.2.2 制约单产提高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湖北小麦的单产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在实现“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前提下,继续提高小麦单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种问题。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郑麦9023、襄麦25、鄂麦596和襄麦55等品种均为“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审定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已应用了多年。随着生产生态条件的变化和对生产方式进行改变的要求,需要选育和应用新的品种,以实现品种的更新换代。此外,从生产安全角度考虑,目前湖北省小麦生产中还存在着主栽品种单一,品种抗病和抗逆能力不强等隐患。二是如何提高稻茬麦单产潜力的栽培技术问题。湖北省是水稻大省,稻-麦连作是湖北省粮食生产中的重要种植制度。据初步统计,常年湖北省小麦中有50%~60%为稻茬麦。湖北省小麦的单产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 750 kg/hm2左右,稻茬产量不高是制约湖北省小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技术是提高稻茬麦的播种质量,保证一播全苗;改撒播为条播,改善稻茬麦群体通风透光程度,减轻小麦病害。为此,需要研制稻茬麦条播农机具,并研究相关的农艺措施,形成稻茬麦机条播生产技术体系。

2.2.3 急需改善土壤肥力和改进施肥技术 湖北省小麦施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重氮磷(尤其是氮)肥、轻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及忽视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现象仍比较突出。钾或微量元素潜在缺乏会影响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随着“有机质提升工程”的持续推进,秸秆还田的面积和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维持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但是,由于稻草在淹水后能释放出大量有机酸如乙酸、丁酸等,因此,稻茬麦区稻草还田特别是在单施氮肥的基础上大量还田势必会加速土壤酸化。所以土壤酸化是长期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影响和作业机具的局限,农民习惯于用小型拖拉机旋耕或浅翻作业,致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变差,保墒保肥抗旱防涝能力弱。传统耕作方式带来的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等也将成为“十三五”制约湖北省土壤肥力提升的主要因子之一。调查表明湖北省小麦生产在肥料施用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机肥投入不足,秸秆还田率低;二是重视氮磷肥,轻视钾肥;三是肥料用量不足与过量的问题同时存在;四是施肥次数偏少,基追比例失调。通过研究和推广应用小麦高效施肥技术,如加大有机肥投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重视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调整基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可以提高小麦产量水平及肥料利用效率,起到节支增效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

2.2.4 小麦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湖北省小麦生育期间降雨量500~900 mm,麦田湿度大,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为常见主要病害。“十二五”期间,2012年、2015年全省范围赤霉病严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另外,条锈病也是湖北省频繁发生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由于湖北省小麦主产区鄂北岗地处于中国条锈病病原菌从西北向华北传播的过渡地带,因而条锈病在湖北省的发生和流行,不仅对湖北省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很容易蔓延到华北地区[9,10]。

2.2.5 气候灾害频繁导致的生产安全问题 以北纬31°线为界,湖北省南北两侧3~5月间的雨量、光照有着极大的差别,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南渍北旱”的问题。湖北省北纬31°以北麦区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1~16.0 ℃,年总降雨量800~1 000 mm,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为500 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 900~2 200 h,气候资源优越,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但这一地区在播种期间易发生秋旱或秋冬连旱,使小麦不能适时播种出苗,是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湖北省中南部小麦产区江汉平原是涝渍灾害频发且比较严重的地区,此区降水充沛,年降水量1 100~1 200 mm,在小麦生育期降水量达800 mm以上,在产量形成的4月、5月,降水尤其充沛,易形成涝渍灾害。

除“南渍北旱”外,冬前和冬季高温、倒春寒等灾害性气候也是限制湖北省小麦单产提高的制约因素[11]。

2.2.6 机械化作业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湖北省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末,麦田耕整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率均达到90%左右,机播率约60%左右,而施肥、除草等其他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率仅10%左右,需要进一步提高小麦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播种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完善和示范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

2.2.7 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一是生产成本高。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二是农业劳动力缺乏。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三是土地向大户集中难度大。村民一般仅愿提供条件差、零星分散的土地,这与种粮大户期望流转的集中成片、水源好且距离近、便于耕种的土地有差距。四是土地流转价格高,单纯种植粮食效益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下降。

3 “十三五”湖北省小麦生产发展主要技术措施

3.1 抗逆稳产高产品种的鉴定、筛选与示范

湖北省小麦生育期间降雨较多是麦类气传真菌病害的重要诱因,湖北省小麦各种真菌病害如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及纹枯病等发生较重,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各种病害发生情况选择相应抗性的品种。特别是南部地区的稻茬麦,在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雨量较多、湿度高,赤霉病较易流行,小麦易穗发芽,灌浆成熟期往往发生高温逼熟现象,应加大耐湿、抗赤霉病、抗穗发芽、熟期较早等综合抗逆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的选育推广。在稻茬麦产区特别是中南部地区应注意选择红粒小麦品种抵御穗发芽。因此,“十三五”期间要加大力度,从本省和邻近生态区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中鉴定、筛选、示范优良品种,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3.2 重视品种布局,确保生产安全

在湖北省主要小麦产区中,北部麦区播种期间常遇秋旱,为抢墒播种,播期往往偏早,暖冬年份易在年前拔节,应推广耐寒性较强的半冬性品种;南部麦区灌浆成熟期常出现高温逼熟现象或连阴雨天气,因此应推广灌浆速率快、熟期较早、抗穗发芽的品种。目前湖北省小麦品种以春性品种郑麦9023为主,种植面积占50%以上,对于小麦安全生产不利,应注意在鄂中和鄂北地区适当加大半冬性品种的种植比例。

要根据不同类型品种合理调节播期。在冬季变暖的情况下,要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主要防止“冬旺”及提前拔节,避免冻害的发生以及群体过大引起的病害滋生和后期倒伏。具体播种时间要以壮苗(叶龄为5叶1心至6叶1心)越冬为目标,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确定。另外,也可根气温指标确定播期,一般情况下,半冬性品种14~16 ℃,春性品种12~14 ℃时播种有利于形成壮苗。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已基本明确了小麦主导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安全播期。

湖北省小麦产区划分为5个小麦品质区域,即:鄂北岗地和鄂西北山地优质中筋小麦区、鄂中丘陵中筋小麦区、江汉平原和鄂东中筋弱筋小麦混合区、鄂西南山地弱筋小麦区、鄂东南丘陵低山弱筋小麦区。根据小麦产业的需求,不同区域适宜种植的品种品质类型有所不同。总体来说,鄂北地区适宜中筋小麦生产,鄂南地区适宜种植弱筋小麦。

3.3 推广应用高产节本高效栽培技术

3.3.1 规范化播种技术 重点在于提高小麦的播种质量。通过示范和推广应用规范化播种技术,确定小麦适宜的播期,在生产上做到适期播种,主要目的就是使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处于相对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避开或减轻不利环境因素如低温或干旱的危害;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质地和种子发芽率等情况适当增减播种量,建立合理健康的群体基础,减少小麦病害和倒伏的发生,节本增效增产。

3.3.2 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 该技术能显著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改善稻茬小麦的群体质量,减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化肥由撒施、面施改为机械施肥,提高肥效,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有明显的增产节本增效作用。

3.3.3 麦稻和麦玉周年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周年统一筹划前后两季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期、肥料运筹、耕作技术、秸秆还田等环节,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土壤和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

3.3.4 合理高效施肥技术 现有施肥技术存在基肥比重偏大,前期重施苗肥,偏施氮肥、肥料效益低等问题,因此需要优化肥料运筹技术,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提高肥效。

3.3.5 深松耕技术 在旱地小麦与玉米连作地区,由于小麦和玉米均为机械旋耕播种,形成了犁底层,影响根系的发育和水分养分的吸收,因此,每间隔2~3年,在小麦播种前,应使用深松耕机械进行一次深松耕,有利于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明显。

3.3.6 稻茬麦田机械开沟技术 目前湖北省稻茬麦田沟厢质量差,没有实现沟厢配套,导致渍害发生,小麦根系活力降低,后期早衰;田间湿度大,小麦病害重。要在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实现麦田周围沟渠配套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机械开沟技术,及时清沟排渍,确保春季麦田排水通畅,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稻茬麦田的渍害。

3.4 强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拌种技术,选用抗病良种的同时,应用药剂拌种技术,防治苗期病虫害。二是麦田杂草防除技术,选择气温和墒情合适的时机,在小麦4叶期后进行化学除草。三是“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采用防治病虫和磷酸二氢钾混合药剂喷施,防治小麦病虫害,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

3.5 加强集成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近年来,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有关单位已制订了《湖北省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湖北省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湖北省小麦亩产500公斤高产模式图》、《湖北省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这些标准和规程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规范化播种、肥药一体化施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科学化学调控、“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适合在湖北省小麦产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74-2376.

[2] 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03-2705,2714.

[3] 阮吉洲,王文建,任生志,等.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技术原理研究Ⅰ.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主要技术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3):5689-5692.

[4] 郭光理,郑 威,许燕子,等.鄂北地区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增产增效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669-5672.

[5] 杨 帆,王林松.湖北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湖北农机化,2015(2):22-23.

[6]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湖北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湖北省大田小品质性状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33(1):137-140.

[8] 郭子平,羿国香,汤颢军,等.大力提升湖北省小麦生产能力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4):5928-5930.

[9] 龚双军,杨立军,向礼波,等.2013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J].农药学学报,2014,16(5):610-613.

[10] 杨立军,唐道廷,向礼波,等.近10年来湖北省审(认)定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J].麦类作物学报,2012,32(5):982-985.

[11] 栗 健,岳耀杰,潘红梅.中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发生规律模拟[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1):105-112.

上一篇:湖北省主要蔬菜基地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下一篇:我不是叛徒,我没有背叛自己的原则